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约到了难,不美也枉然 ——瑾瑜汇商周琮式玉箍形器赏析

 山桑漆园 2015-06-16

瑾瑜匯此次征集了两件琮式箍形器,一件安排在即将到来的041期,一件将安排在043期,与广大玉器爱好者共赏。


041期的琮式箍形器高3cm,外直径7.25cm,内直径5.6cm,和田玉质带红沁,有沁隔和切割痕:



下面重点介绍043期的琮式箍形器。见到这件琮式箍形器的瞬间就被它震撼了,不是因为玉质,也不是因为沁色,我无法在短时间内梳理出个头绪,几分钟的心跳过后,才猛然顿悟:没错,是的,是极度的简约,是极度的简约到了难的地步,产生了极度的美!



1、设计极度简约到了难:
上留天下留地的8条平行环绕的阳纹,被一条水平通道和一条垂直通道分成了每组4条阳线的四组方阵,每组纤细的阳纹上又有3条被雕刻上了阴纹,使得器表的阳纹立刻活跃了起来,整个器表设计简约到了难,设计思想用以下5个字表述很恰当:“分组的凸线”。 大简大雅是设计的最高境界。
2、雕工极度简约到了难:
对于雕刻来说,直纹比曲纹难,平行的直纹比单根直纹难,阳纹比阴纹难,细纹比粗纹难,越是简单的就越难。阳纹是玉工通过对玉器表面的减地留墙或打洼实现的。细看此玉器底子减地打洼精细,墙与地的小弧角惊人的一致,雕工坚决毫不犹豫,功法精细犀利,没有一丝的拖泥带水,难度之大闻所未闻。感觉这些阳纹就像是一块陶泥在转盘上转出来的,又像是高精尖的数码机床车出来的,若用千分尺测量一下,我估计高低差、笔直度都不差分毫。那可是比铁还硬的玉呀,用鬼斧神工做比一点也不为过。
3、效果极度美到了震撼:
4组16条巧妙搭配的环绕阳线,使得整个箍形器气韵畅通,灵动无限。至简的弦纹,来源于陶器,流行于青铜器,却在这件玉器上表现到了极致。极度简约的组合弦纹在极度高超的玉工手下表现出了极度的美感,整个器表呈现出多元化的气质,规矩中见灵动,条理中显欢快,细腻中现真工,浅雕而大畅,素简而高雅,端庄而灵秀、气韵贯通、美不胜数。
瑾瑜汇这件玉器应为商周琮式箍形器(简称箍形器),和田青玉质,有糖有沁,外径5.2cm,内径4.3cm,高4.4cm,纹饰无比精美,是商周装饰玉器中难得的精品。此器费时费工雕刻难度极大,非一般人物所能拥有,应出自高等级大墓,该器物虽为装饰类用玉,但其用途极为特殊,是王、公出席重大祭祀礼仪时专门的佩冠用品。我遍查了商周墓地的出土资料(资料有限,难免有失偏颇),有正式出土记录的,仅有妇好墓,其他墓中虽有玉琮出土,但鲜有可被考古人员定义为“箍形器”的玉器出土。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同样器物可参见下图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文博人员将其定名为“汉代起线筒子”,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商周“弦纹圆琮式箍形器”。线条的组合几乎惊人的一致,不过是20条粗阳线分成了4组方阵,也是上留天,下留地,中间左右留通道的布局。

还可参见下图安阳阴虚妇好墓出土的这件箍形器,两件箍形器玉质纹饰沁色几乎相同,一样的至简线条纹饰,但由于设计布局不同,该器与瑾瑜汇的这件比起来,似乎多了些端庄,少了些灵气。

玉箍形器相传用于束发,虽属于装饰玉器,但绝非普通的玉佩之类的装饰玉器,即使王公贵胄日常束发也用骨、竹,玉箍形器发仅用于祭祀或重要礼仪时,商周用玉有严格的等级规制,非寻常随意用之。
中国古代一般使用蚌壳、骨、竹、木、藤、麻类做头部装饰,下图摘自《科尔沁文明---南宝力皋吐墓地》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编著,墓主人戴了贝壳做的冠,当时一定很高大上。

