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天宇楼33 2017-03-20

    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最为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生活富足,唐代女性更是有着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精神风貌,大胆追求自然之美,注重自己的装饰美,而首饰就是反映女性美的一个方面。本文拟就出土的唐代女性玉首饰如头饰、耳饰、颈饰、手饰等饰物,从种类、特性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做一简单的分析,以此来展示大唐女性高贵亮丽的装饰风格。

    首饰是佩带在人身上的装饰品,本意仅指戴于头上的饰物。《后汉书·舆服志》下:“后世圣人……见鸟兽冠角胡之制,遂作冠冕缨旋以为首饰。”后所指首饰不限于头饰,现泛指以贵重金属、宝石等加工而成的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首饰一般用于装饰人体,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身份财富等方面的意义。

一、玉首饰种类

头饰

    头饰是唐代女性玉首饰中最多的一类,有玉梳背、玉替、玉钗、玉步摇。

    1.玉梳背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玉梳背主要出土于陕西地区的唐长安城附近,其它地区则较为少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长安城及其近郊发掘了一批唐墓,出土了十多件玉梳背,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主要有花卉纹玉梳背,此纹饰最多有十件左右,两面纹饰大多相同,要么雕一朵阔叶花卉纹(图一),要么就是两三朵折枝花卉纹(图二),其中鸿雁纹玉梳背三件(图三),两件一面为鸿雁纹,一面为花卉纹,另一件两面纹饰相同,均用减地隐起的手法,雕琢两只展翅飞翔于流云之上的鸿雁;刻花蚌质梳背一件,造型与玉质梳背相似,上部弧形,下部平直、浅浮雕,一面折枝花卉纹,一面枝叶鸭子纹;龟纹玉梳背(图四),形体在玉梳背中最小,长5.0、高2.0、厚0.15厘米,一面饰花卉纹,一面饰双龟衔枝纹。还有一件迦陵频加纹玉梳背(图五),是玉梳背中玉质较好的一件,形体也较大,可惜残碎为几片,两面纹饰相同,雕一对相向而飞的迦陵频加鸟,双手持笙,以表妙声之意,这也是唯一的一件迦陵频加纹玉梳背。此外,2001年在西安南郊茅坡村一中晚唐女性墓中出土两件玉梳背,雕牡丹和海棠花叶纹;1999年在西安西郊枣园一中小型晚唐墓中出土两件滑石质梳背,雕阔叶花卉纹;2009年在陕西长安韦曲晚唐赵氏墓出土骨梳背三件,表面贴金高浮雕、饰以流云鸿雁纹;骨梳两件,素面带齿闭。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一:阔叶花卉纹玉梳背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二:折枝花卉纹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三:鸿雁纹玉梳背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四:龟纹玉梳背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五:迦陵频加纹玉梳背

    除长安地区以外,唐东都洛阳1991年在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五件梳背,其中玉质梳背两件,一为双面饰双凤纹,一件为一面小团花地饰双鹦鹉纹,一面为毬路纹地饰二童子戏球;还有一件水晶梳背,雕一展翼的蜂蝶;琥珀梳背两件,高浮雕飞凤纹。偃师杏园盛唐M1435出土带齿骨梳一件;中唐M5036有齿角梳两件;晚唐M1819骨梳三件,齿密如蓖。

    1976年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唐墓(王逆修及其夫人墓)出土玉梳背一件,中刻芙蕖三朵,旁刻雌雄鸳鸯;1980年浙江唐水邱氏墓(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穆之母,死于901年)出土玉背角篦一件,玉背呈半月形,一面刻荷花鸳鸯,一面刻荷花龙首鱼。

   这些玉梳背大小长5~14、高2~5、厚0.15~0.25厘米不等,造型相似,上部均呈半月形,下部宽平无梳齿,但都有扁平且薄的榫,以供镶嵌金属或其它质地的梳齿所用,因出土时已无梳齿,所以推断,梳背下部镶嵌的应是木或竹质梳齿,因年代久远,早已朽掉。梳子本是一种日常梳理用具,但唐代妇女却喜欢在发髻上插上几把小小的梳子,露出漂亮的梳背,当成装饰。这应与唐代女性发型有关,唐代女性喜欢高大蓬松的义髻,这种发型可以承插小梳子、簪钗等多种装饰品,这大概也是唐代女性头饰出土较多的原因。唐诗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屠”。王建《宫词》:“玉蝉金雀三层插……归来别赐一头梳”,描述的就是当时插小梳的情形,具体的插戴方式在敦煌壁画中多有体现,所插梳的质地有金、银、玉、象牙等,而玉质梳背出土最多,可见插玉梳是唐代女性流行的时尚妆。用小梳作装饰,始于盛唐,到宋代己不再流行。

