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14问群团改革?看官方如何作答!

 mlg997 2017-03-21

  

  群团改革的目标是有效破解群团组织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和群团工作基层基础薄弱等问题,显著增强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显著增强群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显著增强群团组织自我发展的活力,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5个月来,试点群团机关和区县在健全群团组织体系、加强群团工作基层基础、创新群团工作方式方法、改进群团干部管理、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改革攻坚,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为我市全面推开群团改革奠定了基础。近日,重庆市委改革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有关负责同志就我市群团改革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回答了记者提问。

  1

  问:作为三个全国群团改革试点单位之一,重庆群团改革试点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整体进展如何?

  答:去年11月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市选择工青妇3家市级群团机关和万州、江北、渝北、铜梁、开县、秀山等6个区县先行改革试点。总体上看,目前试点群团机关和区县的改革按照计划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的成果。

  市工青妇已基本完成机关机构改革,形成有专(职)有兼(职)有挂(职)的领导班子,市级群团机关机构编制人员精简,职能进一步转变,试点区县及乡镇(街道)、村(社区)群团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市总工会完成产业工会委员会制改革,团市委探索“互联网+”青年工作模式和“群众说了算”工作评价机制,市妇联探索“六个一”的困境儿童帮扶机制和全面推开村社妇代会改建妇联;同时市工青妇在工作联动上积极探索,如联手创建服务品牌、联手打造活动阵地、联手进入基层群团服务站、联手联系服务社会组织等,努力解决以往“工作各自为阵、工作交叉重复”等问题。

  6个试点区县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在健全群团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干部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初步取得了一批有实效、接地气、易操作的改革成果。比如,万州区以党建带群建推动群团服务阵地建设,江北区创新面向新领域新阶层的群团工作,渝北区探索“以群众为中心”的群团工作方式,铜梁区、开县、秀山县推动建立群团关爱农村“三留守”长效机制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没纳入前期试点的市级群团组织和区县,也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为全面推开改革奠定了基础。

  2

  问:群团改革从哪里入手?在健全群团组织体系特别是市工青妇机关改革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群团改革当然从破除“四化”问题入手,比如推进群团组织体系建设,就是要着力解决机关化、行政化等问题,先从市级群团机关改起。群团组织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小机关、大网络、强基层、全覆盖”。开展改革试点以来,主要在市级群团机关改革、基层群团组织完善、新领域新阶层组织覆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推动市工青妇机关机构改革,有效解决了“头重脚轻”“叠床架屋”等问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职能进一步强化。

  从四个方面可以说明改革的效果:

  一是调减内设机构30%以上,市总工会调减6个,团市委、市妇联分别调减了4个。在精简机关处室的同时,围绕维权、创新创业和服务社会组织等建立了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把群团工作推向服务“窗口”。

  二是精简市级群团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编制20%以上,共精简编制250名,全部用于充实区县及以下群团工作力量。

  三是市工青妇机关共调减专职领导职数7名,调减处级职数15名,同时增加挂兼职领导职数。

  四是推动群团组织将与基本职责无关的机构剥离移交,如市妇联将所属幼儿园移交属地管理,将部分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说到底,就是要体现为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3

  问:为什么要设立乡镇(街道)群团工作综合岗位?具体如何设置?

  答:群团组织头重脚轻,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反映在乡镇(街道)一级主要是缺乏专职群团工作人员,群团工作一般由其他岗位的人员兼任。设置群团工作综合岗位,可以有效解决乡镇(街道)没有专人履行群团工作职责的问题。但是,每个乡镇(街道)究竟设置几个群团工作综合岗位,怎样设置,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关键是要解决有专人履行工青妇岗位职责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6个试点区县设置群团工作综合岗的方式不尽相同。例如万州区将党建办改为党群办并明确1-2名工作人员,专职履行群团工作职责;江北区在一些乡镇(街道)党政办公室调整设置群团工作综合岗位;铜梁区在乡镇(街道)党政办(党建办)增设群团工作综合岗位,人口2万人以下镇至少明确1-2名,2万人以上镇街明确2-3名专职群团干事。

  4

  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社会细胞”正在蓬勃生长,群团改革如何去服务这些新“细胞”?在扩大对新领域新阶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上有什么管用的办法?

