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人的身体构造和中国人有无差别,为弄清楚这问题付出巨大代价

 好了明理 2017-03-22

英国人的身体构造和中国人有无差别,为弄清楚这问题付出巨大代价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这句话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引用,演变为这样一个成语:无知者无畏。意思就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会害怕。

在近代鸦片战争中,因为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自我隔绝于世界,根本就不知道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经济、科技和军事飞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还自我感觉良好,浑浑噩噩地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

即便是鸦片战争已经爆发,英国远征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虎门外大角、沙角炮台,在广东内河来去自如;并且沿海北上,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战舰扬威天津大沽口,对中国沿海线上的炮台予取予求,大清君臣还是上下一片混沌,对大英帝国这个远道而来的对手一无所知、或者说知之不多。

这其中,包括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虽然史书对其赞誉声不断,声称他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其对英国侵略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只知其一二而不知其八九的状态。

比如说,林则徐看见英国士兵都打着绑腿、列阵正步走,就断言英国人的膝盖是僵硬的、不能活动的,说英国人的大腿和小腿是同一条骨头长成的,不会弯曲。

林则徐也因此乐观地相信,如果深目高鼻的英夷敢和大清朝的天兵开战,那他们将是自寻死路,只有挨屠宰的份儿。

林则徐不但自己这样想当然,还把这种想当然写进了上呈给道光皇帝的报告书里。

这么一来,天朝大小官员都相信英国人是不能正常走路而只能一蹦一跳地进行移动的笨拙怪物。

这种奇怪的看法在清朝政府内喧嚣了将近四年时间,直到1841年,一个名叫颜伯焘的官员上了一道奏折,严肃地指出林则徐的错误,道光皇帝这才如梦初醒,大清朝臣这才惊慌起来。

说起来,这个颜伯焘原先也是一个同样颟顸的官员,他对林则徐崇拜有加,对英军的认识,也建立在林则徐的说法上。是在结结实实地吃了英军的一个老大哑巴亏后,痛彻心扉,才猛然从梦境走回现实。

英国人的身体构造和中国人有无差别,为弄清楚这问题付出巨大代价

话说,英国的商务总监义律以武力为后盾,先后逼迫清钦差大使琦善签订《穿鼻草约》、靖逆将军奕山签订了《广州和约》,但英国政府对其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

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领了军舰10艘,载炮320门,轮船4艘,载炮16门,以及陆军官兵2519人启碇北上,直扑厦门。

驻守在厦门的就是颜伯焘,时任闽浙总督。

颜伯焘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殿试入二甲中进士,才学不在林则徐之下,是个有名的实干家。

就任闽浙总督后,他就大力修筑厦门海防工事。

对于英军的船坚炮利,颜伯焘是有所耳闻的。他认为厦门战略位置重要,英国人必会前来攻占,而厦门海防简陋,因此,他决定做一个大工程,将厦门的海防打造得百毒不侵。

为此,上任不到十日,他就狮子大开口,向道光帝奏请拨200万两白银。

颜伯焘也知道道光皇帝是个出了名的小气鬼,为了申请成功,特地制定了一部《军需章程》,将所有开支的来龙去脉逐条列出,一笔一笔、清清楚楚。

面对这份周密精细的计划书,道光皇帝根本没法拒绝。

资金到位后,颜伯焘便有板有眼地忙碌起来了。

他用福建特产的花岗岩建起一道长约1.6公里,高3.3米,厚2.6米的石壁,可谓坚不可摧,石壁上,每隔16米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100门;石壁的外面护以泥土,可以防止敌军炮弹炸起的飞石伤人。石壁后面建有兵房,还有围墙防护。

有了这道石壁充当强大的防御阵线,又再在外围构建岛链体系,每个岛都有花岗岩炮台,之间还有战船联防。

如此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古代海防体系的经典杰作。

英国人的身体构造和中国人有无差别,为弄清楚这问题付出巨大代价

以至后来英军看了这严阵以待的防线,也吓了一大跳。

按照随军作战英军士兵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一书中所说——“就算对着放炮到世界末日,也是轰不动”。

强大防线落成后,颜伯焘天天盼、夜夜盼,盼英国早日打过来,好让自己抖抖威风,扬名立万。

当他听说奕山在广州与签订《广州和约》,气得又是吹胡子又是瞪眼睛,猛写奏折参劾奕山,痛斥奕山软弱无能,丢掉了大清王朝的脸面,自称:“若该夷自投死地,惟有痛加攻击,使其片帆不留,一人不活,以申天讨而快人心!”

颜伯焘的嘴巴爽过后,很快,检验他工作成效和能力的时候来了:8月25日,三十六艘英舰闯入厦门青屿口。

颜伯焘高兴得象中了五百万大奖似的,两眼放光、嘴巴合不拢,兴冲冲地跑到厦门岛,亲自坐镇指挥,一心等着欣赏英国人的倒霉狼狈相。

在厦门岛,颜伯焘收到了璞鼎查送来的照会:“如不议定照上年天津所讨各件办理,即应交战”。

颜伯焘差点没笑出声来,交战?老子日盼夜盼,就盼着你来交战咧!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颜伯焘满以为英国人根本不可能冲破自己构筑起来的石壁,亲自会同金厦兵备道刘耀椿在白石头汛、屿仔尾、鼓浪屿三面布置下万斤至数千斤以下的大炮数百门,准备从三面兜击,让英国人灰飞烟灭、尸骨无存。

8月26日中午,战斗打响。

英国舰炮射程之远、火力之猛,远远超出了颜伯焘的想象,颜伯焘还没看清楚英舰的模样,英舰炮弹已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周围,而且,每一颗炮弹落地,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响过,便是土地震动、砂石飞溅!

真是太恐怖了!

清军的炮火基本没有表现的机会,颜伯焘苦心修筑的白石头汛、屿仔尾、鼓浪屿上的炮台就相继被摧毁,英军悍然登陆,占据各炮台。

英国人的身体构造和中国人有无差别,为弄清楚这问题付出巨大代价

看到英军迅捷灵活的身影,颜伯焘惊得下巴差点跌落地面,谁说英国人的膝盖不能弯曲的?来来来,我不打你,我直接砍了你!

那一个个剽悍无比的英军士兵犹如蛟龙出海、又象猛虎下山,分批次、有组织地上演出一幕幕娴熟的抢滩登陆场,他们从侧后方毫无压力地包抄石壁。用火枪、用刺刀打得清军纷纷溃退。各个阵地相继陷落。

坐镇指挥的颜伯焘看到了自己斥巨资修筑成的石壁居然完好无损地成为了英军的囊中之物,在悲愤和恐怖的双重摧压下,不由得放声大哭。

可是眼泪并不能改变什么,下午4时,英军开始攻击厦门城。傍晚,颜伯焘仓皇退走,厦门陷落。

整个厦门之战,历时约4个钟头。清军总兵江继芸在士兵溃逃时投海自杀,副将以下军官七人阵亡,士兵减员324名;而英军仅官兵阵亡1人,伤16人。

这场颜伯焘自信满满的大战,就这样败得彻彻底底、血本无归。

既是为了推卸和减轻自己的罪责,同是也是实事求是,颜伯焘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如实反映:英军除了船坚炮利、海战犀利之外,陆战也骁勇无比,清军的作战力无法与之相比,这才导致了厦门失守。

就是这份奏折,终于揭开了道光皇帝之前一直不相信的真相: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英军都比清军强出了一大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