    2.玉簪

    古代男女皆戴簪,男子用簪“所以系冠使不坠也”,女子用簪,则是直接插于发髻,“女子十五而簪”,即是指挽发及簪的年龄,随着时代演进,簪成了女子头上的装饰品。唐代金银铜替非常流行,簪首形状纹饰多种多样,雕镂精美,工艺精湛,西安何家村窖藏、江苏丁卯桥都出土有金银簪,但玉簪出土很少,在西安兴庆宫遗址出土的六件玉饰,可能就是簪首(图六);1989年西安东郊唐韦美美墓出土一件白玉簪(图七),形近圆柱体,首端琢成花蕾状钮,另一端较小。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安公主墓出土象牙簪一件,圆锥形,长18、最大径0.7厘米;2009年长安韦曲出土一残水晶片,此水晶片应为发簪头。堰师杏园盛唐墓M1137出土花卉纹骨簪一件;晚唐M5013出土骨簪一件。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六:玉簪首                  图七:白玉簪

    3.玉钗

    钗字古代写作“叉”,《释名·释首饰》:“叉,杈也。因形名之也。”钗与簪的区别是钗为双股而簪为单股。从汉至清,钗的变化不大一般都是双股相等,但从晋至唐也有两股不等的钗。西安地区出土的金银钗很多也很精美,而玉钗出土并不多,1988年咸阳底张湾隋贺拔氏墓出土四件玉钗;1957年发掘的隋李静墓出土三件玉钗(图八),形状相似都是白玉制作,素面双股,上端略宽厚,外沿星弧形,内侧为直角,下端呈锥形。唐代玉钗仅有几例,1985年西安西郊电缆厂唐墓出七压钗两件(图九),白玉质,双股素钗,前端近锥形,后端顶部呈弧形,比之隋代玉钗后端宽大肥厚;1990年西安简家村唐墓出土玉钗一件,素面、圆首,钗端有方榫,似有金属镶嵌物;西安市西郊203号215号唐墓出土玉钗各一件,双股素面,皆残。河北宣化唐墓出土骨钗两件,圆首、双柱形。这说明簪钗的使用在唐代并不普遍。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八:李静训墓出土玉钗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九:西安西郊电缆厂唐墓出土玉钗

    4.玉步摇

    步摇是斜插在头发中的一种金或玉首饰,上饰玉兽金花,并有五彩珠玉垂下,行走时随步态而摇动,《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这种首饰制作精美,从汉至唐在贵族妇女中颇为流行。在考古工作中,唐代并没实物出土,直到五代墓中才有出土。但在唐墓壁画及其它画中却多有发现,永泰公主墓石撑内北面东间雕一宫女,头梳螺髻,饰步摇;盛唐韦项墓石撑装饰画中有一贵妇头梳高髻,插饰步摇。敦煌130窟女十三娘供养像(图十),图中女子头饰步摇。晚唐《替花仕女图》,左端第一个贵族妇女,发髻高大,上插牡丹花一朵,髻前饰玉簪步摇几串珠饰,那珍珠流云,似在不停摇晃,是唐代贵族妇女的时尚装饰。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十:敦煌130窟女十三娘供养像

 

耳饰

    耳饰是指悬挂在耳上的饰品,包括耳环和耳坠。耳环是指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作而成的环形耳饰。据史料记载,最早在甘肃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就有金耳环出土,戴耳环的情形,在北魏也有出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早期少见戴耳环的,到了盛唐,戴耳环的才渐有出现。敦煌莫高窟416窟西壁菩萨中有戴耳环的;盛唐的217窟大势至菩萨也戴有耳环(图十一)。在现实生活中,唐代妇女基本上没有穿耳戴环的习俗,出土的唐代耳饰也十分稀少。宋以后,耳环在汉族妇女中才开始流行。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十一:盛唐217窟大势至菩萨

    耳珰是古代妇女在耳垂上附着的珠玉,从李贺“明月与作耳边珰”的诗句中,可见垂有明珠的耳珰应是唐代女性喜爱的饰品。但唐墓所出耳珰的资料极少,唐越王李贞墓出土一对坠饰,锥形乳白色,尖端有圆孔,高1.5厘米。1988年陕西咸阳底张湾唐贺若氏墓(武德四年)出土一对镶宝珠金耳坠(图十二),坠钩近似U字形,坠体形近橄榄,中间饰一周连珠,内镶珍珠宝玉石,坠下设一小环,造型典雅,装饰豪华。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十二:镶宝珠金耳坠

 

