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怎样保养不长眼袋 老师们好!老妈及小区的阿姨们眼袋鼓鼓的,怎么样能不长眼袋呢?谢谢老师! 答,现在中老年人很多眼睛都不行,不是视物模糊,就是黑眼眶大眼袋,这跟什么相关呢?第一睡觉,睡养眼,现在的人们真正睡成觉的太少。 也就是说,天天吃饭睡觉,但却不会吃饭睡觉,什么叫睡成觉,这一觉起来,什么东西都放下忘了,浑身都充满劲,走路有力从脚底涌出,叫你走十公里,你心中只有欣喜没有畏惧,那么这个觉你是真睡好了。 第二过度用眼。退休后的老人天天抱着电视看,不把自己精血耗光,大有誓不甘休之意。 常有些病人看电视看到腿都动不了,还在看,她吃的饭,睡的觉,营养通通都交给电视节目,这电视真是健康的最大杀手,暗中叫君血气枯,你都不知道。 刚开始精血往眼睛调,后来调完了,水湿也往上面调,所以人就容易肥肿。 第三言多耗气,三个人在一起,话就讲不停,惜财不如惜言,惜言就是惜命,人们在市场上为了几块钱的菜都讨价还价,不舍得多花,这算盘打得相当精细,但是对于自己所剩不多的中气元气,却从来不知道吝惜,对待别人时斤斤计较,非常聪明,对待自己时却稀里糊涂,一点都不灵光。 想一下菜市场即使多拉一箱菜回来,你也补不回那半个小时的斗嘴较量啊! 这动嘴巴跟眼睛有什么关系呢?言多伤中气,中气一伤,九窍不利,人的五官七窍里头,哪一根窍用过度,其他根窍就会退化。 盲人的眼睛退化,但他的意根很灵敏,耳根很厉害。 同样你过用了口舌,那么你的视听功能就会减退,所以现在很多戴眼镜的人,很多提前耳鸣耳聋的人,他们习惯于表达说话,却不习惯于聆听观察,所以眼耳功能都减退,这是很可惜的,因为绝大部分是从聆听观察里来的,而不是从表达里来。 不然怎么叫逆耳的是忠言,不然怎么大自然在设计人类时,把眼睛耳朵设在嘴巴上面,而且都是两个,嘴巴只有一个,就是叫我们要多听多看少说。 那些急于表达的人,其他孔窍功能,必先退化。 99、孩子呼吸困难与端正身口意 您好,曾老师,孩子今年9岁,孩子最近呼吸不太正常,出现在两周前,当时是在荡秋千和其他激烈运动后,发现他老深呼吸,深呼吸的时候会伴随肩膀同时耸起,这样的频率非常高。前天刮痧(背部心脏区)后好一些,今天又不行了。另外,孩子在一中医指导下喝了40副的中药(6月底到上周),内有附子或乌头,孩子父亲担心是不是附子副作用?熬药都是严格按照医嘱,小火4小时以上的。初次出现此症状的前一晚睡觉前,孩子在外婆家,很抗拒呆在外婆家,哭闹,我也对他发了脾气。也许诸多原因造成孩子这一症状吧,运动过激,情绪波动,睡觉吹风扇?请教老师如何调理?看到孩子这样呼吸我心里真的难受。 答,现在很多家庭里面成员一个个身体都不行了,为何呢?爱小孩不爱老人了。 小孩越养越骄,老人越老越苦。 有位老师讲,诸事不顺,皆因不孝。 孝字能把人从头到脚的气机理顺,不孝能够让身体从下到上的气机都逆乱。 所以说孝顺孝顺,孝了就顺了,顺的不仅是老人的心老人的气,更是儿女的心,儿女的气,还有整个家庭的气。 孩子为什么张口抬肩,容易气喘,吐纳不够? 从根源上讲,那是整个家庭的理念都是抓取,再抓取,是私欲教育,而不是利他教育,这是根本。 现在很多父母都丧失了做父母的资格跟能力,结果一流的家庭,里面的孩子受到的是九流的教育。 孩子本来每个都是顶天立地的人才,都能够往大爱、往利他方面引,最后父母都说,自扫门前雪,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别那么好心,好心没好报。 结果孩子本来强大的能量,处于少年春天状态,最是利他的机会,利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人就憋闷了。 不要说是吃饭喝水难以消化吸收,就连吸口气都难为身体所用。 孩子从小如果没有利他教育,那一辈子就苦了,家庭如果整个理念不是利他的,孩子就更苦了,一般呼吸的人,他都犯了一个最大的错。 他以为拼命吸口气,脏腑就能吃饱,但他拼命吸气,照样气色晦暗,吸不进来,为什么? 我们看古人造字,为什么叫吐纳?为什么叫呼吸? 你得先吐浊,呼出旧的东西,才能吸纳进新鲜的东西,你得先利他,才能自利。 得先放开身心去帮助你力所能及帮助的人和事物。 这时你吸纳进来的东西,身体才受用。 就像一整天你不劳动付出,挥洒点汗水,你饭都吃不香,水都喝不甜,觉都睡不沉。 所以人在忘我的劳作付出之中,你需要什么,天地早已为你准备好了,你越是放掉自我,身体就越是精神。 有一分的利他,就有一分的力量,有十分的利他,就有十分的力量。 不在这教育源头上端正孩子的身口意,吃再多的药都难以调理啊! 这源头端正过来后,对药物的依赖会日渐减少,对病苦的烦恼,也会逐渐得消。 100、口舌溃疡与生活习惯 老师你好!帮我看看舌尖有点白砂,疼了好多天没好,之前唇里也有白色斑。去诊所开了冰硼散没效,舌头也肥大了,说话也不清晰。 答,白如积雪为寒湿,赤如红火乃里热。舌头肥大肿满,《黄帝内经》叫,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但舌头又痛,还有一个心开窍于舌的问题。 寒湿包裹,一点心阳透不出来,好像阴云密布,阳光射不进来。 这时就要制阳光,消阴翳。 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五官科的患者,那么多口舌溃疡? 大家都喜欢阴寒的生活,比如熬夜,吹空调,喝冷饮,还久坐电脑旁,谈是论非。 这样就给自己身体制造一个阴云密布的场,再加上都不喜欢阳光的生活,比如出去运动,出汗,晒太阳,与人为乐,见人常微笑问好。 这样身体阴寒日渐增多,阳光日渐减少,那么寒湿就会不断加重,非常可怕。 你看出一身汗,就像天下一场雨,譬如阴晦,非雨不晴,就是天然桂枝汤。 给别人一个微笑问好,就是给五脏出一场太阳,阴寒之地,细菌繁衍,阳光所到之处,病邪不生。这就是天然的桂枝甘草汤。 真善美的语言常讲,脾土就能得到阳光的温暖,那便是天然的理中汤。 绝不纵欲熬夜,不喝冷饮,不吃凉果,就是在保肾阳,乃天然四逆汤也。 不讲别人是非,不吹空调,就不会阴云密布,乃天然黄芪建中汤也。 ...... 凡服药物者,如果没有前面好的生活习惯,或思想心态或性德为引导,即便是神医手中开出的方子,医圣书中流传百千年的秘方,都不能够有满意的疗效。 