  答:为了解决群团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新领域新阶层没有有效覆盖、联系服务群众“手臂”不长、“触角”不够等问题,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在建有党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同步建立群团组织。如江北区在816个建有党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同步建立了群团组织。二是建立区域化党群组织体系。在工业园区、商圈、楼宇、专业市场、孵化园等重点领域,依托区域党组织,同步建立区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区域群团组织。三是群团组织依法依规推进组织延伸和覆盖。如市总工会推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普遍建立工会,25人以上的单独建立工会委员会,25人以下的建立联合基层工会。四是推进群团工作覆盖。在不具备单独建群团基层组织条件的区域,搭建基层群团服务站等联系服务群众的一线窗口和工作平台,在组织覆盖不到的地方先实现工作进驻,消除服务盲区。五是一些试点区县探索实行群建工作激励机制,鼓励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建立群团组织。

  5

  问:试点区县设立的基层群团服务站可以为群众提供哪些具体服务?

  答:试点区县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集中的工业园区、创客园区、孵化园、专业市场、商圈、楼宇、重大项目工地等区域,按照“党建带群建”的要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一批基层群团服务站,紧贴群众需求,服务内容实在,受到群众广泛好评。一般提供以下服务:一是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困难帮扶、维权服务、文体娱乐、咨询援助、全天候接待等服务;二是吸收职工、青年入会入团,引导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群团组织;三是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为群众参与基层自治提供平台。比如江北区明确群团基层服务站提供13项服务内容,包括建立组织、发展会员(团员)、关系接转、业务指导、政策宣传、诉求收集、依法维权、公益慈善、培训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个性服务等。同时,推动群团组织网上服务与重庆群工系统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6

  问:在强化群团组织基层基础方面推出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答:针对基层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的问题,必须推动群团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改革主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方面确保基层群团组织“有人”干事,多渠道、多形式充实基层工作力量。除调整增加区县及以下群团组织编制外,还采取兼职、挂职、购买社工服务、招募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充实基层群团工作力量,如开县群团活动中心向社会招聘社工10名,招募专业化志愿者200名。另一方面确保基层群团组织“有阵地”服务,整合打造群团组织活动阵地。试点区县坚持党群资源统筹、功能整合,在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党群服务窗口或群团服务窗口,实现群团工作进服务中心全覆盖。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集中的区域,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集约化、开放式、共享性的群团服务站,为群团组织搭建联系服务群众的一线窗口和工作平台。

  7

  问:群团组织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创新?

  答: 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我市在群团改革中,推动群团组织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创新群团工作“四大机制”,着力增强群团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创新活动开展机制,努力做到“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由群众说了算”。市总工会探索让社会各界(含单位、个人)推荐重庆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工人先锋号候选单位(人员)。市妇联在重庆妇女网、“重庆女性”微信平台开设“三八红旗手”网络推荐渠道,让群众参与推荐评选身边的先进妇女典型。团市委推进“支部上网行动”,探索适应青年特点的“互联网+”青年工作模式。

  二是创新工作评价机制,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团市委将青年创新创业、市民学校等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民调,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渝北区引入群众评议机制选择群团组织的挂兼职干部。

  三是创新群团工作社会化动员机制,更多地用社会力量来加强群团工作。市妇联采取项目社会化招标的方式,将13项专业化服务项目公开招标,吸引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江北区成立“群团公益基金会”,撬动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等社会资金770多万元,增强群团工作力量。

  四是创新服务群众品牌联手打造机制,整合资源增强服务实效。由市工青妇联手打造的“技能提升”、市民学校、“爱心童享”、“法律援助”等工作品牌,影响力逐步显现,得到群众的普遍点赞。

  8

  问:改革后市工青妇领导班子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次选拔挂兼职领导班子成员有何显著特点?

