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久了就痛的腰,松解紧张的肌肉筋膜为什么没效果?

 高氏艾坊高樂樂 2017-04-10

全文共1915字丨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左右

前天遇到一位走一会腰就很痛,但是一躺下来就很舒服的病人。在我让他躺在治疗床上帮他进行了治疗之后他当时感觉轻松了,但是让他下地走了一会之后马上就又开始痛了,我一摸他的腰发现又变得很紧了。

因为我遇到的这类病人也比较多了,所以我很快就意识到了他这个问题的根源一定不在腰上。其实像这类腰痛的病人是非常典型的腰部被迫成为了腰以下的胫腓骨或者足踝的备胎”,胫腓骨或者足踝之所以需要腰部产生这样一个紧张来做“备胎”是因为胫腓骨和足踝本身结构不足以完成一个简单的走路需要的“安全保障”,进而不得不依赖一个僵硬和不恰当的肌紧张来维持稳定。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为什么总说是胫腓骨和足踝的问题?它们就那么爱出问题吗?”,其实胫腓骨和足踝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腰臀部异常的肌肉或者筋膜的紧张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把这些肌肉或者筋膜放松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因为“紧张”本身不是问题的中心,在这里去纠结那个地方“”出的问题,那个地方“”出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错误的共构模式一旦形成,再去讨论这个“先后”只会让你掉进一个“找根源问题”的陷阱当中去。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首要解决的应该是这个错误的共构模式正确的功能排列,而不是“紧张”本身。而要解决这个排列的问题就要从它这个错误共构的模式开始,遵循这个模式的规则。

正如运动训练专家GaryCook和MikeBoyle所说,髋关节要的更多的是灵活性,而腰椎要的更多的是稳定性。当我们的髋关节的活动能力受限后,就很容易去找个“备胎”来建立补偿机制其中一种现象就是当屈髋能力受限的时候,会引起腰椎的过度屈曲代偿和旋转代偿,在灵活性丧失的情况下,所有形式的稳定性都是不真实的!而让髋关节丧失灵活性丧失灵活性重要的原因就是胫腓骨的对位和足踝的力线。

记得以前在医院的时候看到有位同事帮病人做腰椎的手法复位,当时扳完之后那位病人突然感觉腰部产生了难以忍受的剧痛,蜷缩着身体,表情极其痛苦,整个人都不敢动了,轻轻的动一下腿就感觉腰上一阵剧痛,整个腰部肌肉全部处于痉挛的状态,非常的硬,连压痛点都找不了。其实这个病人出现的这种症状是一个典型的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的上下关节突之间形成小关节,关节周围有关节囊,而且有小的滑膜组织。当我们的腰椎在进行前屈和旋转运动的时候,小关节间隙张开,滑膜就跑进关节间隙,在腰部伸直的时候,滑膜如果被暂时夹在关节面之间,就会引起滑膜嵌顿。

由于滑膜组织内含有丰富的神经,所以可引起腰部剧烈疼痛。而且有滑膜嵌顿的关节还会产生关节交锁,从而让腰椎的活动受限。我的这位医生朋友在帮病人做手法复位的过程中就是出现了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病人腰上的肌肉是绷的死死的,而且你逮着它去松还很难松开,因为这里变紧的肌肉只是一个身体在设计“安全模式”的时候安排的一个“备胎”,这个时候如果做复位就会很容易出现小关节滑膜嵌顿。

我们都知道大脑控制的是我们身体的动作模式,而不是具体某块肌肉。而这个动作模式的根就是结构功能的正确排列。在我们的大腿前侧和后侧有两组假稳定肌”,它们分别是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

之所以叫它们“假稳定肌”是因为当我们在从坐位到站位的时候这四块肌肉的长度是不发生改变的,非常神似稳定肌,但其实它们并不是稳定肌。只是因为股直肌在髋关节处延长,在膝关节处缩短,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又是在髋关节处缩短,在膝关节处延长,它们之间相互抵消了。这看似无效的动作模式是如此的高效节能。因为这两组“假稳定肌”的长度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对膝关节和骨盆位置以及浅层筋膜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髋膝踝共同的一句号召,这句号召就是:“我们是一个功能共同体,相互挪借是我们友谊的最佳表现”,而决定髋膝踝功能共同体是建立一个正常稳定的“补偿机制”,还是建立一个异常不稳的的“错误共构”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胫腓骨和足踝,笔者这些年来基本上从来没有去专门动过任何一个腰痛或者膝痛病人的骨盆的位置,因为骨盆是被架在身体中间的,身体受力的调整一定不会从骨盆开始,不管你怎么扳骨盆,效果肯定都只是即时性的,除非你让这个病人从直立行走变成腹爬。

上述这位病人在我帮他调整了胫骨之后腰松开了。其实像这类病人我们每次治疗都需要在治疗床上治疗完之后让病人在地上走两圈,然后在躺到床上去摸摸看他的腰是不是又变得很紧了,这个对比很重要,这关系到我们确定他的腰痛有没有远端张力限制最简单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