这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上早已讲过,德行不够,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德行不断圆满充足,不服药而病治,不求福而福增,不祈寿而寿延,这是养生的大经大旨,乃是上医上工干的事。 101、利用网络普及中医 师兄,要不要试试在YY语音上来讲中医养生?育心经典和德明中医,都是在YY上开课,也可以问答和咨询,还可以共修,比如早课读经和晚课禅修。 答,这想法非常好,网络是中医普及的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在任之堂学习的那两年,第二年时,大家都提建议说,要不要拉条网线,这样可以建个大群,或者网上开博客微信。 当时修学第一紧要,恐怕定力不够,会影响大家继续深入学习,所以当机立断,宿舍一群人都不拉网线,这样就没有机会给你分神。 一天到晚不是对着病人,就是对着白纸黑字的书籍,所以进步很快,才有这一两年山中修学的不断出成果。 现在运用各种方式来传播中医非常好,而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底气实力,更是要紧,练好内功才能走得长远,所以可以有机缘时,试一试拍一些小视频,或录一些音频,供养给大家。 但大家要明白,网络是工具而非玩具,你把它当成玩具,很快就会玩物丧志,你把它当成工具,就会成为你走向成功的阶梯。 现在很多人都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上面各种信息干扰太大,不能一门深入,这是修学第一大忌。 修学要剪枝蔓立主干,要有自己的计划跟主心骨,这样才不会本末倒置,轻易被外界影响。 102、掉头发的原因 我的头发这段日子掉很多,不知道为什么?请老师开导开导。 答,女孩子掉头发,一般有两个原因,一种是没油型,一种是烧焦型。就像汽车一样,没油了走不了,发动机烧坏了也走不了。所以这两种情况会让头发长不好。 第一个是熬夜太凶了,把自己精油熬少了,头发得不到充分的供养,就掉了。好像庄稼肥料不够,长着长着就没了。 第二个是心胸中一团火,烦躁焦虑,思虑过度,为什么胸中一团火会掉头发? 心火能克肺金,肺又主皮毛,而且火又是上炎的,所以皮毛发根通通被烧伤。 好像燎原大火,把草都烧焦一样,大家看这个焦虑的焦字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你焦虑了,身体就会发出一股焦烟的味道,所以口苦口臭,头发都会有股被烧焦枯干的状态,所以经典上讲,喜乐的心是疗伤圣药,忧伤的灵能够令百脉憔悴,筋骨枯槁,毛发焦干。 现在大家都离不开手机,手机就是一团火,能够把你的脸烤成黄脸婆,能够把你的头发搞焦黄脱落。 为何很多男的也容易秃顶?一般秃顶的人,大脑都常飞速运转,所以代表某一方面的聪明,聪明对身体来说不是最好的,憨厚老实身体才是最受用的。 心意识过度运转,气血都在这里头打消了,那么头发得到的供应就少了,想不脱落都难。 找准自己属于哪方面原因,然后再修炼自己,只要不是年老体衰,头发又很容易长回来。 还有喜欢吃辣椒烧烤,这些辛辣助火之物,也会使性情变得暴躁,因而令毛发烧焦。 所以焦虑症的人,应当少吃煎炸烧烤,多吃清煮烹调。 103、跌打损伤好不了 老师您好,有一个病人被摩托车撞到了,距今有二个月了。没有骨折,伤的部位是小腿,有红肿,走路疼痛不灵活。输液和吃了跌打损伤的中药,效果不大。请教中药方面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谢谢! 答,一般这种情况,不是药物之无功,而是你没有休息好。 本来气血应当去养腿脚的,却被你拔上来去看电视手机,供应心脑。 人受伤后要懂得疗伤,疗伤之法莫过于静卧休心,你不去暗耗折腾身体,身体修复能力相当惊人。 我们山里的小黑狗,被车撞飞了,躲到烧柴间里修养十天半个月,大家都以为没救了,结果又活蹦乱跳。 现在很多人根本就没给自己好好休息的时间,你怎么希望他伤愈呢? 我们发现,很多病人卧病在家,反而应酬增多,整天抱着电视手机,这哪是在养病,简直是在制造疾病,不要说是医生,就算是神仙下凡,也无能为力。 像以前老一辈的人,身体摔伤,搞点三七跟酒一喝,没多少天又可以下地干活了。 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杂念跟外在干扰,休息养病就专心休息养病,断绝一切外缘,这样身体康复的速度就非常快。 我们现在知识是与日俱增,但对身体保养跟掌控能力却与日俱减,不知道是可怜还是可怕。以前的老医书里头都写着伤筋动骨一百天,你得三个月好好休息,而且不能手淫房劳,将来刮风下雨,那旧伤就不会来折腾你。 如果你现在都不让他好好恢复,去折腾它,将来它肯定不放过你,也来折腾你,所以这世上没有治不好的疾病,养不好的伤,只有不明白规律的人。 104、严重失眠 老师,我在机关工作,现49岁。三年前开始睡眠不好,一年来,整天头不适(似晕似涨似痛),查又无器质性病变。头沾床大脑即感兴奋不已,各种琐碎之事一一涌出难以抑制,每天非安眠药无法入睡。且每天下午3--4点后头痛加重,喉变哑,话无力懒言。 一年来看过多位老中医,服过十多付药方,主要为“阴虚,脉弦,安神”之类,但均无解失眠之苦。而西医所开皆为抗焦虑安眠药物。上周,看老师文章,试服“半夏,夏枯草”汤三天,入睡仍难。不知是否继续服用?若是神经衰弱该如何治疗? 恳请老师百忙之给予指点诊治,解吾头痛不眠之苦,谢谢! 答,百药乏效的时候,要明白功效在药物之外。 晚上睡不好觉为什么?功夫在白天。 如果一个人整天抱着手机电脑,又吃着高营养的食品,结果精华消掉,败浊又分解不了,想要一睡都难啊。 现在城市的人都在推崇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理论,这理论对于生命精神来说是行不通的。 你越把身体耗得厉害,精血越难生产出来,刚开始你可能觉得玩游戏或看网络小说,消耗很厉害后很容易睡觉,那是因为你先天精血还足,父母给你的东西足够。 可这些东西用完后,你就没有仰仗了。 现在很多中老年人,欲求一觉安稳都难,为何?中老年疾病都是青少年招来的,青少年把身体折腾得太凶,中老年就修复不过来。 