史前时期玉器曾经扮演着宗教礼仪、巫与神之间神灵沟通的重要物质性媒介。玉以其质地的细致与色泽的光彩,再经细心琢磨而成“器”,成为拥有权位的显贵阶级在特殊公开场合最重要的装饰品。
远古以来玉器的礼仪性装饰功能,经历了史前时期的“以冠为重”的装饰重点,演变至周、汉时期“以佩为重”的装饰重点,再到唐明时期的“以带为重”的漫长演化过程。装饰重点部位不断下移。
史前时期重视头饰或冠饰是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高级墓中,都已经发现有随葬玉箍形器的现象,不过玉箍形器的形制有所不同。良渚文化玉箍呈筒状;红山文化的玉箍则既有直筒状也有扁圆筒状,扁圆筒状玉箍腹壁斜直,一端做平口,另一端做斜长口,一般横置于墓主人的头部,也有的放在胸部或肩部,有学者认为这种器物的形制来源于竹器或陶器,可能是发饰,也可能是作工具或祭祀用具使用。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辽宁省文物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册p474)对这种斜口筒形玉器做了如下评述:“曾称为“箍形器”,在16座墓出土了18件,另采集3件,出土位置为8例置于头下,8例置于腰侧或手部以下,N2Z1M25与N2Z4M15各出土2件,都是一件枕于头下,另一件置于腰侧。具体出土情况:位置在头部的,有5例为长面在上。对其造形和具体功能说法不一。”
2007年安徽凌家滩M23出土了插有玉签的筒形器被定为是用于占卜的龟壳,所以有人推测牛河梁出土的这种斜口筒形玉器也为龟壳。本人对此持不同见解,很明显牛河梁遗址既出土过一对玉龟也出土过玉龟壳,红山先人对龟类已有定制。我认为这种斜口筒形玉器与束发有关。
红山文化时期是巫玉时代,玉器主要是用来通神和祭祀的。牛河梁遗址已经被考古界定性为大形的祭祀场所,从出土的位置看有8件出土于头部位置,该器是巫覡在祭祀通神时用于束发的可能性极大,作用有以下几个:
1、祭祀场合戴在头上充当与天神沟通的道具,也可显示巫覡的身份及场面的庄严。
2、这种箍形器本身就是玉冕,是部落顶级首领或巫覡的王冠。 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它既可以戴在头上,也可以端在手里。
N16M4墓中,墓主人头枕玉凤手持玉冕,N2Z1M25与N2Z4M15墓主每人都头戴一个玉冕枕手持一顶玉冕,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权利的至高无上,凤能带他们的灵魂升天,筒形器也能带他们的灵魂升天。

良渚文化玉箍型器,饰品,嘉兴大桥大坟遗址出土

良渚文化玉箍型器,饰品,嘉兴凤桥盛家墩遗址出土。
当阶级社会形成以后,各种公开的礼仪活动,形成一种特殊的礼俗,不同场合、不同阶级佩带不同的玉饰品,与服饰相结合的礼仪化玉饰应运而生。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箍多数为直筒状并带有各种形式的弦纹。

上图玉箍 ,殷墟二期 76AXTM5:1004 高3.5cm,直径5.8cm,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出土。《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 P166。
装饰品,淡绿色,有黄斑,呈圆筒状,较粗矮,两端边缘雕出凸棱,其上各饰七个蝉纹,蝉头均超一个方向。

上图玉箍 76AXTM5:1095 殷墟二期 直径6.8 孔径5.7厘米 高1.3厘米 1876年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 P167。
装饰品,黄绿色有褐斑,壁较厚,表面饰三组凸弦纹,每组由三条平行线组成,孔壁光滑。这件玉箍表面的凸弦纹极有可能是通过减地打磨的方式加工制作的,纹饰虽然简洁,制作工艺却并不简单。玉箍光滑的孔壁可能是经过抛光处理,也可能是经常佩戴摩擦所致。
商人有终生蓄发的习惯,成年人头发挽结之后较为粗厚,仅用梳或筓束缚容易散乱,因此将发髻穿过玉箍加以固定,再插入筓既辅助束发又颇具装饰性。玉箍使用时完全显露于头发之外,所以工匠们着力对玉箍外表进行美化装饰。

