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是一杯清酒 欧阳修词传

 南山友 2017-03-23

序言

世间最美的事物莫过于诗、酒与月光。诗酒趁年华,无论是以诗吟酒还是酒助诗兴,都不失为人间乐事。不过千年之前,却有位白衣秀士轻声微叹,一语道破玄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孩童时,他经历丧父至痛,也尝尽清贫之苦。少年时,他磨炼出生花妙笔,也怀揣向善之心。青年时,他面对仕途起落,也聆听灵魂杂音。老年时,他重拾纯净初心,也笑对世事坎坷。终其一生,他在宦海沉沉浮浮,却在文坛冉冉升起。

彼时风气,文人们往往习惯于将文章写得生僻难懂,他却独独相反。为文,他主张自然;为政,他主张宽简;为人生,他主张轻松慵懒。

他是北宋文坛的领袖,是宋代散文的奠基人。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描绘风光、追忆友人还是针砭时弊、反思历史,都可以深入浅出,文风平实而直指人心。他一生共有五百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无论是政论文、史论文还是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都写得出神入化。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词文之巅峰,落在北宋。而北宋有五人的光辉,都是被同一人所拾起,他就是欧阳修。身为一代文宗,他不仅自己留下传世名作,还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几颗明珠——王安石、曾巩以及名满天下的“三苏”。

他是最珍贵的“千古伯乐”,他是平易文风的开拓者,他是抵抗庸俗的“抗体”,他是最清醒的醉翁。“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在千年之前,这是欧阳修的生活,也是他的信仰。千年之后,我们牢牢记得他“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的警句,并依旧在他引领、开创的宋代文风之中,陶醉徜徉。

第一章童年·寒门才子初长成

第一节惊起沙禽掠岸飞

推开历史的大门,向前,再向前,我们看到了一座院子。院子不大,外面是灰色的墙,里面有大小几间屋子,上面覆盖着绿色的瓦片。院子里种着几棵树,风起时,树冠轻轻晃动,给院子添了几许生机。

这里是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边一座贫穷的小县城,院子的主人是这里的推官——欧阳观。时值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此时,欧阳观正焦急地站在一间房屋的门外,双手紧握在一起,双唇紧闭,眼睛一直注视着屋子的门口,仿佛想要一眼看穿屋内的情形。随他一起站在屋外的几名仆人也都面露焦急之色,所有人都深知,今天对于欧阳家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屋内,是欧阳观的妻子郑氏,以及即将出生的孩子。屋门紧闭,却挡不住屋内的呻吟声和叫喊声。那声音不断地传到院子里,传进欧阳观的耳中,刺激着他的心。有几次,欧阳观都忍不住想要冲入屋内。为了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只得在门口来回地踱步。

此时的欧阳观已经五十六岁,虽然他与郑氏曾有过一个孩子,可惜那孩子命薄,不满周岁便夭折了,这对他们二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今,郑氏再度有孕,欧阳观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一边祈祷着母子平安,一边暗暗希望妻子能够为欧阳家添一名男丁。

突然,屋内响起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欧阳观精神一振,急忙推门而入。一个小小的男婴正挥舞着手臂闭眼大哭,旁边产床上疲惫不堪的妻子向他露出了虚弱的笑容,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后来,他给这个孩子起名为欧阳修,表字永叔,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能修身养性、福寿绵长。

家中有了小孩子,气氛便热闹了许多。孩子的哭声、笑声和叫声都让欧阳观和郑氏的心中感到无比充实。小孩子的成长总是惊人的快,转眼之间,欧阳修已学会了说话和走路。当他用稚嫩的声音呼喊着,晃晃悠悠地向父母走去,然后扑到他们怀中时,欧阳观和郑氏感到了满心的幸福。

欧阳修四岁那年,欧阳观被任命为泰州判官,于是他带着全家迁往了泰州。欧阳观为人严谨、处事严格,为了避免造成冤假错案,他对每个案件都仔细推敲。一个深夜,郑氏见他对着案卷叹气,便抱着欧阳修走到他身边,轻声询问他是否遇到了烦心事。欧阳观说,他研究了这个案件的所有细节,也没发现任何漏洞,看来这名死刑犯确实没有生还的机会了。

当时的欧阳修还很小,自然听不懂父亲话中的意思,也看不懂父亲眼中的遗憾。然而,欧阳观的这种心性却遗传给了他,所以他当官之后,也一如他的父亲——爱民如子,谨慎为人。

然而,到达泰州不久后,欧阳观便染上了重病,不治身亡。郑氏一手抱着仅仅三个月的女儿,一手牵着刚刚四岁的儿子,心中无限悲痛和愁苦。欧阳观一生清廉,家中既没有什么积蓄,也没有土地房产。如今,他撒手人寰,家中没了经济来源,郑氏要如何带大这两个幼小的孩子呢?

在当时,身为妇人,只能做奶娘、厨娘之类下人的工作,且不说郑氏出身没落望族,做不了粗活,关键是两个孩子都太小,若是她出门干活,孩子们又要怎么办?思前想后,郑氏决定带着两个孩子投靠他们在湖北的叔叔欧阳晔。

欧阳晔非常疼爱两个孩子,非常想尽其所能照顾好兄长的一双儿女和遗孀,无奈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地方官,没有太多俸禄,所以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郑氏明白欧阳晔的难处,她对小叔的收留非常感激,于是主动分担起家务,一家人倒也过得很和睦。

郑氏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达理,性情温婉且坚强。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她便开始教欧阳修识字。她知道,欧阳修是丈夫血脉的延续,也是欧阳家的希望,自己一定要好好教育这个孩子,让他长大成人,有所作为,光耀门楣。