白天是青少年,晚上是中老年,白天你折腾得太凶,晚上就没法安枕,这叫阴阳平衡被打破。 这里讲的折腾主要是心脑的折腾,大家看有两种类型的人睡得很好。 一种是街上的流浪汉或乞丐,倒头就进入梦乡,或者田野边,或天桥下,或屋檐旁。 他们为什么不需要安眠药?因为他们吃得少,现在我们很多失眠都是吃出来的,吃太丰富了,你晚上还让五脏工作,五脏怎么可能让你休息。 所以贫穷的年代很少失眠,富裕的年代都是睡不着觉的人,为何呢?肠胃有消化不了的食物,心脏就没法安静下来。 想要睡眠好,晚饭不可饱。 上天很公平,你吃不饱时,它就会让你睡饱。 还有第二种人是劳动人民,大家干了一整天活,见到床就睡着,根本没有入睡时间,所以劳苦人民,虽然身体苦,但脏腑却是快乐的。 知识分子白领,每天迷着电脑,虽然衣食丰足,五脏却是辛苦的,我们经常跟这些失眠的城市人讲,要少动心脑,多动手脚。 上次一位学国学的朋友,他已经背诵了将近十万字的国学经典篇章。 我们问,你背了什么呢? 他一一列举出来,其中有一篇叫《曾国藩诫子书》。 我们一听后,就惊讶地问,有没有搞错,只听闻《诸葛亮诫子书》,没听闻《曾国藩诫子书》啊? 他说,没有错,这《曾国藩诫子书》是曾国藩临终时教给儿孙的。 一个最尊贵的长者,在临终之时,教给儿孙的东西,那是最珍重的。 然后这朋友就背诵来。 里面正有四个要点。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这四句话做到了,断无难睡之觉,不要说是四句话,就一句话做到了,都把失眠赶跑了。 第一,慎独则心安,失眠是心主神志功能出问题,现在很多人慎不了独了,在领导众人面前,就认认真真,一旦独处时,就宁愿在网络上,甚至领导在时,就在电脑上工作,领导走时,就在电脑上玩游戏,这究竟是领导吃亏,还是自己吃亏呢? 不是你在玩游戏,是游戏玩了你,所以你的心没有安时,你的睡就没有安枕。 人如果不慎独,一个觉都睡不好。 第二,主敬则身强,人的君主之官是心,接人待物,这颗心要保持恭敬,人恭敬之心很重要,不恭敬一事无成,包括吃饭都会呛到,睡觉都没法把精神睡回来,这都是不恭敬的表现。 《尚书》上讲,敬胜百邪。 你随随便便百病缠身,你整齐严肃,万邪顿息,养身体就像练兵一样,没有严明的纪律,士卒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颓废潦倒,毫无精神可言。 一旦整顿纪律,严阵以待,就像军训一样,我都没有听说过,在军训的时候有睡不着觉的学生,大家巴不得趴在床上呼呼大睡。 所以大三大四后,有学生吃安眠药,但大一军训的时候,却没有人睡不着。 这个值得大家仔细去思量,我们究竟是缺乏安眠药,还是缺乏一颗接人待物,恭敬之心呢? 缺什么补什么,我们需要仔细思想,究竟缺什么? 你如果缺了恭敬却去补钙,缺了慎独,却去补血补铁,缺了睡眠,却去补营养,这都是小孩子都知道不对的事,为什么大人却糊涂了呢? 第三,求仁则人悦,心主的是喜乐喜悦,《黄帝内经》讲,心为生生之本。 而天地之间,人是最富有生机的,所以中医又叫仁心仁术。 你看那些觉睡得最好的人,而且睡梦中都流露出微笑,他们大都是心胸开阔乐于助人的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仁心得到滋养,通体上下每一个细胞毛孔,没有不高兴快乐的。 大家仔细看下《水知道答案》就明白,人想真放松,睡好觉,秘诀在于利他助人。 有一分利他,就有一分喜悦,有十分利他就有十分喜悦。 有一分助人,就有一分为乐,有十分助人就有十分为乐。 心都乐了,觉哪能睡不好的? 所以俗话讲,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你助人快乐就是仙佛,快乐无忧是名仙佛。 第四,习劳则神钦。心主的是心神志,外面的神明佩服你,里面的心神也钦佩你,为何呢? 因为你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办,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别人,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好汉。 而在老师养心山庄励志文里头就讲到,家务多勤做,冷暖莫贪床。 如果自己的生活没能够自理,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残废的人,一种是懒惰的人,最后懒惰的人也会变成残废的人。 所以说不爱习劳,结果就只有一个,饭都吃不香,觉都睡不着,最后人神共愤,天人交战,只有瘫痪被伺候算了。 所以说,懒惰是通往残废病魔的直通车,勤习劳苦是通往健康快乐的直通车。 我们要坐上哪趟列车,要先好好分辨一下,不要坐错了车,找不到回家的路啊! 105、小孩子吃饭少,不好喂 您好,不知道这样发信息给您能不能看到,然后得到回复!还是希望您能看到,想问下您,小朋友一岁一个月了,吃饭少,不好喂,昨天吃六七个葡萄,拉肚子了,今天基本好了,但是发现拉出来的屎有虫,去药店想买些打虫药,医生说两岁以下不建议吃药,您有什么食疗的建议吗,谢谢! 答,在山里,种地时会洒很多菜籽,菜籽刚冒芽尖的时候,属于少阳,也就是青菜的春天,它这芽尖富含无限生机,但又极容易受到摧折,太冷了会冻伤它,太热了会干死它,太多水了会淹坏它,太少水了会烧死它。 所以护理这些小菜芽就很需要细心与耐心,难怪有人说,一个懂得种菜的人,他就懂得带娃子。 大家看以前的父母,他们大都要自己下地种菜,好像没怎么特别带孩子,但孩子却长得很好,现在的父母,全身心全职去带孩子,反而没把孩子带好,问题出现在哪呢? 出现在不明理,小孩子就是像少阳,生冷之物应当远离。 余老师讲过,春天里,万物冒新芽,这时如果碰上倒春寒,植物就遭殃了,庄稼就欠收了。 孩子也一样,年轻时,经常伤寒,长大就麻烦,形寒饮冷,现在成为伤害孩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这时代比张仲景时代伤寒的机会更多,因为冰箱跟空调的发明。 这是双刃剑,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伤害,孩子天天形寒饮冷,肺就伤了,脾胃肠道就不行了,严重的话,还要影响到将来的发育。 民谚讲,天气不热,不产粮食。