  答:市工青妇近期调整产生的领导班子,打破了年龄、学历、身份、职级壁垒,实现了专兼挂成员的合理搭配和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代表性。新班子中,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分别配备了2名、3名、2名挂职成员和4名、2名、4名兼职成员。挂兼职班子成员不对应干部级别,不设年龄限制,不转行政、工资关系,由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共同管理。据了解,此次选拔挂兼职领导班子成员,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基层导向,主要从村社、镇街、企业、学校等基层一线或新领域新阶层群众代表中选拔;二是突出群众性,把“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作为人选重要标准,选拔的都是在群众中口碑好、懂得群众语言和习惯、了解群众愿望心声、善做会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人才;三是突出代表性,既有普通农民、工人,又有科技创新人才;既有经济开发园区优秀干部,也有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负责人,还有返乡创业带头人、优秀进城务工人员等,涉及各行各业人才代表。

  9

  问:对群团挂兼职干部怎么管理?

  答:按照中央和市委有关要求,市委组织部印发了《重庆市群团机关挂(兼)职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在职务安排方面,强调不搞职级对应,兼职干部可兼任班子副职、内设机构或下属单位领导职务;挂职干部可挂任领导职务,也可仅安排从事具体工作。在挂兼职期限方面,明确领导班子兼职成员,原则上应任满一届;挂任领导班子副职或挂(兼)任其他领导职务,原则上不少于2年;挂职从事具体工作的,根据需要确定期限。在日常管理方面,明确挂(兼)职人员的行政关系、工资关系不转。挂职干部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在考核和退出机制方面,明确挂职干部在群团机关参加年度考核,兼职干部在派出单位参加年度考核,在群团机关的履职情况作为对其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工作表现和发挥作用较好的,群团党组可向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派出单位提出培养使用建议,也可按规定程序转为群团专职干部;对不适应群团工作、群众不满意的,提前结束挂(兼)职。

  10

  问:媒体关注到工会的改革中,产生了一个产业工会,请问产业工会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效果如何?

  答: 我市产业工会改革核心是实行委员会制,推行扁平化管理,增强广泛性和代表性。

  一是组织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性转变。打破市产业工会过去仅联系、服务、指导市直属企事业单位工会、只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会自我循环的现状,把产业工会工作触角延伸到相同或相近领域的非公企业和行业协会。

  二是管理模式由单一式向多元性转变。产业工会领导由原来市总工会党组直接任命产生,转变为现在的产业工会委员、常务委员、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及领导班子成员全部由选举产生。

  三是运行机制由行政式向民主性转变。重新明确产业工会机关角色定位,探索建立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制度,充分吸纳职工群众和基层工会的意见。

  四是活动方式由指令式向群众性改变。充分发挥产业工会代表、委员、常委和班子成员在直接联系服务职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基层联系点、职工需求调查和诉求反馈回应、依靠职工群众推进工作制度,为职工提供更多精准、对路的服务。目前,我市产业工会形成了专兼挂结合的班子结构,配备挂职副主席1名,兼职副主席3-4名,其中有来自国有、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一线职工、劳动模范和工会主席担任副主席。7个产业工会共选举委员会委员285人,其中一线人员256人,占90%;选举常委147人,其中一线人员119人,占80%。

  11

  问:我们看到媒体报道村妇代会改建为妇联,为什么改?改了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 推动将农村的妇代会改建成妇联,大大改变过去我市妇联组织基层基础薄弱的状况。一是解决了妇联基层组织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改变了村妇代会仅有村妇代会主任1人做妇女工作,妇联组织基层基础薄弱,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人手不足、手段有限的现状,把妇女工作的骨干力量增加到10人以上,把愿做妇联工作、能做妇联工作、会做妇联工作的同志吸纳到妇联工作队伍中来,增强了基层妇联组织工作力量。二是解决了基层妇女工作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以前村妇代会开展工作主要是根据上级妇联安排来做,改建妇联后,妇联工作不仅要由执委民主讨论决定,还要广泛征求妇女群众意见建议,妇联工作和活动实现了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的转变。三是解决了基层妇联组织工作覆盖不全的问题,农村不仅有户籍在辖区内的妇女,还有大量外来常住妇女,过去在妇代会的组织架构下,这部分妇女群众被排除在外,既不能就近参加属地妇联组织,也享受不到妇联组织的关怀和服务。改革后打破了行政村的“框框”,只要在辖区内生活、工作,热心妇联工作、群众拥护的非户籍所在地的妇女,都可以当选代表、执委,延伸了妇联工作触角,基层妇联干部的来源更加广泛,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明显提高。

