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学习(27)——脊髓内毛细血管瘤临床与影像表现

 范爹 2017-03-23
脊髓内毛细血管瘤


图释

图1:分别为为MRI颈段T1WI(A)、胸腰段T1WI(B)、胸腰段T2WI(C)。图内可见C1-T12椎体水平相应节段脊髓空洞,B和C图中箭头所指为病变部位,在T9椎体水平可见脊髓内一椭圆形等T1、短T2信号影。

图2:分别为矢状面(A)、冠状面(B)、轴面(C)T1增强后延迟像,可见肿物位于脊髓内,静脉注入Gd-DTPA后可见肿物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晰。


1 简述

      

毛细血管瘤多为胚胎早期发育异常,国外也有报道延迟创伤引起的毛细血管瘤。血管瘤因其起源位置不同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约80%的血管瘤是单发的,20%为多发,最常见于头颈部,其次为躯干和四肢,位于中枢系统的血管瘤少见。发生于椎管内时多位于下胸段、脊髓圆锥和马尾。椎管内的毛细管瘤可位于硬脊膜下(包括髓内)和硬脊膜外,髓外硬膜下相对多见,脊髓内毛细血管瘤最为少见,其对脊髓的压迫及影响相对较大,更容易出现脊髓变性、水肿及空洞。临床表现因其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差异较大,且与相应部位的其它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故难以鉴别。临床上常表现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并伴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疼痛,症状进展较为缓慢。局部病变在棘突处可有叩痛,以下肢远端逐渐向上发展的锥体束征为特点,可伴随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肿瘤合并出血时,情况比较危急,常表现为相应节段脊髓突发剧烈疼痛,继发双下肢或四肢截瘫。


2 影像特点

髓内毛细血管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MRI因其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具有一定优势。国内外对于髓内毛细血管瘤的平扫MRI表现描述有所差异,多表现为T1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 呈高信号, 增强后肿块明显均匀强化,但也有报道毛细血管瘤呈T1高信号,T2呈等信号。有时肿瘤的粗大供应动脉和引流静脉在MRI上呈条状低信号,为血管流空效应。目前认为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该病的最佳方法。应注意与其他髓内肿瘤相鉴别,特别是与血管母细胞瘤的鉴别,血管母细胞瘤与毛细血管瘤MRI表现相似,T1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可伴有脊髓水肿和空洞, 当伴有囊变时较易区分。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两端常有脂肪帽,在T1上呈典型“笔套样”改变,T2呈明显高信号,部分因出血可呈混杂高信号。同时需要同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神经源性肿瘤在T1WI上常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常伴有坏死与囊变,无坏死、囊变的神经源性肿瘤常不易与毛细血管瘤鉴别。


(原作者:冉云彩,程敬亮,张勇;本网摘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