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中一:我们被脂肪吓了50年,可能因为哈佛专家收了钱

 为什么73 2017-03-23

▲ 顾中一 知名营养师、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高圆圆私人营养师


导读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呼吁各国减少糖的摄入量,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进一步降低到5%以下会有更多健康益处。


来源:营养师顾中一 (ID:yy4gz1)


糖可能比脂肪更危险,但公众曾经对此一无所知,因为糖业用资本控制了舆论。 我们如今能看到这个真相,与一个孤独的先知有着莫大关系,他一直在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营养学界…… 


当你看到食品上写着的低脂字样,会不会觉得似乎挺健康的?其实如果其中含有大量的糖,或许对你的健康更不利。


我从事营养专业十年,亲眼目睹很多教科书上的观点被推翻。虽然很多是因为方法学的局限,但最近一则文章再次证实。科学与商业的冲突也是重要因素营养学概念可能会被产业的黑暗势力绑架。


1
脂肪:曾经背了两份锅

2016年9月12日,《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推出了一篇重磅文章。



作者通过对大量内部评审报告、研讨会论文集以及公司年度报告等历史资料研究指出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糖业协会(Sugar Association),其前身糖业研究基金会(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 )以下统称糖业。


曾向三位哈佛科学家支付相当于今天50000美元的钱款支持其在著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有关糖、脂肪、心脏病的综述。


并且在此后的五十年,糖业大大干预了营养学及心脏病研究,以至于许多饮食建议,很大程度上都被糖业所影响。


2
得心脏病的总统

整个故事得还从1955年说起,当年发生了一件大事,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心脏病发作。


▲ 病发前的艾森豪威尔


现在很多人可能对心脏病习以为常,然而那时的研究还不充分,甚至总统的私人医生还将其误诊为胃肠不适。不但总统大吃大喝得了心脏病,二战之后随着经济的复苏美国的肥胖率激增许多慢性病的死亡率都开始增加。


一时间,全世界都在寻找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威胁。人们迫切地想知道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心脏病,怎么预防?胆固醇?过多的热量?氨基酸?脂肪?

还是糖类?


3
精明的糖业

早在20世纪在50年代,糖业就顺应公众的健康需求,进行了大量宣传给大家欣赏那时候的广告。




糖业会强调其实几勺糖的热量并不高,也就相当于一些常见食物,不会导致肥胖。据资料记载,那时糖业主席曾在演讲中明确提出。如果让美国人食用低脂饮食,就能增加糖的市场份额!


其实道理很简单,毕竟食物中含有糖和脂肪才好吃。脂肪少了又想享受美味

糖的摄入自然会增加。可是现代营养学很早就认识到,精制糖的摄入并不是必须的。


▲ 1942年为了减少战时糖的配额

    政府曾教育公众不需要添加糖


怎么办?让科学家说话!糖业早在成立之初便投入了36000美元,用于资助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糖代谢的学者。第一位获得资助的是基斯博(Ance Keys)。


4
上了时代周刊的营养学家

基斯博士是一位著名的营养学家,他在二战时曾为军队。开发了这种装载了12000千卡的小盒子。




▲ 图为早晚餐 热量吓人?其实菲尔普斯一天也吃这么多热量的。


基斯博士基于对多个国家的调查数据,提出了“脂质假说”。宣称脂肪是导致心脏病的元凶,还携此观点登上了1961年《时代杂志》的封面。他在十年之后,公开反对下面即将介绍的这位专家。




5
孤独的“先知”

任何文章只要谈到糖的争议,不得不提到英国生理学家、营养学家尤德金博士(John Yudkin)




他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学院营养系创始人,在二战期间意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营养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他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心脏病病死率大大增加是生活方式变化造成的。一方面运动减少了,另一方面饮食改变了。他指出糖是罪魁祸首之一,因为糖除了热量再没有什么营养。


1958年他提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减肥法,并在1965年表示,在比较富裕的国家,有证据表明糖和添加糖的食物,会导致一些疾病,比如肥胖、龋齿、糖尿病、心肌梗死。


生产商并不愿意这种声音成为主流,于是1965年糖业找到哈佛的研究团队,请他们撰写评论,糖业不但安排了相关的项目确定了文章框架,还审核了草(完全就是钦定的感觉)。


结果便是作为第一个心血管研究项目报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对糖造成的危险因素轻描淡写。将饱和脂肪作为心脏病的罪魁祸首,而且背后糖业的支持,并没有在文章中体现。


