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基础瑜伽解剖学(十一)

 千年狐怪 2014-12-05
肌肉、肌腱、韧带解剖学(五)
 
与瑜伽体式直接相关的主要关节和肌群、韧带(三)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足部

一、髋关节
(一) 髋关节的主要功能
髋关节位于股骨头与骨盆髋臼的交会处,承继了所有来自下肢的运动,又要与上半身的活动配合并支撑全身。由于需要兼顾灵活性与稳定度,此关节是一种深入型的球窝关节(杵臼关节),与肩关节的浅层型球窝关节不同,而且由许多面向的韧带、肌腱和肌群包覆,以提供支撑、稳定和多面向的活动。

(一) 影响髋关节的主要肌群
髂腰肌(腰大肌 (Psoas major)和髂肌 (Iliacus))、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臀中肌 (Gluteus medius)、臀小肌 (Gluteus minimus)、梨状肌 (Piriformis)、股方肌(Quadratus Femoris)、闭孔内肌 (Obturator internus) 、闭孔外肌 (Obturator externus)、上孖肌 (Gemellus superior)、下孖肌 (Gemellus inferior)、耻骨肌 (Pectineus)、内收短肌 (Adductor brevis、又简称短收肌)、内收长肌 (Adductor longus、又简称长收肌) 、内收大肌 (Adductor magnus、又简称大收肌)、内收小肌 (Adductor minimus)等。
由于髋关节与骨盆接近,影响骨盆的肌群也或多或少影响髋关节,且大部分起点位在骨盆区的肌肉均连接至股骨。

简要说明
髂腰肌(腰大肌和髂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等,请看影响骨盆的主要肌群
 

   

   

   

梨状肌

(位于臀部深层,髂骨下端后侧)

荐骨第一、二椎孔与第四、五椎孔之间的前表面,绕过髂骨

 

股骨大转子顶端的前内侧

 

1.      大腿外旋

2.      协助大腿外展

备注:

坐骨神经从腰椎分出来以后,会从梨状肌的下面通过,然后再向下延伸到大腿的后面,所以如果梨状肌僵硬或发炎,就会引起疼痛

股方肌

 (位于臀部深层,是最远程的外旋肌)

 

坐骨结节

股骨近端的大转子

1.      大腿外旋(在股骨外旋时它对梨状肌起协同作用

2.      大腿内收(与梨状肌拮抗)

3.      股方肌的僵紧会限制在坐立扭转和站立扭转时大腿的内旋

闭孔内肌

(位于坐骨近下端后侧,在闭孔外肌上面)

耻骨闭孔周围的内表面和坐骨后侧

 

大转子的前内侧

大腿外旋

闭孔外肌(位于坐骨近下端后侧,在闭孔内肌下面)

闭孔的外表面与闭膜和坐骨骨枝处

股骨大转子的内侧

大腿外旋

(位于坐骨中端后侧,在肌上面)

坐骨棘

大转子的内侧

大腿外旋

(位于坐骨中端后侧,在肌下面)

坐骨粗隆

大转子的内侧

大腿外旋

耻骨肌

(位于耻骨中前侧)

耻骨结节

股骨小转子后的内侧

 

1.      大腿内收

2.      大腿内旋

3.      收缩时会加强会阴收缩

耻骨肌过紧会限制大腿的开展,如束角式;过松则不利于牛头式

内收短肌

(位于大腿内侧,较靠后面)

耻骨下支

粗线的上侧1/3

1.      大腿内收

2.  大腿外旋

3.  协助大腿弯曲

内收长肌

(位于大腿内侧)

耻骨上支

 

粗线内唇的中间1/3

 

1.      大腿内收

2.    大腿外旋

3.    协助大腿弯曲

内收大肌

(位于大腿内侧,内收短肌及内收长肌的深层是内收肌群里最大也最靠后面的肌肉)

耻骨下支的前表面和坐骨下支与坐骨粗隆

肌肉纤维分为两种:

水平方向 (前侧)纤维:沿着粗线分布直立方向

(后侧) 纤维:股骨内上髁略微上方的内收肌结节

1.      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内收、连结至粗线的水平纤维带动大腿外旋、伸展

2.      远点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3.      (当下肢位在弯曲外转时) 直立纤维带动大腿内旋

4.      直立纤维亦带动大腿伸直

5.      内收大肌的收摄会加强会阴收缩

内收小肌

(位于大腿内侧)

耻骨下支

股骨粗线

1.      大腿内收

2.    大腿外旋


使大腿内收的主要肌群有六块,在浅处由外向内侧依次为:耻骨肌、内收长肌和股薄肌,中处有位于内收长肌深面的内收短肌和深处有大收肌。此外还有位于坐骨和股骨近端的股方肌。上述肌群均起自闭孔周围骨面(耻骨上支、耻骨下支)和坐骨结节的前面,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和股方肌止于股骨近端的大转子外,止点大多于股骨嵴的中下部内侧近后面的股骨粗线。
 
