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雨》台词品读举隅

 老刘tdrhg 2017-03-24

 《雷雨》台词品读举隅

《雷雨》第二幕周鲁相认部分被选入不同版本的高中课文。一般的课堂上,教师免不了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样的问题。问题本身没有错,但笔者以为,课堂上无论围绕怎样的问题或话题进行学习与讨论,都离不开对台词的细细品读,绝不能“根据我的爱情观”离开文本简单揣想。对此经典中重要台词的品读文章已很多,笔者就本文选择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当年的侍萍时的台词,以及其中容易被忽略的两处,运用比较的方法细加咀嚼。

为阐述方便,先把相关台词引述一下(本文对台词的引述都依据苏教版高中教材):

一、“身份”强调里的复杂心理

在说到三十年前的侍萍时,周朴园和鲁侍萍对其“身份”有不同的表述,且都有较大的强调。

周朴园把梅侍萍身份美化为“很贤慧”“很规矩”的“年轻”“小姐”,从中我们可以揣摩到三层意味:第一,这是周朴园在向一个陌生的无锡人打听事情,这事又恰好是他这么多年来心头不愿解开的结,打听的时候似是而非可以多少掩盖其与自己的关系;第二,周家少爷与女仆的女儿发生关系,还把人家逼上绝路,多不体面,说“年轻的小姐”可以显得体面些,作为现在“社会上的好人物”的周老爷更容易说出口些;第三,言辞上的美化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他潜意识里对当年与梅侍萍的感情的珍视,他现在的太太蘩漪恰恰就是“果敢阴鸷”,常常“不服从”,在他看来是与“贤慧”相去甚远的,所以,在他的内心,在他最深的潜意识里,更愿意留存对侍萍的美好印象,以慰藉如今常感孤独的心。

那么,鲁侍萍为什么要“针锋相对”地“作践”自己当年的身份呢?“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其中同样有丰富的意味。

首先,最直接的,这是她对周朴园说的情绪话。我们可以揣摩其潜台词:看你说得多好听,我就是要揭穿你!“小姐”,真是“小姐”,你们周家会轻易地随随便便赶走吗?你这是在美化你自己吧!

其次,她是在表现她的“悔”。后文鲁侍萍在他们相认后有一句话:“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我们可以从这里她对“不大规矩”“不守本分”的强调中读出她的“悔”。这“不大规矩”“不守本分”可以看作是她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评价当年的自己——“单纯”“幼稚”“无知”“自食其果”。我们可以想象,这么多年,她就是这样为她的“苦”寻找一个自圆其说的理由——一切都是自找的,能怪谁呢,这也许就是一个自尊的人能够受侵凌而依然坚强活下来的原因吧。

最后,她这也是在向周朴园愤然倾吐她的“苦”。如果我们再多想一想,这“不大规矩”“不守本分”,也是当年出了这么“出名”的事情之后周围人对她的评价。想想,她,还有她的母亲——梅妈,当年必须在这样的唾沫星子里生活。母亲被气死,很大原因就是出于这种舆论的压力,而她自己投河未成被救起后,也不得不到“外乡”讨生活。想想吧,在那个社会,出了这样的事,周家、周家少爷偶或被少数几个知情人谴责几句,但下人梅妈、梅妈的女儿恐怕总是更被耻笑和鄙夷的吧!这就是梅侍萍当年的“苦”——精神上的“苦”!至于“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这些物质生活上的压力倒还是其次的。

二、“忽然”背后的不同情味

说到当年的事情,周朴园和鲁侍萍似乎不经意地都用了“忽然”,透过这个词我们可以在比较中读出不同的意味。

周朴园说的是侍萍“忽然”——“忽然投水死了”。表面上看,这是三十年后他向别人打听这件事、这个人时的“客观”表达,实际上隐瞒了真相,也隐含了其逃避责任的心理。当然也有可能包含一定的“不理解”——好好的怎么就投水了?当年侍萍可能是被周家当家人赶出去的,周朴园有些无奈,但从“忽然”一词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冷漠、不关心以及对侍萍自尊心理的不理解。

鲁侍萍说的是周朴园“忽然”——“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表面上看,鲁侍萍这里说得并不“客观”,因为当年赶她出周家的人最主要的似乎不是周朴园本人,因为后面有这样的台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

问题是,既然鲁侍萍将“债”记在“老太太”头上,那么,鲁侍萍面对周朴园为什么说“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而不是“忽然周家不要她了”?

这里其实涉及相认前鲁侍萍的心理。在与周朴园对话前,鲁侍萍已经从这间房里家具的摆设和自己的相片知道了眼前所在就是周公馆,认出周朴园后她并没有走,内心里已经决定要相认。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决定?首先,从后面她撕支票可看出她是自尊的,绝不屑于让周朴园做经济上的补偿。那么,很有可能在感情上她对周朴园还是存有幻想的,当年与周少爷的初恋毕竟给她留下了些美好回忆。再从她把当年的“债”更多记在周家老太太头上可以看出,很有可能当年被赶出周家门时,周少爷也没有太多机会跟她解释,因此,她很想听听周朴园会怎么解释当年的事,很想听听这么多年来周朴园良心上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如果真只是老太太的主意,周朴园这几年一直心存愧疚,那么,她这么多年受的苦总算还有少许的安慰。有一句台词也可以证明相认前鲁侍萍存有感情上的幻想:

朴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鲁侍萍这句话在人教版中是没有的,注意这里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呼——“朴园”,这个称呼让我们依稀仿佛回到当年梅侍萍与周少爷花前月下温情脉脉的情景,如果只有恨,她完全可以称“周朴园”,或者干脆嘲讽地称呼“周大少爷”(像后文那样)。

既然鲁侍萍尚对周朴园存在幻想,想听听对于当年周老太太一手操办的事周少爷的解释是什么,这么多年来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那么,她就没有必要在这里提到“周家老太太”或者“周家”,而直接说“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把问题和疑惑直接抛向当年的周少爷、如今的周老爷。只有在相认后,周朴园的种种表现让她彻底失望后,她才以控诉的口吻说“你们”“你们周家”,连续的“你们”“你们周家”能增强控诉的意味:你看看你们周家,现在社会上的名门望族,当年你们都干了些什么?!

更有意味的是,这两个“忽然”离得那么近,像是鲁侍萍敏锐捕捉到周朴园的“忽然”而有意套用的。我们不妨站在鲁侍萍的角度,揣摩一下她听到这个词的心理:明明是被你们周家、周少爷逼着去寻死,你周朴园却说“忽然”,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词,可以掩盖多少难堪和良心上的不安!你们文明人用词就是滑头,我也用一个“忽然”,“生了第二个,才过了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既揭穿你掩盖的跳河原因,也让你体会一下这“忽然”里的绝情、人心的易变和对我的伤害!

同样的事情,不一样的述说,背后是何等丰富的意味,昭示着人物何等细腻而复杂的内心纠葛。高尔基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2]《雷雨》台词之精彩,从这两个人物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述说中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夏竹.曹禺与语文老师谈《雷雨》[J].语文战线,1980(2).

[2]高尔基.论剧本[M].//文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43-2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