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范“择校”行为整合城区教育

 o小马过河o 2017-03-23

规范“择校”行为 整合城区教育

努力使全区教育发展适应城市化进程

——虢镇城区中小学生就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随着宝鸡市东扩南移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虢镇作为未来主市区,许多居民变成市民,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进而城区学校学生数量激增。今年以来,农村学生向城区流动趋势更加明显,城区学校不堪重负,“上好学校难”的矛盾更加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于2008年9月上旬对城区4所学校(虢镇中学、陈仓初中、虢镇一中、虢镇小学)的学生入学就读现状和虢镇周围6镇的学生流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城区4所学校学生就学基本情况一览表

学校

名称

学生总数

教师

总数

班级

总数

平均

班额

师生比例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虢镇中学

3838

216

55

70

1:20

8.11

陈仓初中

2167

121

30

73

1:17

2.65

虢镇一中

3100

179

48

65

1:17

3.09

虢镇小学

3156

141

48

66

1:25

1.81

合 

12261

592

181

68

1:20

4.25

(二)城区周边6镇学生流动基本情况一览表

乡镇

名称

2007年2008学年

2008至2009学年

转学去向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阳平

64

84

68

98

城区学校

潘溪

69

94

65

105

城区学校

周原

25

65

28

73

城区学校

千河

46

52

50

48

城区学校

慕仪

38

59

41

75

城区学校

天王

15

25

22

28

城区学校

合计

257

379

274

427

 

(三)基本情况简析

(1)国家规定的标准班额小学为45人/班,中学50人/班。目前,4所学校共有学生12261人,班级181个,平均班额为68人,所有班级人数都在65人以上。

(2)国家“双高普九”标准要求,县(区)内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农村学校6平方米、城市学校8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农村学校9平方米、城市学校10平方米。目前,4所学校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为4.25平方米,全部不达标。虢镇中学为新建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11平方米,其余3所学校均不足4平方米,陈仓初中本校加上租赁的500平方米教室面积,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才达到2.65平方米。

(3)陈仓区城区教职工编制标准高中为1:13,初中为1:16,小学为1:21。目前,4所学校中,2所初中的师生比例与标准基本持平,虢镇中学和虢镇小学明显高于标准,教师相对紧张。

(4)周边6镇2007学年向城区流入学生636人,2008学年向城区流入学生701人。2008年比2007年多65人,中学比小学多275人。

    二、目前现状引发的问题

(一)对城区学校,学校规模和班额过大,引发了一系列教育教学问题。一是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城区4所学校学生过多,室内外空间显得十分狭小,给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入厕等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课间及自由活动时间楼道、楼梯拥挤,紧急情况下疏散困难,学生管理难度大,同时,一部分学生在外租房住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国家规定班额大小是因为教学需要师生充分地进行互动和双边交流。班额过大,会导致许多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课堂活动组织和管理困难很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较难落实,教师也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课后个别辅导。同时,图书阅读、活动场地、实验室部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三是使教师身心受损。班额过大,教师开展的作业批改、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班级管理等工作量都是超负荷的,长时间的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中,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损害较大。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教师患重大疾病人数呈上升趋式,而初次患病年龄则表现出年轻化。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队伍整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四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2008年9月4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要求:要保证教室内所有学生合理的用眼距离,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应有2 米以上距离,后排课桌后缘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超过8米,中学不超过8.5米。而上述4所学校每个教室都要摆9排课桌,根本无法保证这一点。

(二)对于农村学校,生源快速下降,尤其是大量优质生源流失,导致学生数和班级数过少,不能产生规模效应,教学质量不易提升,教师的事业心得不到有效激发,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大量学生的流失,使农村学校一部分教育资源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三)对于广大学生家长,入学困难,负担加重。农村学生到城区学校就读大多都要托关系、费周折,有些学生还需要由父母陪读,有些则在亲戚家里借宿,还有一部分在校外租房住宿,给家庭增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压力。由此引发的种种弊端,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声誉,降低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三、导致目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差距大,农村生源大量涌入造成目前城区学校资源紧张。众所周知,城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均优于农村。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镇村教育投入不足,三级办学的模式实际上无从实现,使农村中小学投入长期得不到保证。部分优秀教师或被城区学校“挖”走,或硬挤进城里,使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农民观念发生变化,为了追求高起点,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千方百计“择校”,许多本该在本村、本镇就近读书的孩子纷纷挤进城里上学。如,虢镇一中目前在校生中,本学区学生约为2000人,借读生多达1100多人。