人稍微有点热,是阳气足的表现,这时你就要通过吃生冷之物来去杀灭这种热,这是非常不智的。 小孩子纯阳之体,这股纯阳之气,生发之力,应该时常受到保护,晒一晒更健康,热一热更少病,如果家长有这个理念,不怕热,不怕晒,不要寒冷伤阳,那孩子就容易长得健健壮壮,孩子都是跟随父母习性长大的。 想要孩子有好的身体,父母就要有好的生活习性,好的健康理念。 请远离形寒饮冷,亲近温暖阳光吧! 106、猪甲没有,可用什么代替 请问您在哪里?我可以去拜访您吗? 很多方子用了效果很好!但肠六味的猪甲没有,可用什么代替呢? 答,我们去拜访老师前,提前就把老师的所有作品通读过一遍,一遍还不够,再看,圈点出书中疑惑,做下笔记,觉得收获满满时,然后再去找老师,以求突破,这样跟老师的共同语言话题就多了,而且老师讲一点,我们就能够很快想到书中写的那些。 现在很多人都想去拜访明师,但前提是要先了解明师,先学习他们的著作,那些最好的东西往往都在著作里头。 胸中有疑惑皆因读书少,读书能解惑,读书能医愚,以书为师可以师一辈子,以人为师只能师一时。 我们这时代跟以前不同了,以前要万水千山行脚去拜访一两个名师,现在当当网上一买名著就来,手机一搜,明师的著作就有,比当时唐僧取经要便利千万倍,像这种条件对于古人来说,那简直是奢侈与天方夜谭,这么好的资源信息,如果都还不能成就的话,那就说不过去了。 但为什么很多人学习还难以成就?不是因为知识不够,明师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心念太杂,古人成就比我们强的一点就是他们心念单纯。 人心念头一多,经历就减少,心念一专注,精力就强大。 没有强大的精力,很难把学问之路凿通。 所以千种问题,万般疑惑,都是自己心不诚,念不专。 人能纯心专念,就是古往今来明师名著现前。 猪甲要找到代替的草药,就要先明白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它是通腑下气排浊。 鸡矢藤能排浊下气通腑,但那种向下排的力量没猪甲那么强,所以可以加一些下行力量强的,比如小剂量的大黄,将军能荡涤肠胃,或者败酱草把腑肠中败浊打败出体外。 除了明白药物功效,还要明白病人的寒热虚实,实可攻,虚要补通,助它一臂之力,寒要温下,加强热力,热要清泄,这才是中医治病又治人的道理。 107、热在气分血分 老师你好,请问怎么区别热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呢? 答,可以参看教科书《温病学说》里头的卫气营血传变特点。 气是主温煦的,血是主濡养的,热在气分,温煦过度,一派赤热,热在血分,濡养不足,你可以体会到那种吃了煎炸烧烤过后,一派洪数热火的感觉,然后再体会长期熬夜阴伤后那种烦热一阵阵的感觉。 所以热在气分,一般直接清火折热,热在血分,需要养阴护营。 108、夏天四肢冰凉 老师您好!可能人多了你们回复不过来。我想问问,孩子夏天也是四肢冰冷,但是动起来背心很多汗(手脚四肢凉),这是怎么回事啊? 答,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勤劳用双手,身体自然好。读书用大脑,才能有创造。 现在我们的孩子,双手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吃了大亏。做饭有石油气电磁炉,不像以前那样要割草劈柴。 衣服脏了有洗衣机,根本也不用动手,大家以为很便利,很科技,但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 佛门里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 慈悲是要慈悲好孩子的心,要疼孩子的心,不能疼孩子的皮肉,皮肉不受苦,身体就长不足,人都是在磨练之中长大的,磨练少,身体就不坚牢,这都是自然规律。 谁违背了,谁就糟糕,谁被代替了习劳,谁就多病夭,可现在明理的父母太少,自己是吃苦过来的,就舍不得孩子吃苦,给孩子制造一切方便,结果孩子就被伺候坏了。 以前的老人很有智慧,他知道小孩子福报不够,必须要靠习劳给孩子积福,福报不够,病痛就会接二连三,担心的事情一大堆,赶紧给孩子积福,让孩子尽快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对家庭不断贡献,这样孩子才能够真正摆脱各种烦人的疾苦,疾苦不是要你命,而是来提醒你要赶快去积福,福不够则病多,那怎么积福呢? 凡有利于家庭社会的事情多干,就是最好的积福,比如环保习劳捡垃圾,除障道之荆棘,扫当途之瓦石,甚至你带孩子去扫公园,这都比你去游玩爬山更强。 做一做,你就知道了。 背心容易出汗,手脚却凉,一个是心阳不够,阳不固密,阳不能够敷布出来,这时通过习劳跟晒太阳,最能够制阳光,消阴翳。 同时孩子的饮食很关键,四肢皆禀气于脾胃,孩子有食积吃伤后,肯定四肢功能减退,心脏也会受累,心主汗功能会失调。 所以想要身体好,饮食不可饱,适当保持有些饥饿感,身体会更灵活有力,一旦饱食后,人就变懒惰不想动了。 你看那蛇吃了青蛙跟老鼠后,你怎么打它,它都不走了,保持腹中半饥半饱,它就非常灵活,现在很多孩子都是撑坏的,营养过度烧坏的,要警惕啊! 109、陪土的四君子汤 老师,我能到你们那里跟你们学习吗?你们还收弟子吗? 老师您好!请问给幼儿服用陪土的四君子汤,是炙甘草还是甘草?甘草清热解毒,炙甘草养脾胃,应该用后者? 答,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自古以来,明医或者学有所成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是自己先学饱满,心中有无数疑团,然后再去参访,以广见闻,释疑惑。 如果还没学饱满,建议不要轻易去外面求学,因为个人的定力,还有知见还不够,这时在家里充电更重要。 自学到一定瓶颈,确实碰到很多难题时,带着疑惑去访师问友,收获就大了。 所以古代的修行者,还没学饱满之前,师傅不让他下山,学饱满的时候,赶都把他赶下山去,让他四处参访。 以前古人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出门就知天下事,这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你的见识一下子打开,不好的一面是太多干扰,你不能一门心思专注在学问上。 