富贵人家的孩子识字,有先生,有书本,有书桌,有笔墨纸砚。这些,欧阳修都没有。他有的只是亲切耐心的母亲、一支荻秆和一片沙地。但他从不感到委屈,反而很喜欢这样宽阔随性的学习环境。

每到傍晚时分,郑氏都会将欧阳修带到那片沙地边。她一手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一手缓慢地用荻秆在沙地上写下一个字,然后耐心地给欧阳修讲解字的意思,并带着他读。欧阳修十分聪慧,字的读音和意思,他听过之后便不会忘记,而字的样子,他看了一阵之后便能牢牢记住。

郑氏见欧阳修记住了地上的字,便轻轻擦去,再写下新的字,继续教他识字。就在这样的一画一抹中,欧阳修认识了许多字。他也开始拿着一支荻秆,学着母亲的样子一笔一画地在沙地上练写字。虽然不如在纸上写得方便省力,却也多了一份乐趣。

路过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总会不由得感叹这对母子的辛苦,而当他们发现欧阳修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后,更是不由得对这个瘦小的孩

子竖立了大拇指。

欧阳修毕竟还是个孩子,所以郑氏对他的教育并没有操之过急,教了一会儿,便给他一些玩耍的时间。她抱着女儿,看着欧阳修在沙地上堆起小山,挖出河流,口中还不时地念着刚刚学到的字,她的心中满是喜悦和欣慰。她想,儿子这般聪明懂事,又爱学,长大之后,一定可以有一番作为。

欧阳修一天天长大了,识字这样简单的事情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了,他对书籍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看到儿子那么喜爱读书,郑氏既喜悦,又忧伤。喜悦的是,儿子继承了丈夫对文学的喜爱;忧伤的是,家中实在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为他购买书籍。

幸好,当地有不少好心的读书人,见欧阳修勤奋好学,都十分欣赏和怜爱他,愿意将自己的书籍借给他阅读。如此一来,欧阳修便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经典文章和诗词。不过,欧阳修并不满足于此,遇到喜欢的书,他便一边阅读,一边抄写,书抄完之后,他也记住了书中全部的内容。

欧阳修的文学底蕴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抄写的书籍越多,他记下的名篇佳句就越多,这些优美的文字进入了他的大脑,扎根在他的心田。随着接触的文学知识越来越多,他创作的渴望也变得更强烈了。

第二节晴日催花暖欲然

夏日里,缤纷的花盛开了,欧阳修心中仿佛也生长出一朵小小的花苞,它渴望成长、渴望绽放,所以它需要更多的阳光、更多的水分、更多的营养。此时,欧阳修对文学的感情,已经从好奇转变为喜爱,他喜欢细品那些名篇佳作中的一字一句,汲取其中的精华,滋养自己的内心。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替代。如果有什么事情能让一个孩子放弃玩耍而专注其中,那这件事情对他来说一定有着特别的意义。对于童年的欧阳修而言,除了玩耍,最吸引他的便是读书和抄写。当其他人家的孩子在街头疯闹的时候,他总会静静地坐在家中,全神贯注地抄写着借来的书籍。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点,一折,欧阳修仔细地抄写着,每下一笔,都非常用心。很多时候,他甚至会因专心抄书而忘记吃饭。黑

色的墨汁缓缓地渗入粗糙的草纸,而那些所抄之文字也缓缓地渗入欧阳修的心。

纸的成色不太好,质量也很粗糙,欧阳修却丝毫不在意。他知道,若是用那种洁白柔软的宣纸来抄写,实在是太过奢侈了。然而即使是这种纸,对于欧阳家来说也是十分珍贵的,所以他在抄写时,尽量将字写得小一些,以便一张纸上能够多抄写一些东西。

一张纸写满,欧阳修便小心地放到一旁,再拿过一张新纸,仔细地铺在桌面上。那用过的纸上,密布着欧阳修的蝇头小楷,字字清秀,十分精致。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纸越摞越厚,欧阳修的心里也存下了越来越多的佳作。

富贵之家的孩子都在私塾中学习儒家经典,在先生的看管下背诵古文和诗词,欧阳修与他们不同,学到的却比他们要多许多。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血液中流淌着与他父亲一样的对文学的热爱。他记下那些文字,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

时间久了,欧阳修开始希望能够有机会阅读到更多书籍。幸好,他的一位好友李尧辅家境殷实,是城中的大户,家中藏书颇多,为他读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李家位于城南,拥有一座大宅,仅仅一个东园就可以让两个小孩子玩得十分开心。他们在树木和草丛之中捉迷藏,相互追逐,嬉笑声回荡在院子里,给院子也添了许多生气。

李尧辅也是个好学的孩子,他看到欧阳修和自己一样好学,心里很是开心。于是,他时常邀请欧阳修去家里,两个小伙伴一同玩耍,一同读书,一同研究书里的内容,相处得非常融洽。他们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了。

一次,李尧辅请了几个小伙伴来家里捉迷藏。当他们在大屋里分别寻找藏身之处时,一个孩子突然在一处夹壁中发现一个破旧的竹筐,筐里放了许多书籍,于是便急忙呼唤其他的孩子过来。

筐子很沉,孩子们七手八脚地将筐子抬出来,然后翻找着。一些孩子找到喜欢的书,便开心地拿着去一边阅读了;一些孩子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便对这些书籍失去了兴趣;还有一些孩子见自己喜欢的书被其他孩子拿走了,便只得守在一边,希望别人读完可以借给自己。

欧阳修也和所有孩子一样,翻动着筐子里的书。筐子里有许多书,不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他都读过或了解过,所以不觉得新奇,直到看见一本《昌黎先生文集》时,他的好奇心才被挑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