当然了,当年的医学期刊,还不要求作者披露资金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84年才有了这类规定。这3位哈佛专家有2位非常著名。


D.Mark Hegsted、图片来自hsph.harvard.edu


一位是D.Mark Hegsted。后来担任美国农业部人类营养部的行政官,没错。美国第一版膳食指南就是他起草的,这版指南中虽然提出不要吃太多糖,但并没有提及对心脏病的影响。



Frederick Stare 、图片来自economist.com


另一位是Frederick Stare。他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的创始人,推行了规律运动、氟化水、每天六到八杯水等公共卫生策略。


这两位可谓是泰斗级的专家,本来那时糖和饱和脂肪酸都被列为心血管病风险因子,但在糖业赞助的文章发表后,一般指南只将减少饱和脂肪,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甚至表示糖除了导致蛀牙没有什么后果。


然而尤德金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1967年他提出糖的过度消费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反过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当他发现1970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


每年每十万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就有520人死亡,而且这一数字在美国

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00人时。


他于1972年出版了一本名为《Pure, White and Deadly》的书,专门讲述糖的危害书籍出版后,很多营养学者都来反驳他,上过《时代杂志》封面的基斯博士

公开表示尤德金的说法是错的。



哈佛公卫营养系创始人Frederick Stare,直接代表糖业出面发言。指出尤德金研究中的硬伤,的确尤德金的结论来自对肥胖、心脏病、糖尿病发病率的观察性研究,因此很难做出因果关系的证明,在统计学方面也有漏洞。


可是学术争论只是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食品企业赞助商的干预。尤德金开始不被学术会议所邀请,甚至英国营养基金会都不再邀请让他们系的人加入,临近退休。尤德金险些没有可以继续办公的场所。总之在70年代末尤德金变得名誉扫地。


6
低脂饮食的发展

糖业赞助了60、70年代的很多研究,成功塑造了脂肪是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罪魁祸首。这个观点很多学者也因为怕受到攻击,不敢发表对糖业不利的言论,低脂饮食获得了健康权威专家们的背书。


开始蓬勃发展70年代开始,超市货架上堆满了各种低脂酸奶、低脂酱料。同时根据FDA的法案糖类的添加开始不受限制。糖业甚至投入了60万美元(相当2016年的530万),去教育人们糖可以让每个人保持活力,获得能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重点看文字不要盯着图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只有很少的科学家还坚信。糖对于心脏病的影响非常大

对心脏病干预的重点,都放在了饱和脂肪、总脂肪、胆固醇、热量上。1984年时代杂志封面,讲述胆固醇对心脏病的危害。




7
最新的观念

几十年转瞬即逝,我不会承认是我懒得写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我之前写了4000多字的《添加糖到底有哪些危害?》,另外我的书里也写了相关内容。还根据最新指南做了跟进《胆固醇的限量要取消了?》。



▲ 2014年时代杂志推出了新一期封面,直接推翻了1961年、1984年封面的观点。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呼吁各国减少糖的摄入量,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进一步降低到5%以下会有更多健康益处。


2016年最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取消了对胆固醇和脂肪供能比例的限制。首次提出要控糖,每日摄入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一块方糖大约是4.5克,25克限量也就是不到6块糖的量。


产品

糖类密度

(g/100g)

假设一份重量(g)相当于几块方糖
XXX冰糖饮料12.650014
XXX柠檬味碳酸饮料11.350013
XXX果汁饮料1150012
XX可乐10.650012
XXX凉茶9.3550010
XX冰红茶9.250010
XX100%橙汁8.950010
XX低糖饮料4.95005
XX黑巧克力59.5507
XXX花生夹心巧克力棒60507
XXX糖果91.75010

▲ 以上是一些常见食品的含糖量,你可以估算一下自己的糖分摄入量。


8
我们从此事中可以学到什么?

1 、脂肪可以随便吃?


不同样重量的脂肪会产生较多的热量,我们仍然需要控制体重控制总热量,因此不能吃太多的高脂食物,而且红肉、加工肉类吃多了。对心脏、癌症预防非常不利,高温煎炸食品更不用说


2、营养建议都不靠谱索性别听?