所以每个求学的人都要经历过闭门苦读的日子,然后再开门访师,这样有深度,有广度,就能真实受益。 四君子汤用炙甘草加强补中益气的效果,脾胃气虚,疲软无力,倦怠少气,懒言懒动,就可以用它。 在《药性歌诀》上还有一句话说,唯有中满不食甘。中焦胀满之时就要慎用炙甘草。 110、中医普及学堂近期书系 您好,中医普及学堂究竟出了哪些书? 看到你们出新书了,能不能选登一下名医是怎样炼成的系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一共有几本?秦艽后面还有吗?有相关文档,电子书或书卖吗,怎么买到,有沒有之前的文章可閱讀呢?请百忙中抽空给回复谢谢! 答,在微信里等《我的大学中医故事》连载完后,就发名医传系列,一部部来。 得力全仗古经典,超伦每效名医行。 名医的精神,加上名医的学术,才能够成为一个明白的医生,希望接下来名医传可以引领大家共同学习名医精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郎中学医记)中药篇的是以教材为背景,讲述四百多味中药的故事,以及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是学活一味药,非常好的读物。 《药性赋白话讲记》寒性药,热性药,是从日用生活里头,还有天地规律之中去领悟讲解,能很好地打开用药思维。 至于中医普及学堂出了哪些书,以前在博客上中医普及学堂近期书系中也介绍过。 1、任之堂跟诊日记1~4 内容提要 本书以理顺中医思路为主线,讲述了两个中医学子跟师学习的故事。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跟师抄方所得,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每天跟随老师上午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药,或记录总结,晚上听师讲学。老师将中医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交谈中,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充分再现了民间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传教生活。其中既有传统民间中医的养生智慧,也有临证治疗验案,更有不少民间偏方秘方。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让读者看起来很轻松,不费解,在轻松地阅读之余,能学到精深的医术。无论是中医专业人士,还是中医爱好者,都能够从书中有所感悟。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以及关注健康养生的人阅读参考。 2、任之堂中药讲记 内容提要 本书以理顺中药思路为主线,展示了传统中医独特的取象悟性思维,将任之堂的用药心法全盘托出。讲学记录之中,将中医精髓的医理(升降气机)以通俗的文字讲述出来。书中颇多对药象、病象、自然万象的领悟,观点独特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大开学者悟性,令人有迅速步入中医之门之感。老师每日有感必讲,学生每日有闻必录。将精深的医道,用取类比象、譬喻之法,妙趣横生地演绎出来。书里既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讲述了大量临床案例、行医故事及偏方验方。这部以师长口述、学生记录发挥的中医普及读物,理事圆融,雅俗共赏,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3、万病之源----任之堂解说不可不知的养生误区 内容提要 本书由《医间道》作者任之堂主人余浩指导,《任之堂跟诊日记》作者曾培杰、陈创涛创作完成。 书中细数了当代中国大众中普遍存在的错误健康观念和养生保健误区,指出这些观念和误区才是导致现代人疾病丛生的万病之源。 作者记录了在任之堂跟师行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讲述了人们因为错误的健康观念而生病、为疾病所苦的真实故事。这些常见的错误观念和养生误区涉及衣、食、住、行、运动锻炼、求医治病等方方面面,往往被大家视为正确的常识,其实却是引发疾病的真正元凶。书中通过许多患者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不能只知治病,不知防病,只关注疾病,不关注导致疾病的原因。全书文字鲜活生动,娓娓道来,既体现了传统的中医养生智慧,也有对常见疾病的中医医理解读,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保健方法,是不可多得的原创养生精品图书。 4、告诉你疾病真相.中医给你的养生忠告 内容提要 你为什么得病?得病了怎么办?该如何寻找疾病的根源?曾培杰、陈创涛编著的《告诉你疾病真相(中医给你的养生忠告)》以中医的独特视角,为你揭示疾病的真相。告诉你生病后该如何养生保健,如何在源头上截断疾病。《告诉你疾病真相(中医给你的养生忠告)》中收集了当代中国老百姓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以一问一答、图文并茂的形式,妙趣横生地将中医防病保健的理念,用通俗的语言展现给读者。 全书涉及外感六气、内伤七情、饮食运动等方方面面,提出“人体环境与天地环境合一”的整体保健养生观。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疾病表象,只关注疾病的痛苦,而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居处、生活细节、情志喜怒,启发人们要透过病痛表象直指疾病本质,要养成逢病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本书适合大众百姓养生保健阅读参考。 