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晚报

 汇文聚智 2017-03-22

  “包圆儿”,是天津人买菜时常用的一个词,不论瓜果梨桃、鲜鱼水菜。卖到最后时,摊主往往会说:“便宜了,您‘包圆儿’吧!”买主往往不挑不拣,统统买走,这就叫“包圆儿”。“包圆儿”的价钱,要比平常的价钱贱得多。“包圆儿”也叫“包了”。货全部卖完,卖主收摊回家,买主少花钱,图个便宜。不过,您知道“包圆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农历腊月初八,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早年间,天津一些寺院、慈善团体以及商户、财主等,会在这天大量熬粥,施舍给穷人,叫作“结缘粥”,意思是广结善缘。一般情况下,连夜把粥熬好,天一亮施舍。门口摆上熬好的粥,高声喊:“缘来,缘来!”为什么喊“缘来”?因为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人性化城市,重礼仪。舍粥,不能看不起讨粥之穷人,那是有缘之人为缘来,没有施舍和被施舍,是缘分。舍粥人对穷人态度特别好,没有鄙视轻蔑。来打粥的,无论多少人,也都秩序井然。大家都高兴,而且一般百姓往往也去讨个彩头——缘来了。当粥剩至锅底时,便连同锅巴和粥送给一个人,还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包缘儿”。意思是说,别看盛到锅底了,也有好兆头,所有的“缘”,都给您啦!“包缘儿”不光说法好听,也落个实惠。所以每个施粥户门口,总有些人等着“包缘儿”。

  买菜的人在市场上把剩余的菜统统买走,价格便宜,也像有“缘分”在内,后来便借用“包缘儿”一词了。买的不显寒酸,卖的送您一个吉利。再后来,人们更多地将“包缘儿”写作“包圆儿”。

  许多百姓买菜时愿意“包圆儿”,吉利又实惠。不过,如果对所买之物是外行,有时“包圆儿”不但占不了便宜,还容易上当。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从未买过菜的侯宝林推着自行车路过菜市场,看见一个卖菠菜和苤蓝的,便想起天津“包圆儿”的习俗,与人划价,想要“包圆儿”。买完之后挺高兴,进家门就喊:“这买菜有学问,得学天津人,讲究‘包圆儿’。看见了吗?这十几个苤蓝、一大捆菠菜,没花多少钱就‘包圆儿’啦!”夫人看了一眼,说:“你拿刀切一个苤蓝看看。”侯宝林拿过刀一切:“啊?苤蓝里长棉花?”糠得跟棉花套一样,又切了几个,一样。他没言语,择菠菜吧!手不行,得用剪子,最后一看,一棵能吃的都没有。他自己还“砸挂”:“我这哪是‘包圆儿’呀,纯粹是‘包冤’!”

  您瞧,买菜看着简单,实际上也是有技巧的。有人说,会绝技的往往都“留一手”,下篇咱就讲讲嘛叫天津人的“留一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