颈饰

    唐代颈饰也很流行,但多以金、银镶嵌珍珠、宝石而成,玉质颈饰并不多见。

    串饰:是将带孔的各种饰物用绳串连起来,可以悬挂的装饰品。较早有用骨作的、还有陶制的、或用贝壳、蚌壳等制作;随着审美观的提高,后来发展到用玉、金和珍珠、宝石等,形状以圆形居多,也有作管状及其它形状的。唐墓壁画中,常有串饰出现,1956年在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中出土有珠114,包括水晶珠93粒、玉珠19粒(图十三)、料珠1粒、玛瑙珠1粒,其中5粒玉珠体为五棱椭圆形。除12粒含在口中外,其余皆似系成一串围颈一匝,托于胸前。唐越王李贞墓发现料珠157粒,珠长0.5、直径0.4厘米,中心有穿孔,应为串饰。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十三:玉珠

    璎珞:《辞海》称璎珞是贯串珠玉等而成的装饰品,多为颈饰,富丽而繁缛。据文献记载,少数民族有佩带璎珞的传统,而在汉文化圈,日常生活中并不佩戴,只在表演场合使用。据记载,唐代宫伎在表演霓裳羽衣舞时必佩戴璎珞,郑嵎《津阳门诗》序提及:“……又令宫妓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唐、五代时,佛像身上常有璎珞之饰,《唐会要》曾提起过,唐代因装饰神佛,特别设立了一个冶局,烧造彩色琉璃珠子,装饰天下佛像。因此,唐代佛像无不璎珞被体,可见唐代制造琉璃的技术己很发达。1952年西安东关景龙池庙出土一汉白玉菩萨造像,身披璎珞,端坐在莲花座上。

    项链:现代首饰中,完整的项链,除了链条之外,还包括“项坠”和“搭扣”,隋李静训墓有一完整金项链,项链的链条部分由28颗金珠构成,每个金珠上都镶嵌着不同色彩的宝石,下有项坠。唐代的项链,出土的很少,浙江淳安县朱塔发现的唐代窖藏中有一银质项链。

手饰

  手饰是指戴在手腕和手指上的装饰品,以金银等贵金属为主,也有用玉琢成的。

    指环:在手指上套环为装饰者,叫指环,也叫戒指。早在汉代,戒指就是男女定情之物,隋李静训墓出土金、玉戒指各一枚;陕西耀县隋舍利塔石函出土金环1件、银环9件、玉环1件;唐代出土的指环少见,堰师杏园1902号唐墓发现金戒指一枚,环圈厚重,上嵌紫色水晶,水晶上刻二字,文字为中古时期的巴列维语,疑为舶来品;上海福泉山唐墓出土一枚玉指环;在敦煌莫高窟也只有第57窟一菩萨手戴戒指,这也是在众多敦煌壁画中仅见的一例戴戒指的画像,可见戒指在唐代女性中并不流行。

    臂环:古代把臂环叫做“钏”,俗称“镯”,即今天所戴的手镯。唐代出土的金银手镯很多,而玉手镯较少,目前所见的两例玉手镯均为残器,如唐永泰公主墓和临憧骊山床单厂唐墓(M6)所出手镯皆残断。迄今为止,仅见的两副唐代玉臂环皆出自西安何家村窖藏,贮藏该器物的银罐盖内题记为“玉臂环四”,唐文献中称环臂或“玉臂支”,它是一种可开启的臂饰,玉质上乘,工艺精湛,开闭灵活。一对为铜鎏金嵌宝玉臂环(图十四),以铜鎏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而成,两合页可开启,外缘琢成虎头形,并嵌有紫色宝石;另一对是镶金玉臂环(图十五),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起来,每两段均包以虎头形合页,开闭灵活,其设计之精巧,可谓鬼斧神工,这也是皇室的专用品。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十四:铜鎏金嵌宝玉臂环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十五:镶金玉臂环

 

二、唐代女性玉首饰的特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首饰一直为历代妇女所喜爱。玉因其特性,自古就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因此唐代玉首饰除了首饰本身含义外,更有其独特的特性。

    玉器,自古就是帝王贵族的专用品,平民百姓是无权使用的,《礼记·玉藻》载:“古者君子必佩玉”,佩玉是古代贵族身份的象征,《后汉书·舆服志》说:“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旧唐书·舆服志》和《新唐书·舆服志》中不仅对君臣佩玉的等级有规定:天子、皇后白玉双佩,皇太子、皇太子妃瑜玉双佩;群臣:一品山玄玉佩,二至四品水仓玉佩;而且《旧唐书·舆服志》中还对官员的服饰有规定:“三品以上……饰用玉。五品以上……饰用金”。因此作为佩玉的玉首饰也应是身份与等级的标志,是贵族的专用品,这从以上所出玉首饰就可以得到明证,玉质首饰皆出土于唐长安城皇室及高级贵族墓葬(浙江唐水邱氏墓),而中下级官吏墓葬(如偃师杏园唐墓)只出土骨、角质及滑石质饰品。可见唐代玉首饰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其规格高于金银饰品。