5、任之堂医门日诵早晚课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任之堂中医传播小组推出的一部关于中医基础入门的诵读本。诵读本以传统文化为本,医道医德为根,医术医技为生命力,把相关德行教育名篇、传统经典要文及传世名文,分为道德篇、传统文化篇、医术篇三大板块编辑而成。诵读本重视中医教育的大根大本一一医德文化,提出以“诵读经典”的形式,为中医初学者开一扇便捷之门。通过口诵不辍,昼夜熏陶,年月浸淫,朝暮不离式的和中医打成一片,开辟出一条诵读成就中医入门之路。本书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6、跟师一日一得理法方药 内容提要 《跟师一日一得(理法方药)》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主线,讲述了作者跟师学习中医的点滴知识和记录中医日有一得的精神。《跟师一日一得(理法方药)》作者曾培杰、陈创涛在从师过程中将所恩所得、所见所闻汇集一处,用中医独特的理法方药贯穿起来,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大众化的表达,将精深的医理、灵活的法度、奥妙的汤方、神奇的中药妙趣横生地介绍出来。书中观点独特,悟性新颖:既有一个又一个的知识亮点,又有一篇又一篇的医道感悟;既能够开发中医人思维,也可以启发医门学子对中医的悟性。这部以师长传道、学生记录发挥的中医普及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中医初学者、爱好者,阅读起来无阻力,不费解,在轻松学习之余,能够学到大量的中医知识。 7、任之堂医经心悟记――医门话头参究(中医是这样看病的,为你还原传统中医悟经看病的理性思维过程) 内容提要 本书为任之堂医学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围绕选自医经典籍中的名言名句即所谓医门话头,通过任之堂师徒参究、琢磨这些被临证者奉为圭臬的经典医理知识的过程,说明学习中医就要不断体悟领会医经典籍中的理论知识,将经典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临证时应用得得心应手,从而解决临床变化多端的疾病和问题。 医经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和经验总结,好比数学中的定理公式,中医看病的过程就像解数学题,由已知的定理公式出发,经过严密的推理,能够得出很多有用的推论,最终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这一过程就是中医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的过程。 全书分为阴阳、脏腑、气血、经脉、治法和取象六章,共收录100篇文章。每篇文章以一两个医门话头开篇,文中选取与该话头相关的医案,详述了任之堂师徒辨证、思考、立法、用方的全过程,通过师徒间的问答、思辨,层层解析,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一个个经典的医门话头。篇末,还特别列出参究提示,为读者留下继续探讨的思路和方向。书中根据每篇文章的核心内容配有知名画家手绘的插图,或简洁明快,或寓意深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8、跟师一日一得2.临证取象 (中医普及学堂最新出品,一如既往的精彩,一如既往的白话风格。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且看中医如何临证取象!)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医临证取象为主线,讲述了作者跟师学习中医记录的点滴知识。作者在从师过程中将所思所得、所见所闻汇集一处,用中医“三观天地人”的独特取象思维贯穿起来,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大众化的表达,将深奥的医理方药,用取象比类、观物悟理的方式妙趣横生地介绍出来。书中观点独特,悟性突出,灵机满纸,既有一个又一个的知识亮点,又有一篇又一篇道法自然的感悟。既能够开发中医人思维,也可以启发医门学子对中医的悟性。这部衍生于师长传道、学生记录发挥的中医普及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无论是临床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还是中医初学者、爱好者,阅读起来都无阻力、不费解,能够轻松学到大量的中医知识! 9、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药篇)1、2、3、4、5、6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中医普及学堂出品,是以中药教材(新世纪第二版,总共约四百多味中医药)为背景,以爷孙俩的行医故事为线条,逐一展现每一味中药平凡而又神奇的一面,以及一个传统中医是如何成长的过程,里面既有师徒间相互传承的中医精神,也有爷孙俩深深的中医药情结。本书以小说题材创作,使读者能够极富有趣味性地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读完,里面既有医案故事,读书析疑,又有养生保健,采药记趣等内容,极其富有老中医智慧,以及小徒弟天真童趣,能够迅速引领大家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 10、轻松学中医系列之《药性赋白话讲记》——中药原来可以这么学 内容提要 本书选取了《药性赋》里头两百余味药,按照寒、热、温、平的形式,分为四大版块,从药性、功用到医理、养生,从有病治病到无病防病,以药物为载体,详细剖析疾病真相,论述医理精微,探讨养生真谛。