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盆之锁——《素问骨空论》整体脊椎矫正术述要

 昵称34812915 2017-03-21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
   辅骨上横骨下为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

随着所谓“运动康复”学科的发展,各种关于姿势矫正及软组织疼痛治疗的理论或方法已经多到令人目不暇接的程度了。人们越来越习惯从“力学”或“功能解剖”的角度来考虑疼痛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足踝的功能——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点之一,直立状态下足踝及足部作为人体的“地基”及“底座”自然对人体的力学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足踝之外,第二个引人注目的就是骨盆部位,从稍早些的《骨盆矫正压揉法》、礒谷疗法到所谓“腰-髋-骨盆复合体”,无一不是对骨盆、骶髂关节及髋关节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的描述。骨盆部位作为脊柱的“地基”,受到这种重视当然也是当之无愧了。

至于脊柱,上回咱们已经给各位介绍过了,无论从所谓“脊椎病因”考虑还是从中医经脉医学之“背俞穴”、“督脉”考虑,都对疾病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骨上横骨下为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骨空论》本段文字接续在治疗各种膝关节疼痛不适的文字之后,这段文字描述的骨骼结构并不太明确,历代注家也有很多不同解释。屈指无意给各位背书,个人认为这段文字记述了一种人体由下向上的力学传导结构即:辅骨(即现代解剖学之腓骨)——腘窝部位(委中穴部位)——股关节(环跳部位,代指骨盆)——后枕骨(风池穴部位)。

经常看本公共号内容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屈指对“人体重力的反作用力”非常重视,人体重力的反作用力从地面向上传递,按照从足部到头的结构顺序传导。足弓及足踝是最下面的结构,但是足弓本身是拱形结构并有三个足弓构成,整个脚的结构关节很多,这保证了足部的结构既稳定又灵活——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维持足弓结构的“肌肉”很多是附着在小腿部位的。在正常行走过程中,足弓的动态稳定显然要比静态的稳定重要,因为“维持'静态稳定’并不一定要'拱形’随便几块骨头摞起来就行了”(关秉俊老师语)。在整个步行过程中,足弓部是类似翘板的结构,从足跟落地到脚尖离开地面止,整个过程中肌肉的运动是十分重要的。

对足踝的调整必须重视对小腿肌肉的调整,这在《内经》当中被反复的提及并且似乎也是手法治疗者的共识,比如所谓“五腧穴”都是肘膝关节附近或以下的穴位,在本段文字中则以“辅骨(腓骨)”作为提示。腓骨本身很细,是相对于胫骨的薄弱部位,如果腓骨与周围软组织及骨骼的关系发生异常,上可影响膝关节下可影响足踝,腓骨本身也是许多与足踝运动相关的肌肉的附着点,腓骨虽然细小但是作用十分重要。

                                       腓骨附近的肌肉

本段再向上描述的结构是腘窝,腘窝部位的委中穴是十分重要的腧穴——既是“腰背委中求”的四总穴之一,又是分经候脉法之水曹脉主候膀胱经之虚实寒热。从解剖而论,此部位附近深层有腘肌(合阳穴)、跖肌及许多肌腱、韧带及筋膜,腘肌参与屈膝及小腿内旋,是伸膝关节的锁扣结构(号称膝关节的“钥匙”),限制股骨向前移位。腘肌是维持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膝关节本身在微屈曲状态有微小的内旋或外旋功能,但伸直状态下的内旋和外旋只能由髋关节完成,如果腘肌出现问题,膝关节屈曲状态下的内旋功能也会出现问题;此时的问题并不会在膝关节“打住”而是随着行走的活动沿着肌肉的分布(所谓运动链、筋膜链、肌肉链结构,而在中医则为所谓“经筋”组织)向上和向下传导,引发腰髋骨盆和足踝的异常。

                    腘肌

因此说膝关节是骨盆的“锁”,因为足踝灵活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强大,所以中间的膝关节在“体重反作用力”上传的过程中反而成为了薄弱环节。《骨空论》本段文字之前也有一大段对膝关节病痛的治疗描述: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行)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痠,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限于篇幅限制,以后再对此段进行阐释)……

“腘上为关”是指髋关节的环跳部位,“骨盆-腰-髋”是一个复合结构,人体的重心也在这个部位,重要性不言而喻。屈指想要提醒各位注意和思考的是:“人体重力的反作用力”传导至此到底是怎么继续向上传递的呢?——脊柱固然是人体结构的中心,但并非中轴!欢迎各位在文末留言探讨这个问题。

“头横骨为枕”与本段开始之“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相关,且听下回分解……

屈指按:关于整复膝关节调整脊柱骨盆的思路,并非本人对经典的无限发挥,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中医正骨流派,即上海某中医诊所之“张XX”医师,据说病人及诊费不低,但网络上评论良莠不齐;传统中医手法医师多自承家技(师传或家传),且极少对患者有规范的评估,常见不能准确判断手法适应症的情况,并多因此被从事康复医学或骨科治疗的人员所诟病。中医学中其实有所谓“形体望诊”、“分经候脉”及“遍诊法”等等技术,是为中医学之“查体”方法,容后详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