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峰 首先,请大家看一看本人下面两首近体诗的用韵情况。  七律.过柳毅井 朱云峰
或言此井锁蛟龙,(二冬) 附会牵强自古同。(一东) 客去客来声色外, 花开花落水光中。(一东) 新秋雾隔连天雨, 故事烟消接地风。(一东) 未敢衰颜朝帝子, 轻歌一曲洞庭东。(一东)
 七绝.过陡山 朱云峰
欲遣闲情向陡山,(十五删) 开心又是自由天。(一先) 不随红叶悲秋境, 为爱黄花喜留连。(一先)
这两首诗都是首句入韵,但其首句韵脚字的韵部都与后面几个韵脚字的韵部有所不同,这就牵涉到了近体诗用韵的一种特殊情况____邻韵通押。 古人习惯上把绝句称为“两韵诗”,把律诗称为“四韵诗”。因为古人认为,绝句只要有严格的两韵脚就可,律诗只要求有严格的四韵脚就可。以律诗来说,古人把首句不入韵的五律视为“正轨”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过,为了音律的和谐和吟唱的悦耳,人们又要求部分格律诗的首句也押韵。这是因为增加一个韵脚后更便于上口,更容易记忆,吟唱时更悦耳动听,更具韵律美感。
不要小看了这一个韵脚, 格律诗因为增加了一个韵脚,却增加了不少的麻烦。为了减轻负担,人们又想出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变通办法,那就是:允许格律诗的首句和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格律诗的首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就称为“孤雁出群格”;而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则称为“孤雁入群格”。 在近体诗中,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如果入韵,其韵脚处用字不一定与以下其他韵脚处用字处于同在一部,使用邻韵字也被允许,这就叫做“孤雁出群格。”而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 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如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星汉先生在《今韵说略》一文也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 示例一:  以林逋《山园小梅·其一》诗为例: 众芳摇落独暄妍,(一先) 占尽风情向小园。(十三元)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十三)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十三元)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撙。(十三元) 此诗首句韵脚用的是先韵,而园、昏、魂、樽的韵脚则是元韵字,首句借用邻韵,便属于“孤雁出群格”。
 示例二: 《访戴天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东韵) 桃花带露浓。(冬韵)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冬韵)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冬韵)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冬韵)
 示例三: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冬韵) 远近高低各不同。(东韵)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东韵) 在近体诗的创作中,“孤雁入群格”不太常用;但是,有时候,诗人由于表达的需要,一时在本韵部里又找不到准确的字眼,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邻韵部的字眼作为全诗结句的韵脚,也不失为一种变通的办法。所以说,“孤雁入群格”是一种不常用的“格”,但又是某些诗人在某些场合下不得不用的一种“格”,规矩都是人定的,约定俗成,相沿成习,这样的做法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示例一:无题(鲁迅): ,(支韵) 挈妇将雏鬓有丝。(四支)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四支)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生觅小诗。(四支)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五微)
 示例二:言怀(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二萧) 谁于笼鹤采丰标。(二萧) 不禁多病聪明减, 讵惯长闲意气销。(二萧) 静里风怀玄度月, 愁边心血子胥潮。(二萧) 可知战胜浑难事, 一任浮生付浊醪。(四豪)
 雪梅·其一 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三江) 骚人阁笔费评章。(七阳)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七阳) 在近体诗的创作中,虽然“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都可以使用,但是,这两种“格”不可以在一首诗里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在同一首诗里,“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是不允许同时并用的。原因就是:律诗称为“四韵诗”,它要求一首诗至少使用同一韵部里的四个韵脚。如果在一首诗里,同时采用“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那么,这首诗同韵部里的韵脚只剩下三个了,显然不符合“四韵诗”的概念界定。 同样道理,“孤雁出群格”与“孤雁入群格”同样适用于绝句(五绝、七绝),也同样不能首尾兼用。先举绝句运用“孤雁出群格”的例子。  示例一: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四支), 莫教枝上啼(八齐)。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八齐)。
 示例二: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三江), 骚人阁笔费评章(七阳)。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七阳)。  示例三:故行宫(元稹) 寥落故行宫(一东), 宫花寂寞红(一东)。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二冬)。
 示例四:呼沱河(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十蒸), 曾扶阳九见中兴(十蒸)。 如今烂被胡羶浣, 不似沧浪可濯缨(八庚)。 说明:大多数诗家习惯于把首句借用邻韵,称为“孤雁出群格”;而把最后一句借用邻韵,称为“孤雁入群格”,通称“孤雁格”,实际上另有多种不同的叫法,本文采用传统的说法。 不管是孤雁出群格还是孤雁入群格,统称借韵,又叫邻韵通押,或者邻韵互押。这个邻是近的意思,但不是指距离上的近,而是指发音上的近。这个通押不是无原则的滥押,也是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的,一般情况下,只有下列所列几类情形才允许通押。 (一)“东、冬”为一类。 (二)“支、微、齐”为一类,“支微”较近,它们与“齐”较远。 (三)“鱼、虞”为一类。 (四)“佳、灰”为一类。  (五)“真、文、元、寒、删、先”为一类。其中“真文”、“元文”、“寒删”、“删先”、“先元” 较近;而“真元”、“寒先”、“元删” 较远;至于“真寒”、“寒元”、“文与删先”、“先与真文”原则上不能认为是邻韵。
注: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十三元韵部是平水韵所有平声韵部中最为错综复杂的,所以又有“可恶的十三元”之说(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十三元:“丑,可恶也。”)。 (六)“萧、肴、豪”为一类。 (七)“庚、青、蒸”为一类,“庚青”较近,它们与“蒸” 较远。 (八)“覃、盐、咸”为一类。
特别提醒:歌、麻、蒸、尤、侵等五类无相邻韵部,但今人在实际创作中,偶尔也会出现“佳、麻”与“蒸、侵”互押的情况,并逐渐被时人所认可,这也可称得上是一种创新与特色了。  朱云峰,湖南邵阳市武冈市人。湖南省武冈市职业中专教师。爱好文学,涉及诸多领域,尤爱旧体诗词。长期以来坚持武冈乡土文学创作,作品散见国内各期刊微刊,并获各级奖励。现为武冈作协会员,武冈诗联协会会员,邵阳市楹联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湖南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育分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