妇好墓发现的发筓包括玉质的和骨质的两种,其中玉筓28件,骨筓499件。即使贵为商王之后,妇好日常也仅用骨筓作为装饰,玉筓则仅在参加重大礼仪活动时佩戴。
商代,男人女人都可以束发插筓。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损伤剪断,男子成年后需要戴冠,在戴冠之前,要先用筓把长长的头发固定好。尤其是在举行士冠礼时,需要数次用到发筓。

上图玉箍形器,也是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M5:1248,高5.2cm,直径6.2cm,壁厚0.3cm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苏研究所藏。黄玉红沁,三道凸起的外箍,每一凸起的外箍中上下均有细密的弦纹,上下凸起的外箍上饰如意纹,如意纹均朝外檐。

上图这件带凸钉的箍形器也出自安阳阴虚妇好墓M5:595,高3.6cm,直径6.7cm,壁厚0.6cm,黄玉红沁,朴拙有力度,有点摇滚范儿,我估计很可能是文化期的玉琮改制的,把玉琮的射去掉部分肉改成了凸钉,可以想象当年妇好的玉器设计师还是蛮有创意的。

这件玉箍形器,似乎是件还没完工的半成品,可不要小看它,它也是妇好的心爱之物,它出自妇好墓M5:1055,高2.0cm,直径5.2cm,壁厚0.2cm,这件玉箍非常有动感和视觉冲击力,我开始越来越佩服妇好的审美了。

上图这件玉圆箍形器也出自河南安阳阴虚妇好墓M5:1060,中国社会考古研究所藏。黄玉,器身满布等距粗弦纹。
下面这件也出自妇好墓,非常漂亮,有龙山的味道,估计是妇好收藏的龙山文化玉器,此器是中间有孔,方便插笄,设计非常合理。

郑州大学考古系余洁女士在其论文《商代头饰与发式研究》中多处提及玉箍形器以及相关的头冠,摘录了第5页至第10页的相关内容及插图,与大家共享。
关于商代头饰:
第一类:高冠,主要有,扉棱高冠、玉箍形器高冠、扁平圆箍形器高冠、尖三角状高冠。
玉箍形器高冠 商代的典型玉箍形器高冠有两例:1、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收录商代玉人一件,玉箍形器上部竖刻阳线14组,向下直立;2、江西新干大洋洲晚商大幕出土一件神人兽面形饰,玉箍形器上竖阳线11组,向左右两侧翻卷。
另有龙山文化晚期的玉人两例,也暂列于此以供对比:1、美国史密森学会藏一玉人,玉箍形器上刻阳线15组,向后侧翻卷;2、华盛顿萨克勒氏收藏一件玉人,玉箍形器上竖刻阳线6组,分向两侧外张(图2.3)

扁平型箍形帽状高冠 此类高冠底部为一扁平园箍形帽,与玉箍形器相比园箍形帽较为低平,在其上再加其他饰物共同组成一高冠形象。

第二类 低冠
低冠可分为:“支页”形冠,箍型器状冠、舜弁冠、扉棱冠。
箍型器状冠 与前述玉箍形器式高冠的下半部分相似,用线条刻几道弦纹于玉人头上,较扁平,或前述玉箍形式高冠即是在此类冠式的基础上,在其上增加其他饰物形成的。
实例仅一:上海博物馆藏圆雕玉人,双手拱放在腰间,赤身跣足,仅腹下绕弦纹数道,头戴几道弦纹形成的箍型器状冠(图2.9)

商周以后,随着用玉装饰重点的不断下移,以及代表权利的专门正式的王冠的出现,这种用玉充当王冠的“箍形器”悄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关于玉箍形器的历史一直流传,玉箍形器因玉质而不朽,因精美而受捧,因其曾经的象征王权的意义而被永远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