  
二、骨盆底肌群
骨盆底肌群是由尾骨肌(Coccygeus)和提肛肌(Levator ani)所组成,而提肛肌又是由四块肌肉所组成,位于骨盆腔底部,由前侧往后依序为耻骨直肠肌(Puborectalis muscle、又名耻直肌,简称PR肌)、耻骨尾骨肌(Pubococcygeus muscle、又名耻尾肌,简称PC肌)、髂股尾骨肌(Iliococcygeus muscle、又名髂尾肌)、坐骨尾骨肌(Ischiococcygeus muscle、又名坐尾肌)。所有这些肌群都与骨盆腔相关功能有关,如果虚弱则容易造成大小便不禁,生殖能力不足,坠肠等。就瑜伽而言,下行气会不调,拙火较不易提升。在瑜伽里常用提肛身印、瓦乔里身印、吊胃身印和桥式等与骨盆腔收缩有关的功法来强化。
 
 
三、膝关节
(一) 膝关节概论
膝关节位于骨股与胫骨之间,是由髌骨关节、内侧胫骨关节和外侧胫骨关节等三个关节连结组成,属枢纽关节(又称屈戊关节、铰链关节),原本仅可在单一平面运动,但因为两片半月板和髌骨的关系而增加不少的可动性。此关节最主要的四个方性运动是靠前后十字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所控制。是人体活动量最大的关节之一,也是支撑力最重的部位之一,所以也是最强壮的关节之一,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很容易受伤、磨损和错位,膝关节若受伤、错位,很容易影响其他的相关关节。
 
(二)髌骨在膝关节动作中的功能
髌骨是位在股四头肌肌腱中的种子骨。髌骨与股骨相连的关节面,分成外侧面与内侧面。髌骨帮助将股四头肌的力量,从不同方向传送并引导会合至同一点上,集中各股力量,并藉由增加杠杆臂力矩来帮助膝关节伸直。因此在生物力学上,当膝关节内产生静态与动态力量时,髌骨具有杠杆的功能。

髌骨的动作平面有:
膝关节伸直时,相对于股骨踝,髌骨会出现上升的动作;膝部弯曲时,髌股会下移并挤压股骨。髌股在矢状面除了有滑动还有转动的动作,这些动作之目的是能确保膝关节在任何角度,髌骨的某个部份和股骨均能保持接触。

髌骨须仰赖一套结合数个支撑关节的韧带与肌腱、兼具静态与动态的稳定系统,才能正常运作。在最佳的情况下,施加在髌骨上 (主要在外侧与内侧) 的各股力量可以取得平衡。当此功能上的平衡被破坏时,会造成髌骨排列位置出现异常,扰乱正常的动作轨迹。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外侧力量过大以及内侧无力。
 
(三)影响膝关节的主要肌群
股四头肌(股直肌 (Rectus femoris)、股内侧肌 (Vastus medialis)、股外侧肌 (Vastus lateralis)、股中间肌 (Vastus intermedius))、股二头肌 (Biceps femoris)、半腱肌 (SEMITENDINOSUS)、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缝匠肌 (SARTORIUS)、股薄肌 (GRACILIS)、腓肠肌 (GASTROCNEMIUS)。

简要说明
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等,请看影响骨盆的主要肌群

   

   

   

股直肌

(位于大腿前面皮下,是骨四头肌中最表层的一块)

股直肌有两个头

长头:髂前下棘

(AIIS)

短头:上髋臼槽

胫骨粗隆

1.      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屈曲、小腿伸展

2.      远点固定时: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膝关节伸直

股内侧肌

(位于大腿前侧,股直肌下层内侧)

股弓粗线内唇

 

胫骨粗隆

 

膝关节伸直

 

 

股外侧肌

(位于大腿前侧,股直肌下层外侧)

大转子的外侧表面与股弓粗线外唇

胫骨粗隆

膝关节伸直

股中间肌

(位于大腿前侧,股直肌下层中间)

股骨前方表面

 

胫骨粗隆

膝关节伸直

腓肠肌

(位于小腿后侧,有两头)

内和外侧股骨踝与膝关节囊

从阿基利斯腱至跟骨隆起

1.      足部跖屈

2.      协助膝盖弯曲

 
股四头肌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肉之一,且为膝关节的主要伸展肌,可使大腿屈曲,小腿伸展等。有许多动作产生的负担都是由股四头肌来承受,例如站立、行走、跑步、上阶梯、下阶梯。为了在这些活动中保持膝关节的平衡,股四头肌必须产生巨大的力量。