首先要承认,营养学研究,由于随机对照试验不现实,观察性研究容易受到干扰,饮食调查评价方法不精确,特定人群的环境差异巨大,确实高强度的证据比较少。


但是,这仍然是目前。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而且目前国人具备科学素养的还只是少数,权威机构的建议还是值得采纳的。


当然了,与此同时,营养工作者应该正视不足,努力改进研究和应用手段,权威机构指南的制定者们,应该多采用高质量的证据想法设法多争取政府投入


3、每个营养专家都是“砖家”?


本文提到的几位专家及糖业高管均已离世,就连糖业协会也在官网发表声明

表示并没有见过相关的文件



因此当事人已无法进行辩解,我相信这些顶级的营养专家,都为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学研结合模式也能高效推动发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必须具备一个公开透明的制度,社会上应允许言论自由公众建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清楚专家个人观点其实并不可靠,业内提供开放包容的交流环境之余发声前进行利益相关声明,科学家更要以公共利益为先,努力普及科学与传播真相。最后用尤德金书里的一段话作结尾。


After all, it is not only scientists who eat, and if eating sugar really is dangerous, then everyone should be told about it… Only time will tell how right or wrong I am.

 

毕竟不仅是科学家吃,

如果吃糖真的危险,

理应每个人都会被告知。

……

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延伸阅读】


《纽约时报》爆出重大丑闻:美制糖业操纵科学家刻意误导大众,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



▲近日,《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杂志,揭露了美国制糖业上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控制舆论,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的丑闻。


导读  

过去长达半个世纪,关于营养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包括许多当今推崇的营养学观念,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糖业的“刻意操控”。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2016年,科学界总是不缺各种猛料!


据《纽约时报》美东时间 2016年9月12日报道,《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当日发表了一篇披露制糖业内部文件的文章,揭露了美国制糖业上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控制舆论,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的丑闻。


这些制糖业内部文件,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以下简称UCSF)的一名研究人员发现。文章指出:过去长达半个世纪,关于营养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包括许多当今推崇的营养学观念,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糖业的“刻意操控”。


该论文的作者之一、UCSF医学教授斯坦顿·格兰兹(Stanton Glantz)说:“他们(制糖业)使得数十年来对于糖类的讨论完全偏离了轨道!”



▲“他们(制糖业)使得数十年来对于糖类的讨论完全偏离了轨道!”


1
这几十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男性患冠心病的高死亡率引发了对风险饮食因素的研究,包括胆固醇、植物醇、过量卡路里、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他命和矿物质。

 

20世纪60年代,两位著名的生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冠心病饮食诱因假设:

 

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生理及营养学教授约翰·尤德金(John Yudkin)认为,糖类添加是主要的诱因;

 

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及病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认为,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是主要诱因。

 

然而,到了80年代,很少再有科学家认为糖类添加是冠心病的一大诱因。在美国政府推出的第一版“1980年美国膳食指南”中,减少全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的摄入,以预防心血管类疾病,但并未提及糖添加是冠心病的诱因。那么,这几十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尽管,关于饮食中糖分引起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风险至今仍有讨论,然而,有一点非常清楚:糖业协会(Sugar Association)所领导的制糖业坚决否认糖分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在整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心积虑企图影响心血管疾病饮食诱因的科学研究。

 

糖业协会的阴谋

历史文件显示,一个称为糖业研究基金(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的商业集团,也就是今天的糖业协会的前身,在1967年花大价钱——相当于今天的5万美元——聘请三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表一篇关于糖类、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研究的评论文章。


文章发表在颇具声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评论中引用的研究都是经过糖业集团特意挑选的结果,整篇文章极力弱化糖类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极力将“屎盆子”扣向饱和脂肪酸。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制糖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资助的研究项目成功驳斥了糖类摄入的危害,反而将饱和脂肪推上导致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最大饮食诱因。

 

尽管文件所披露的制糖业“利欲熏心”的事件已过去将近50年,然而近期有许多报道指出,食品业仍然在影响着营养科学。



去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披露,全球最大含糖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公司——提供数百万美元巨资资助研究人员,企图弱化含糖饮料与肥胖的关联。