借由每一味药,去理出一条线,在这条线上,可以学药论理,可以谈方论法,进而推出大量临证取象、用药心得、古籍奥秘,启发学者悟性。 书中以通俗易懂的说法来串讲每一味药,深入浅出地将理法方药熔于一炉,讲解中医大量入门基础知识,使人们在轻松学习之余,可以学以致用,迅速将中医的智慧运用于日用生活中,释疑解惑,解答大量平常的基本健康问题,普及中医常识,“为生活增色,为健康加油,为生命充值”!并且能够以此呵护自己、照顾家人、关爱朋友的健康。其实中医很简单,原来中药可以这么学! 本书适合中医药爱好者,以及中医初学入门者阅读参考。 11、《小郎中学医记》之我的大学、我的中医实习故事。 12、《小郎中学医记》之名医传——钱乙、李东垣、叶天士、张元素、傅青主...... 在当当网上搜索中医普及学堂或者曾培杰,就可以得到相关的书籍出版信息。 111、肚脐周围有硬块,放射性疼痛 两位老师好!谢谢回复。那天我揉肚子时,发现肚脐底下及肚脐周围按压有硬块,有放射性疼痛感。请教两位老师硬块是怎么形成的?是肠道里的垃圾吗?能除掉吗?怎么清除?谢谢! 答,积之所生,因寒而生。阳气不够了,积冷就产生。 这是《黄帝内经》上讲的,寒则气留成结,温则消而去之。 而揉腹就是一个温通的办法,让肚腹温热,其积渐化。 肠道里头的食积容易化,肠道外头筋膜之间的积滞是药物比较难到达的地方,配合按揉有助于消化,但前提是中气要足够。 现在很多人身体长积块,都不是典型的实证,它是局部实而整体虚。 许叔微先生讲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虚留积,包块乃成。 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常用补虚消积,补气散结的办法,去治疗各种慢性积聚,比如脂肪瘤,肾结石,肝囊肿,效果比纯用消积攻积要强。 在养足精神,精气神的基础上,要加强运动,没有充足的运动,身体很多筋骨都柔软不起来,你看那些有充足运动的人,身体都保持得很健壮,而一旦懒动不动后,身体就肥壅,弯下腰肚子都顶在那里,那就是积。 肥胖也是一种积,懂得如何减肥,就懂得如何消积。 而运动在减肥消积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节制饮食也是必须的。 我们打个比方,桌上的冷馒头硬硬的,很不好消化,就像一块积,你拿到锅里一蒸,它就膨松,软软的,很快就消化了。 这个蒸的过程,就是在温煦,温煦则积自化,我们身体也是,人像一个鼎炉,当你习劳苦,运动锻炼时,这鼎炉蒸蒸汗出,就是在炼化身体所有的包积。 刚开始加强运动时,包积可能会变大,这是好事,因为它的密度变小了,变得膨松了,然后进一步运动锻炼,包积就会不断地在被燃烧炼化掉。 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运动了,身体还没有足够发热,就停下来,准备活动都还达不到,真正的运动,起码里外衣服都要湿透,这样才能见效果。 就像锅里的馒头,用热力持续蒸,锅里没有一个地方是冷的,人身体也没有一个地方是阳气到不了的。 那么病邪也没有一个地方能停留得住的,这正如周慎斋所讲,阳气所到之处断无生病之理。 怎么样制阳光,消阴翳,拨阴取阳呢? 这阳气可以从五方面制造出来。 第一,这阳气有药物之阳,姜桂附也。 第二,有天气之阳,晒太阳也,所以老年人可晒背,可以减轻刮风下雨,老毛病复发。 第三,还有运动之阳,慢性持久的耐力运动,就是不断地阳化气过程。 第四,更有饮食之阳,用柴火灶煮出来的饭菜,阳气相当足,所以普通人一到山里,胃口特开,消化特好,吃多些都不觉得胀饱。 第五,还有心灵之阳,积极的心态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消积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那些乐于助人的人,心态很阳光,气脉很通畅,筋骨很柔软,心性很慈悲,说出来的良言善语,可以温暖你我心里,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扶阳要扶这心阳,心若安好,便是晴天,心若利他,便是阳光,心若自私,便是阴天。 112、腰椎严重增生 我大舅腰椎严重增生,现在烧药水泡,也有去针灸,但还是疼痛,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想找你给他看看。 答,腰椎病,颈椎病,也是生活方式疾病。 主要是行住坐卧的威仪丢失了,儒门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这些礼仪威仪,最终都落实在行住坐卧,就一句话把基本的威仪都讲完了。 立如松,行如风,做如钟,卧如弓。 这些威仪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你去做后,身体会不断地走向健康。 第一立如松。 俗话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要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那股站立相,那么你时时刻刻都在站桩。 桩者,树桩也,像木桩那样顶天立地,就能够吸取天地的正气。 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得各种颈肩腰腿病,本来这是老年人得的病,为什么骨刺长在年轻人身上呢? 大家看,现在年轻人都坐在软沙发,摇椅上,腰是斜着的,背是弯着的,歪歪扭扭,像长不直的树,这样就会发育不良。 如果是以前老一辈的父母,他们看到孩子这样,就会呵斥道,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甚至会好好教训一番孩子。 这都是为孩子将来的前途跟身体健康着想,为什么呢? 你如果没体力站直,你就去休息,既然要站,就要站得中正,你站得歪七斜八,甚至靠墙,骨头长期受到压迫,他就自动长些软骨出来。 这些软骨占位压迫神经,就会引起活动不灵,局部疼痛,所以正直的站姿,对身心健康太重要。 