2、城区人口迅速增加,城区教育资源本身存在不足。自2003年撤县设区以来,我区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并连续两年荣获“陕西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区”的称号。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大量农村闲余劳力进城务工,许多人在城区购房定居,城区人口大量增加,城区学校服务人口随之急剧增加,但教育事业却没有显著发展,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城区4所中小学,其中3所学校学生总数都在3000人以上,属于超大规模。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核定人数,城区每所学校教学场地以及其它设施与国家标准都存在着较大的差额。如,虢镇小学目前在校学生有3156人,按国家规定标准班额45人计算,需要70个教学班。而实际只有48个班,差22个教学班。学校教学场地不足,只能扩大班级容量,形成大班额。另外在新的城市建成区内学校布点少,城区学校普遍服务半径大,服务人口远远超过了学校当初设计的服务人口。如具有城区东大街派出所户籍的适龄儿童2003年为366人,2008年为460人,5年增长了94人。而城区只有一所直属小学,就城区人口本身来看,也无法满足需要。

    四、破解矛盾的策略思考

    (一)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是根本出路。农村教育不加强,单方面要求农村孩子不进城是不公平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将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同时将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予以重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农村教育如何加强?从学生家长的视角来看,当然是教学成绩和升学率。假设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有同样的统考成绩和升学率的话,还有家长愿意放弃农村“两免一补”的优厚政策而挤进城里去交费上学吗?(城区学校从2008年秋季起开始免收杂费)看来要害就在这里,彻底解决这一点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问题是如何使农村学校追上城里学校教学成绩呢?要害又在哪里?如果和农村教师或校长聊一聊,他们一定会提出以下几点:“生源不行,好学生都跑了。”“好老师都走了。”“设施跟不上。”

    1、软件方面。对于前两点,“都跑了”、“都走了”当然说得有点夸张,但这个趋势是不可否认的。如何扭转这个趋势,使农村学校摆脱恶性循环呢?笔者以为应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

    (1)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一是从今年起为城区(含虢镇)小学生建立学籍档案,摸清城区小学生底子,从源头上治理学生向城区无序流动;二是结合区域实际,出台相关的学籍管理细则,尤其是对转学、借读等情况要制定相关条件、标准,认真落实,狠刹“择校”风;三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省级标准化高中面向全区均衡招生的相关制度,省级标准化高中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向农村薄弱校分配,向社会和家长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在学区内就读;四是要加强对家长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努力遏制农村学生向城区学校盲目流动。

    (2)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我区已经采取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和“突破西山”战略中给西山教师的生活补助费等对于稳定农村特别是西山教师队伍起到了较大作用。但城区便利的生活条件、相对丰厚的福利待遇、较大的成长空间等仍使城区和农村学校存在较大反差。要根本解决问题,唯有在各项政策方面都给予农村教师以较大倾斜,尽可能地解决教师在农村任教的后顾之忧,鼓励教师在农村任教,支持他们在农村成长。首先可以考虑根据各乡镇不同情况给农村教师一定生活补贴。其次在评优树模、职称评聘等重要方面也充分考虑各乡镇差别,对农村学校教师予以倾斜照顾。在教师调动中,改变优秀教师都进好学校的作法,使不同层次教师在全区均衡搭配,使每所学校的师资结构均趋于合理,扭转农村一些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低、老龄化严重的趋势。

    2、硬件方面。经过“普九”和“普实”之后,农村教育可以说已经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最近我区中小学校灾后重建工作中5个项目都在农村,其中2所中学投入资金各1300万元,3所中心小学各600万元,这些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实施当中,有这样充足的资金保障,这5所学校一定能成为全区一流的学校。根据省上制定的学校灾后重建方案,川塬10镇每镇拟保留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3所完全小学,同样将予以重点资金项目支持,可以想象,这个规划实施后,农村学校网点将进一步趋于集中,显现规模办学的种种良好效应,农村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就农村学校目前情况来看,非常不容乐观。许多学校在“普九”当中盖起了教学楼等建筑,但申报市级农村示范学校时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图书、仪器等内部设施严重不足,体音美课程、理化生实验、课外活动等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都在根本制约着这些学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落实,影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普九”之后,全国各地又相继提出“双高普九”的新任务,从我区农村教育现状及长远发展来看,“双高普九”都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这里面还存在一个农村教育投入机制的问题需要探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提出三级办学的模式,但随着镇村财政的削弱,这种模式逐渐难以实施。现在国家通过危房改造、灾后重建等项目可以一次给予农村学校大量的资金支持,通过经费保障机制给予学校公用经费支持,投入的主体是国家和省市。那么“农村初中和小学办学的主体是谁,办学责任归谁?”的问题是不是该重新考虑呢?

    (二)加快发展城区教育同样刻不容缓。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这4所学校单就服务城镇人口也是不足的。目前服务城镇人口的小学只有虢镇小学和车站小学两所,而车站小学在地震已经严重受损。陈仓小学的兴建确已是势在必行,规划中的一所初中和高中要尽早启动,高启点、高规格建设,以缓解城区几所学校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城区除过以上4所学校以外,还有一些企办子校、虢镇附近几个村的村办小学。随着企办子校相继移交地方政府,以及城市扩张,附近几个村必然融入城区,就可以考虑充分利用这些学校的资源,将其纳入城镇学校范围进行学区划分,使其也服务一部分城镇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择校”矛盾日益突出,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当前许多县镇区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难题,事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能否让人民满意的大计,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将产生巨大而深远地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