去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披露,全球最大含糖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公司——提供数百万美元巨资资助研究人员,企图弱化含糖饮料与肥胖的关联。今年6月,美联社报道揭露糖果业也赞助科学研究,并得出“吃糖的儿童比不吃的更瘦”这样的结论。

 

这几位哈佛大学科学家以及当时合作的糖业集团高管均已去世。其中一位科学家是马克·赫格斯(D. Mark Hegsted),后来当上美国农业部营养部门负责人,并于1977年帮助起草联邦政府的第一版膳食指南。另外一位是哈佛大学营养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J·斯戴尔(Fredrick J. Stare)。

 

针对《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的报道,糖业协会发布声明回应称:1967年评论文章发表的那个年代,医学杂志通常并不要求研究者透露资金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直到1984年才开始要求公开资助来源。

 

糖业协会的声明也承认,行业资助研究活动应该更加透明化。即便如此,糖业协会仍然对行业资助研究进行辩护,认为这类研究在科学讨论中发挥着重要的情报作用。糖业协会表示,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表明“糖类在心血管疾病中并没有独特的作用”。

 

格兰兹博士在披露文章中指出,这项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五十年来制糖业刻意引导着营养学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而关于糖类和饱和脂肪的相对危害性当今仍在讨论。数十年来,美国负责国民健康的官方机构建议人们减少脂肪的摄入,这导致许多人倾向于购买低脂、高糖的食物。目前一些专家称,正是这类食物助长了美国肥胖危机剧增。


格兰兹说:“制糖业手段非常高明,因为评论文章,特别是发布在顶尖杂志的评论文章,往往能够影响这个科学讨论的方向。”

 

赫格斯博士利用研究影响着政府的膳食建议,强调饱和脂肪才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而极大程度上将糖类比作只会引起蛀牙的空卡路里。这导致直到现在,政府膳食指导最重要的部分仍是警惕饱和脂肪,尽管近年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其他一些健康委员会已经开始警告过多的糖类摄入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纽约大学营养学、食品研究及公共卫生学教授玛丽恩·内斯特尔(Marion Nestle)针对新披露报道的评论文章称:这些披露的内部文件有力证明了,制糖业曾“明目张胆”赦免糖类作为引发冠心病的主要风险因子的罪过。

 

她说:“这简直骇人听闻,从没见过这样明目张胆的(控制研究结果)。”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部主席沃尔特·威利特(Walter Willett)博士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利益冲突的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行业资助发表的文章,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研究应该由公共资金资助,而不是行业资金”的重要性。

 

通常研究者并没有足够的数据评估糖和脂肪的相对风险。威利特博士说:“鉴于今天的数据,我们认为精制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含糖饮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然而我们摄入的膳食脂肪的类型也非常重要。”

 

明目张胆的操纵舆论

《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发表的文章是基于UCSF博士后研究员克里斯汀·卡恩斯(CristinE. Kearns)在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其他图书馆档案中发现的上千页来往通信和一些文件。

 

文件显示,1964年,制糖业高管约翰·希克森(John Hickson)提议“通过合法的研究项目”转移公众舆论。

 

当时,已经有研究开始指出高糖饮食与心脏病高发率相关。同时,也有一些科学家,包括著名的明尼苏达州生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认为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才是导致心脏病的最大风险因子。

 

希克森提议通过赞助研究来平息那些指控糖类的研究结果。据历史文件披露,他写道:“这样我们就能驳倒那些污蔑者了。”

 

1965年,希克森招募哈佛大学研究者撰写评论文章来批判那些指控糖类的研究,并支付多达5万美金的重资。希克森明确表示,希望最后的评论结果是对制糖业有利的。

 

而哈佛大学的赫格斯向制糖业高管保证:“我们非常清楚制糖业的立场,我们会尽力来处理这件事情。”

 

在撰写评论评论文章时,哈佛研究团队甚至与希克森分享、讨论草稿,直至最终希克森表示满意。

 

希克森在通信中写道:“我们非常确定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非常期待文章付梓。”

 

格兰兹博士说:“这项评论性评论发表之后,关于糖类和心脏病的讨论逐渐平息,然而低脂饮食却获得了一些健康权威专家的背书。”

 

格兰兹说:“就今天来看,他们的行为实在是恶劣。”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营养师顾中一、DeepTech深科技,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