那么怎样把良好的站姿练出来,把脊柱恢复正直健康呢? 有一个功法叫站墙功特别好,每天练个半小时,身体越练越正直。 有些疾病是要靠吃药来药好的,但很多疾病要靠练功来练好的,如果分不清楚什么疾病靠药,什么疾病靠练功的话,很多病根本就难以治好。 这立如松,不仅关乎健康,还关乎前程。 有个幕僚带了三个人来见曾国藩,想让曾国藩面试面试,曾国藩说,不用看了。 这人很惊讶,这三个人都是人才,怎么不用看了? 曾国藩说,第一个人老实忠厚,头低下去,可以交给他搬运粮草,后勤补给方面的工作。 第二个人看我经过时就很恭敬,我一走过,他就左看右看,是个投机取巧的人,不适合委以重任。 第三个人立如松,目光炯炯,正视前方,是个人才,可以委以重任。 后来果然证明曾国藩眼光独到,第三个人最后就成为鼎鼎有名的台湾巡抚刘铭传。 大家都很惊讶曾国藩识人独到的眼光,怎么一个人的命运从看一眼就能断定呢? 如果你是修炼过来的人,你就明白一清二楚,如果你是随随便便,松松散散过来的人,你就根本看不清,那些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是如何成就的。 现在很多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其实身体提醒我们不要太松散了,不要随随便便,要多一分严格,少一分散漫,多一分精进,少一分累赘。 你不精进的话,身体就会给你长出很多累赘了,小则赘肉,脂肪瘤,痰湿,大则骨结核,骨刺,各类脏腑包块。 而一句立如松,就可以通过端正身体来去端正疾病,改变心态来去改变命运。 现在很多人身体一长包块就害怕得要死,我们跟老师去爬牛头山时,见过最厉害的松树,它长了几十个包块,照样傲立在山顶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身上病痛多,包块长得多,这都不值得惊忧,而是我们缺乏立如松的浩然之气,有这股浩然之气,你照样可以带包块延年益寿。 没有这股浩然之气,你很快就衰弱下去。 所以人立天地之间,要自强不息,顶天立地,中正严肃,不要轻易仰仗别人,不要轻易求人,求人则气短,越求人,腰越弯,气越馁,越仰仗别人,脊柱越侧弯,越正直不起来,越容易长病。 世人普遍都只看到脊柱上歪曲导致的疾病,却没有看到心念上正气不起来,才有形体上歪斜的道理。 所以养生有句话叫,走路要挺胸,坐卧不当风。 我们时时要检点自己,三省吾身,看书时,有没有趴着看,玩手机时有没有倒在沙发上玩,打电脑时,有没有塌着背,有的话赶紧调整过来。 因为一念歪斜一念病,念念歪斜身体就彻底病了。 113、孩子经常好动 我孩子经常好动怎么回事,经常要摔碎杯子打烂碗? 答,孩子要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 孩子十五岁以前,父母要负百分之百责任。 《论语》上讲,吾十五志于学。 十五岁以后,孩子就要对自己生命负起责任来了。 孩子现在好动的太多了,这种动不是运动的动,而是躁动妄动,这是病态的动,会带来疾病,给别人周围带来麻烦跟伤害。 真正有益的动,叫动则万善相随,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是现在网络信息时代,气场很乱,第二现在的孩子普遍喜欢吃肉,肉食多,而菜食少,动物吃得多,植物吃得少,身体就容易焦躁。 所以在饮食上要少荤多素,才能加强定静功夫。 第三父母没有学传统文化,父母不安,孩子是很难安住的。 现在很多父母一坐在那里,翘起二郎腿,脚就在抖,这种抖脚的习惯相当不好,是非常轻飘,不稳定的表现。 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爱抖脚的人,福就抖掉了,所以老百姓把抖脚称为抖福,就像你担水一样,晃来晃去,担到最后就没水了。 在相学上也认为男抖贫,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沉稳持重,君子不重不威,如果双脚很容易晃来晃去,不停抖动,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心不安。 人心若不安,命运绝对不好。他的身子坐在那里,他的神早就飘走,这就是神不安于当下,才会抖脚。 如果心清静安定,自动会露出沉稳的表现,安详的颜容,平静的举止。 这就是平静者多寿,宁静以致远的道理。 女孩子平时为什么容易摔碎杯子,因为大家没有去修习静定的功夫,以其能动,不如能静,世间的学问,都是在静定下完成的。 《大学》上面讲,止定静安虑,这五方面功夫做足,才能有所得。 所以现在教育娃子燃眉之急在哪里呢?在孩子的威仪啊!孩子没有威仪,就是在消耗福报。 孩子的心都是躁动的,身体就像地震一样,没有哪个脏腑会安宁,所以《黄帝内经》上讲,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四肢百脉动荡不安。 那该怎么办?父母带头教孩子坐如钟,吃饭时端坐安静止语,晚上睡前大家一起静坐一炷香,谁坐得久有奖赏,慢慢地孩子躁动的习气,扭来扭去的坐姿会收下来,会渐渐地稳定起来。 古人讲,坐如钟,就是强调坐姿要像金钟那样稳定,又叫金钟坐。 这一习惯一养成,孩子的运气就会越来越好,根本就不会那么轻易打乱杯,摔破碗,为什么呢?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当心慢慢清静下来,天地都在帮你,天地自然的福报,都往你身边靠。所以那些真正能定静下来的人,气场非常好,好像他身边就有一团祥云围绕,他到哪里小动物都喜欢他,他住的地方都不容易坏掉,他用的什么东西,寿命都最长最耐用。 这些果报表现,都是从静定功夫里头修出来的,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成就,所以大学问都必须建立在普通的小威仪上。 现在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里,如果意识到,你只要做出一点点修改调整,将来你孩子的命运就会变得非常好,你根本不用去操心娃子,娃子反而会来关心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