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今年57岁,身材中等,理了个小平头,看上去很健硕,衣著穿戴整洁,很注重形象,衣纽扣得严实,看上去就是个文化人。 增城区中新中学会议室召开新一轮教师区管校聘工作会议,中师出身的陈老师听到了主持人宣读的聘任条例,自己受保护的九类人之一,是因为年纪距离退休年龄三年内,不用去参加竞聘行列,可以直接留用,忐忑的心终于安定下来。 陈老师1966年出生于增城区中新镇钟岭村,刻苦认真读书,兄弟中就数他读书成绩优异,最有希望考上区内最好的中专学校,工作可以有分配指标,收入也稳定。1983年他在中新中学初中毕业,果然以学霸的成绩,考取了全区几千考生仅招两个教学班的增城师范学校,令人羡慕。 “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陈老师恪守这一信条,在增城师范念书期间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从没违反校纪校规,上课认真听课,特别喜欢读英语,该科成绩特别好。生活节俭,乐于助人。乐于帮助同学,一直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自己体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机会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以检验与锻炼。 两年后陈老师毕业分配到南部片新塘镇的一所中学任教,同事对他的评价很高。仅仅一年,由于家乡教育的需要,他于1986年回到了自己所在镇的中新镇第二中学任教,担任初三两个班和初二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那时的毕业班教学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因为初中毕业可以被普通高中、中专和中技学校等录取,然而参与中专考试的名额有限制,假如班上参与中专考试的学生落了榜,就奢侈了名额。所以,陈老师暗下决心,肯定努力,力争多抢报考中专的名额,并且力争报多少取多少。从那时起,他就严阵以待,白天上课,晚上留学生开小灶;放学后,静静的校内里,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批改作业、备课、辅导;进入初三复习阶段,他在班上搞起了周周测,每次考试的试卷都不过夜,一个学期,用钢板铁笔刻写蜡纸的试卷及练习,工作时不时挺大,握铁笔的地方都结了茧。几年的教学下来,他成为了英语学科优秀教师,担任了科组长的职务,带领科组成员开创英语教学的新天地。 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担任初中教育的教师要具备大专学历,陈老师也不落后,参加了成人高考,被录取为在职进修的学员,走上了边教边学的道路,幸好他没有掉队。 陈老师勤学肯干,遵纪守法,模范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师德高尚,敬业爱岗,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人谦虚谨慎,做事认真负责,是老实厚道之人,有较高的教学水平,长期担任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多次完成初中循环教学。 陈老师在教学工作上,认真钻研业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坚持每学期读一部教学论著,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广泛获取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力求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陈老师的教育感言是“用爱心换信心,用诚信打动人”。工作讲究方法策略,还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中师生学历的提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198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陈老师报名参考,白天教学、晚上自学,用两年的时间,成为自学考试的毕业生。然而10多年的教学就这样顺利的过来,区教育局再一次提高了初中教师学历要求,要有本科学历才能信任工作。陈老师以顽强意志,克服来自家庭和工作的种种压力,再次参加成年高考,一举考取了函授本科的进修机会,通过努力也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本科毕业学历。 2006年8月因创建教育强镇的工作需要,陈老师所在的学校被撤并到旁边的中新中学,一所完全中学去了,教学班增多了,相应的教师就多越来,为了做到教师的最优化使用,有才能的初中教师可到高中上课,陈老师仍然担任他的英语教学工作。 人们会说陈老师有家乡缘,更有中新中学缘,念初中在中新中学,以优异成绩去读增城师范学校,几经努力又在中新中学担任教学工作,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幸运幸福于斯。 陈老师所在的广州市增城区中新中学,是增城区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正式创办于1958年,经历了65个春秋,现有占地面积达46360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达31860平方米,学校共36个教学班(初中部18个班,高中部18个班),在校学生1800多人;全校教职工192人,专任教师179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74人。65年来,校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谈及学校变迁史,陈老师会滔滔不绝的介绍:1956年增城县委、县政府决定,除在全县原有的五所中学增加初一招生班额外,同时在石滩、仙村、中新三个区的小学附设初中班。中新区在竹林小学(校址在中新圩西边靠山脚下的几间店铺里)招收初一新生一个班(55人),在竹林小学背后半山腰里建起了约200平方米的平房,集课室、宿舍、办公室于一体,办学条件极其艰苦。1957年夏,一场台风把整座校舍吹垮了,幸无人员伤亡。