  12

  问:群团组织在帮扶困境儿童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去年11月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市选择工青妇3家市级群团机关和万州、江北、渝北、铜梁、开县、秀山等6个区县先行改革试点。总体上看,目前试点群团机关和区县的改革按照计划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的成果。

  市工青妇已基本完成机关机构改革,形成有专(职)有兼(职)有挂(职)的领导班子,市级群团机关机构编制人员精简,职能进一步转变,试点区县及乡镇(街道)、村(社区)群团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市总工会完成产业工会委员会制改革,团市委探索“互联网+”青年工作模式和“群众说了算”工作评价机制,市妇联探索“六个一”的困境儿童帮扶机制和全面推开村社妇代会改建妇联;同时市工青妇在工作联动上积极探索,如联手创建服务品牌、联手打造活动阵地、联手进入基层群团服务站、联手联系服务社会组织等,努力解决以往“工作各自为阵、工作交叉重复”等问题。

  6个试点区县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在健全群团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干部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初步取得了一批有实效、接地气、易操作的改革成果。比如,万州区以党建带群建推动群团服务阵地建设,江北区创新面向新领域新阶层的群团工作,渝北区探索“以群众为中心”的群团工作方式,铜梁区、开县、秀山县推动建立群团关爱农村“三留守”长效机制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没纳入前期试点的市级群团组织和区县,也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为全面推开改革奠定了基础。

  13

  问:如何落实改革方案规定的增强市和区县群团组织广泛性、代表性的要求?

  答:为了让更多普通群众中的优秀人物和代表直接参与群团各项工作,我市群团改革方案对优化市和区县群团组织常委会、全委会(执委会)、代表大会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和区县群团组织常委、委员(执委)、代表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一般不低于20%、40%、80%。目前,市工青妇分别召开了全体委员(执委)会议,增补(增选)常委、委员(执委),基层一线人员比例均已达到相应要求。市总工会常委、委员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达到了23%、44%,增加了非公企业工会主席、行业协会代表、劳模、一线职工和农民工等方面的代表;团市委常委、委员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达到了24%、41%,增加了优秀青年员工、青年道德模范等方面的代表;市妇联执委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达到了56%,增加了村妇代会主席、农村致富带头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等方面的代表。改革后,3家市级群团常委、委员(执委)中基层一线人员的比例均有较大提高,更多普通群众中的优秀人物和代表能够直接参与到群团工作的议事决策中来。3家群团代表大会的代表构成,也将在市级群团组织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调整优化完毕。6个试点区县群团组织按照统一部署,近期也在密集召开全体委员(执委)会议,对常委、委员(执委)构成进行调整优化。

  14

  问:我市群团改革下一步的整体安排是什么?

  答:去年11月我市启动群团改革以来,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机关和6个试点区县大胆探索,进展顺利,为全面推开群团改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改革步伐,市委决定4月上旬在全市全面推开群团改革工作。下一步,市工商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文联、市作协、市侨联、市台联、市残联、市贸促会、市红十字会、市黄埔同学会、市法学会、市计生协会等13个群团机关、先期未纳入试点的其他区县和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将按照我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借鉴先行试点部门和区县经验,结合各自特点和自身实际推进改革。初步安排,7月中旬对群团改革情况进行中期评估,9月下旬所有市级群团机关和区县形成群团改革总结报告,11月中旬对群团改革试点进行全面总结。

  编辑:袁尚武 何旭 汤寒峰 柏云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