除了肌肉功能之外,髌骨位置正常与否,也依解剖学上的结构组成而定。计算Q角是检查髌骨位置的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两条直线来测量Q角
[转载]基础瑜伽解剖学(十一) 
从髂前上棘 (ASIS) 到髌骨中央,以及从胫骨隆起到髌骨中央。
 
标准的Q角为15°,当角度大于15°时,会增加作用于髌骨的外侧力量。又普遍上,女性的Q角大于男性,因此运动时,女性在髋关节和膝关节处较男性容易受伤。
 
如果要认识复杂的膝关节功能,就必须了解下肢的力学轴心、股骨与胫骨的解剖学轴心和动作轴心等。
  
力学轴           
下肢力学轴是指从股骨头中心至距骨之间连成的一直线,在正常情况下,这一直线会穿过膝部的中心。
  
解剖轴心
解剖轴是指一条穿越骨干的直线,一般来说,股骨解剖轴与胫骨会在形成一个约170—175° 的外侧夹角,称为胫股角。当胫骨角小于165°时,会出现「X型腿」( 膝外翻) ﹔当胫股角大于180°时,会出现「O型腿」 (膝内翻)。
 
胫股角的角度落在正常范围内时,从地面而来的力量会通过膝盖的中心,平均分摊在膝关节的内侧与外侧。角度过大或过小,会使膝关节因受力不均,出现软组织受挤压磨损或断裂的现象。
[转载]基础瑜伽解剖学(十一)
动作轴心
膝关节弯曲与伸直的动作轴,是一条穿过股骨踝的水平线,关节的动作发生在矢状面。
内外转动的轴心,为一条穿过膝关节中心的纵向直线。在开放式运动学链运动中,当膝关节维持在弯曲90度进行内外转动时,股胫关节内侧关节面的活动度会比外侧受到更大的限制。
外转时,胫股的内侧平台担任这个动作的轴心。胫股内侧平台相对于内侧股骨踝会产生少许前移的动作,而外侧的胫股平台对外侧股骨踝则出现大幅后移的动作 ( Enoka,1994 )。同样地,内转时,也是以胫股内侧作为动作的轴心。
 
膝关节转动的最大范围约70°,其中,外转占40°,比内转 ( 30° ) 大一些。
 
 
 
四、髂胫束(Iliotibial Band简称ITBand)    
髂胫束是一个类似平面条状的韧带结构,起源于髂骨脊沿着股骨外侧,连结至胫骨的外边,正好在膝盖下面,可视为连接股骨外上髁和胫骨近端之间的韧带。它在股骨和胫骨之间并没与骨头相连,因此允许髂胫束随着膝盖弯曲和伸直的运动做向前和向后移动,在膝盖伸直时髂胫束会向前移动至股骨的外上髁的前面,而当这个膝盖弯曲大于30度时, 髂胫束会向后移动至股骨的外上髁的后面。主要功用是链接股骨和胫骨,提供膝盖的稳定性,并控制腿的内收运动和大腿的减速作用。髂胫束过紧时,会使膝盖部位不灵活,且限制大腿的内收动作,过松时又会导致膝关节不稳定,且使小腿屈曲不顺。髂胫束与膝盖间有一层薄膜液,作为其与膝盖间的润滑。膝盖伸直与弯曲会容易使得IT band与膝盖的相对位置改变,若是膝盖过度使用,或用力不当常会造成受伤。
 
在瑜伽练习上,要注意正位,并强化相关肌群,以免走位。此外可透过内收动作、拍打和按压来使髂胫束富有弹性。髂胫束的健康对膝关节,所有骨盆腔以下关节,乃至全身的骨架稳定都很重要。
 
 
 
五、踝关节  
(一)踝关节概论
踝关节是由小腿的胫骨、腓骨与足部的距骨所组成。
踝关节可以让足部在矢状面作背屈和跖屈的动作。一般踝关节在矢状面的活动范围为70°。足部的冠状面 / 额状面动作并不会出现在脚踝,但会出现在脚踝正下方、称为距下关节的位置。这个关节由距骨与跟骨组成,有三个关节连接面,让脚作内翻与外翻的动作。这些额状面的动作活动范围约为60°。

(二)踝关节的功能
脚踝下接足部,人体的重量几乎全部落在踝关节上,尤其当肢体在动作时,踝关节也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力量,所以尽管踝关节的面积较小,但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避免受伤,平常要适度的活动踝关节,并强化相关的肌群、肌腱和韧带,在运动时要避免单向瞬间受力或用力过大。

(三)影响踝关节的肌群
腓肠肌 (Gastrocnemius)、比目鱼肌 (Soleus)、跖肌 (Plantaris)、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又名前胫肌)、伸趾长肌 (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 