后由县教育局拨款,在中新中学现址建起四间课室、一间办公室、五小间教师宿舍、一间厨房及一间厕所(均为平房)。1957年秋季继续招收初一新生一个班(55人),1958年秋,招收初一新生两个班(110人),至此,初中部共有三个年级四个班,学生约二百人,教职工约十五人,已初具一所初级中学的规模,附属竹林小学管理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经县政府批准,在原竹林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成立中新中学,校长由中新公社社长兼任,教育局任命的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管理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完全独立出来,并扩建校舍约三百五十平方米。 1959年秋,由于教育发展,学生人数增加,加上合并后造成学生上学不便。县政府决定在原址复办中新中学,师生又从福和中学返回中新中学上课。1966年,大部分教职工被派到惠阳专区接受再教育,教师相续派到农村小学任教,学生进入半工半读的状态,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学校拥有200多亩山地,招收高一学生两个班(约110人),学生来自中新、福和、镇龙、宁西、朱村五个公社,开始办高中的。上世纪70年代初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职工陆续回归到中新中学校园,教学秩序正常,学生潜心苦读于课堂,中新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中新中学成为县属完全中学。在抓好学习的同时,师生们用自己的双手改造校园和扩建运动场。 国家恢复高考,师生信心倍增,追求学习,追求进步的成为主流。增城区理科仅限于高层次学校之间的竞争,中新中学则从图、音、体等多方面挖掘学生潜力,学校只能从抓好各科平衡发展的同时,侧重抓好文科,力图在高考中有突破。初中教学也取得较成绩,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上增城中学,及其它高中。陈老师就是此阶段初中学生的佼佼者,考上了增城师范,成为当时响当当的吃公粮的中师生。 1988学年度,在广州市完全中学分类检查中,中新中学因成绩显著,受到广州市教育局嘉奖。在大好形势下,中新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除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人才外,还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学校领导锐意改革,创出了一条适合中新中学发展的路子。从抓校风建设入手,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了一个“和谐、进取”的良好师生群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成绩喜人。 进入21世纪,中新中学各方面的发展渐入佳境。2006年8月,撤并了中新镇第二中学,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达到5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3500多人,师资队伍快速壮大,达到200多人,陈老师就是此时教师队伍中的一员,30多年的教学让他成为了教学能手,成为镇优秀教师,在辅导学生参加省市区级的学科比赛屡获殊荣。 近十年来学生的人数锐减,中新中学有了富余教师,然而中新镇下属小学的教师年龄老化,需要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学力量补充,区教育局实施了支教的措施,政策规定,每所学校都要有10%的教师(优秀教师),前年陈老师就到本镇的安良小学支教,去年才回到学校,教导处安排他担任初一年级的备课组长职务,并担任四个教学班生物教学的工作,他欣然接受了而且将备课组搞得井井有条,学生也喜爱学习他的生物教学。说实在话,陈老师作为年纪进入50的人,通过一年到小学走宿支教,以优秀支教教师的荣誉回到原本学校任教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回到学校要改教全新的学科,能够适应过来是神奇。用陈老师的话来说,教学工作隔行好隔山,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已经得心应手,这些年的转行让我成长了不少。无论是小学英语教学,还是初中生物课堂,突出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和创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中师生陈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以最优成绩成为师范学校的学生,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通过两次高考,取得了相应的学历,继续做好教育工作。后来的创强优化、支教、区管校聘等教育政策实施,突显了陈老师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伟大的人格魅力。韶华渐逝,青春远去,今非昔比,对于陈老师这些中师生来说,他们无憾于教育事业,今日的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产生对家乡教育的一些美好记忆了。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柳馨梦;校对:林诗晴; 策划:李旺清;责编:周华景;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钟奎华,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人,笔名土圭垚,文柯。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写作、旅游、书法和摄影,坚持写作四十多年。多篇作品收录于《增城日报》《梅州文学网》《海珠文学》《澧水之水》《荔乡情》《南粤作家》《神州文艺》《作家作品》《丹荔》《杨梅》等报刊杂志或网络微刊,数篇征文在比赛中获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