    玉首饰虽然只是女性装饰美的一部分,但它却贯穿于唐代妇女政治经济生活之中,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并反映了当时政治生活的盛衰。

    唐初社会政治清明,首饰带有种简约之风,唐初李寿墓石刻女乐部,所见宫女,均无耳环、手镯及金翠首饰,永泰公主墓所见宫女装束简约,仅石椁内北面东间一宫女饰育首饰步摇一枚,陕西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出土璧画,图中舞女除戴臂钏外,其它首饰均不见,反映唐代前期宫廷妇女装束还比较素朴,发式虽有种种不同的艺术加工,使用珠翠却并不多,直至开元初期,风气犹未大变,这和史志记载相符,并可证明《唐六典》命妇花钗官服制度,在开元、天宝间才经确定,中唐以后还流行,影响到后来。

    开元以后,社会稳定,经济复苏,宫中奢侈之风日盛,韦氏家族韦项墓石棺线刻一贵妇颈戴项链,头插步摇,高髻饰宝钿;在盛唐时期的李重润墓石椁线刻宫中二女官头插步摇,与初唐仅饰个别首饰者,要富丽堂皇得多;《捣练图》以及敦煌壁画中插步摇饰金钿,插小梳的形象比比皆是。

    到了晚唐,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一蹶不振,而社会上追求怪异打扮的风尚仍未减弱,由于墓葬发掘材料太少,并不能反映当时妇女首饰的全貌,但敦煌壁画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敦煌第9窟东壁女供养人中第一身贵妇头上插满小梳,颈佩3串项链(图十六);晚唐第138窟女供养人头间插满小梳、簪、金玉步摇,颈佩项链(图十七),此时首饰佩戴虽繁缛,却远不及初唐、盛唐美观利落,完全是一种近乎病态的装饰,可见,社会政治的没落,导致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在妇女首饰上也明显的反映出来了。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十六:敦煌第9窟东壁女供养人

 
大家说玉:唐代女性玉首饰(董洁2013)

图十七:晚唐第138窟女供养人

 

三、唐代女性玉首饰的艺术特色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玉器的发展也步入了繁荣时期,摆脱了以礼玉为中心、以丧葬玉为主流的传统,步入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以装饰用玉为主流的新时代。玉首饰的制作精巧细腻,造型新颖别致,玉梳背就是此时新出现的器形,在装饰方面也有新的特点,极具观赏价值。

    玉首饰的用料,大多采用新疆和田白玉及上等青白玉,质地温润细腻;造型多为弧形,无论是墓葬出土的玉、水晶、玛瑙以及琉璃珠,还是玉梳背、簪花、玉钗上部均为弧形。

    在装饰材料上,金玉结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玉器面貌,这也是唐代玉器出现的新气象,如镶金白玉镯,金碧辉映,典雅富丽,其制作之巧,更是鬼斧神工。

    在装饰题材上,也是令人耳目一新,采用生活中常见花卉、禽鸟纹样,如海棠、荷花、鸿雁等,使人倍感亲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具特色的就是玉梳背和兴庆宫出土的海棠石榴玉簪花,造型风格写实,生活情趣浓厚,反映了唐代玉器从自然界汲取艺术营养的时代风格。

    在装饰手法上,主要采用细密阴线与网状细阴线表现图案的方法,其特点是衣纹、发丝、花叶、羽翎均用平行细阴线装饰,花蕾、动物鳞衣,均用网状细阴线绘就,成为别具一格的一代唐线。

    在装饰技巧上,也别具匠心,在扁平的玉器表面,琢出浅浮雕的造型,如梳背上的花鸟、人物图案,具有浮凸效果,突出玉器装饰主题,也说明了唐代在片状玉器上的雕琢技艺己达到了极致。

    总之,唐代玉首饰在吸取中外文化养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始于盛唐用于装饰的玉梳背,造型独特,题材新颖,艺术成就颇高,但流行时间较短,止于宋代。玉簪钗、手镯虽然做工精细,但出土较少,说明它们的使用在唐代并不普遍;而戒指、耳环在唐代并不流行,从宋以后才开始兴起。玉首饰虽然只是唐代玉器中的一小部分,但其却是唐代玉器中最精彩的一类,造型风格写实,生活情趣浓厚,精巧细腻,以金饰玉,典雅高贵,反映了唐人追求豪华热烈的审美情趣。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以美观为主要目的的人体装饰用玉为主流的新时代,为唐以后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