简要说明
腓肠肌请看影响膝关节的主要肌群
 

   

   

   

比目鱼肌

(位于小腿后侧,腓肠肌的深层)

胫骨内侧1/3处和胫骨头与腓骨的上端前方表面

跟骨隆起

1.      近点固定时:能使小腿和足部跖屈

2.      点固定时:使股骨远侧端和小腿骨拉向后方,使膝关节伸直,以维持人体的直立

跖肌

(位于膝后与小腿后侧)

外侧股骨踝

跟骨隆起

1.      足部跖屈

2.      与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合作 (小腿三头肌)

胫骨前肌

(位于小腿前侧,又名前胫肌)

胫骨上外侧2/3

内侧楔状骨与第一跖骨的基部

1.      近点固定时:可使足伸(背屈)、内收和外展,如勾脚动作

2.      点固定时:拉小腿向前,以维持足弓

伸趾长肌

(位于小腿前侧)

胫骨上外侧1/3

和腓骨头与腓骨的上端前方表面

第二至第五趾头

第二至第五趾头的伸直与足部背屈

  
 
 
六、足部 
(一)足部概论、造型与功能
足部位于人体结构的最底部,除了直接承受身体的重量外,还要配合身体的全部活动,所以要兼具灵活性、稳定性、避震性和支撑力。在人体结构上,手掌的灵活性大于脚掌,但手掌的支撑力小于脚掌,且稳定性和避震性更不如脚掌。足部为了达成此任务,须要许多粗细配合的骨头,也须要有特殊的骨架造型和非常多的韧带来配合。

[转载]基础瑜伽解剖学(十一)

 
足部骨骼可以分成三类:
1.跗骨7块(跟骨、距骨、舟状骨、骰骨和三块楔状骨)
2.跖骨5块3. 趾骨14块

造型
为了支撑重量、维持稳定和多种角度的活动,足部的结构造型有两个足弓:
1. 纵向足弓 2. 横向足弓
[转载]基础瑜伽解剖学(十一)  
正常的足弓弧度对姿势非常重要,因为正常的足弓可以让足部有力量,并提供稳定度、柔软度以及弹性。足弓过低或过高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会对身体的整体姿势产生影响。足弓正常与否,要观察费司氏线(Feiss Line)的解剖学位置。

影响足部的肌肉
胫骨后肌 (Tibialis posterior)、屈拇短肌 (Flexor hallucis brevis,又名屈足拇短肌)、屈拇长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腓骨长肌 (Peroneus longus)、腓骨短肌 (Peroneus brevis)、第三腓骨肌 (Peroneus tertius)、屈趾长肌(Flexor digitorum longus)、伸趾长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伸拇长肌(Extensor hallucis longus)

简要说明

   

   

   

胫骨后肌

(位于小腿后侧,属较深肌)

胫骨:后外侧表面

腓骨:近端内侧表面与骨间膜

舟状骨隆起和三块楔状骨的足底面

1.      足部跖屈与内翻

2.      维持足弓

 

屈拇短肌

(位于小腿后侧根部)

内侧楔状骨与胫后肌的肌腱

通过第一趾骨的外侧与内侧两条肌腱

1.      大脚趾跖屈

2.      协助足弓的稳固

 

屈拇长肌

(位于小腿后侧)

胫骨后侧

第一趾骨底远程

大脚趾跖屈

腓骨长肌

(位于小腿后外侧,属较深肌)

腓骨头与腓骨的外侧近端区域

 

第一跖骨的足底面与内侧楔状骨

1.      协助跖屈与外翻

2.      维持足弓

 

腓骨短肌

(位于小腿外侧,属较深肌)

腓骨远程外侧表面

 

第五跖骨的基部

 

足部跖屈与外翻

 

第三腓骨肌

(位于小腿外侧近底端,连至足背外侧)

腓骨的远程前内外侧表面

 

 

第五跖骨的基部的背侧

 

足部背屈与轻微外翻

 

屈趾长肌

(位于小腿后侧)

胫骨后侧

第二至四趾骨底远程

使第二至四趾骨跖屈

伸趾长肌

(位于胫骨前侧)

胫骨前侧

第二至四趾骨背远程

使第二至四趾骨伸展

伸拇长肌

(位于胫骨前内侧)

胫骨前内侧

第一趾骨背远程

使第一趾骨伸展

 
使小腿屈曲和足跖屈的主要肌群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屈拇长肌、屈拇短肌、屈趾长肌等。起点大都始于股骨内侧踝与外侧踝及胫骨的后面。

使足伸展(向上)的主要肌群有:胫骨前肌、伸趾长肌、伸拇长肌等。大多起于胫骨的上部及外侧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