分享

对联第三讲:浅谈对联的三仄尾、三平尾问题

 昵称191190 2018-01-27

根据后人总结的对联的基本规则,三仄尾和三平尾都是对联大忌

三仄尾:指的是上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仄声字,也叫三仄调。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

我们都知道,有一部分古诗词和古联都存在着三仄尾和三平尾的问题,那为什么还有将三仄尾、三平尾视为对联的大忌呢?

关于对联为什么要避讳三仄尾、三平尾的问题,这还要从古诗词说起,因为格律诗是对联的直接来源之一。

对联第三讲:浅谈对联的三仄尾、三平尾问题

三仄尾、三平尾皆是诗词术语,一般是指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的话便为三仄尾,而三平尾则是诗中后三字为平声。

对于“三仄尾”“三平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读唐诗,会发现唐人是并不是绝对避讳“三仄尾”的,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这三字都是仄声。

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有人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如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

唐人也没有绝对避讳“三平尾”的,如李商隐《锦瑟》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思华年”这三字都是平声。

既然如此,那诗家和联家为什么还要避讳三仄尾和三平尾呢?

对联第三讲:浅谈对联的三仄尾、三平尾问题

有人曾用计算机程序统计过,全唐诗中基本符合格律的律诗句子约有20万句。

其中,五言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的句式有22901句,三仄尾有1923句,约占8%

其中,七言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有14203句,三仄尾148句,约占1%左右。

大致数了一下,平水韵中平声字约有2200个,仄声字约有2300个

简单来说,如果按“一三五不论”的法则,五言第3字和七言第5字随机取平或仄,那么三仄尾应该占50%左右,而不是8%和1%。

综上所述,毫无疑问,三仄尾显然是古人有意回避的!

那古人为什么要回避三仄尾呢?因为近体诗的句末三字通常是两个节奏,声律上需有变化,所以连用三个仄声就会显得呆板而不和谐,影响吟咏

对联第三讲:浅谈对联的三仄尾、三平尾问题

关于三平尾,也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约占1%;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约占0.2%。由此可知,古人避“三平尾”更甚于“三仄尾”,原因除了和三仄尾一样之外,还和韵脚有关,也就是说三平尾对吟咏的影响大于三仄尾的。

所以,在写诗时,三平尾和三仄尾能不用的就最好不要用, 尤其是初学者。我们不能因为古人存在着这些不合格律的“所谓的格律诗”,就放着数以万计流传下来的符合格律的诗不学习,反而沿着古人的这些错误继续走下去,这是不好的现象,对自己也毫无益处。

但如果有好句,且不影响吟咏的话,也是可以偶尔使用一下的。毕竟诗是以意境为主的,律诗也是如此。

对联第三讲:浅谈对联的三仄尾、三平尾问题

格律诗尚且要避讳“三仄尾”“三平尾”,何况是对联呢?所以,在写对联时,三平尾和三仄尾能不用的就最好不要用。

然而,几乎所有规则都会有特例,对联也有很多“出律”、“出格”的类型和例子,也有“三仄尾”和“三平尾”的例子。如经典的无情对:

上联:三星白兰地

下联:五月黄梅天

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黄梅天”。

不过要知道,多数特例要么是和特定的场合有关,要么是和特定的作者或读者有关,再不就是因为特定的需要,并不因为对联规则中的确定性表述而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文:瑶欢

图: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