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它的恐惧。关于癌症的流言甚嚣尘上。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致癌因素,哪些纯属谣言?其实,你不需要提心吊胆已被癌症盯梢,你需要了解…… 解读 据统计,女性在例假期间最常见的不适表现为腹胀、乳房胀痛和头痛。而以头部不适为主的病例,占所有经前综合征患者的50%以上,这种概率显然不是癌症的患病率,所以一旦在经前头痛,大可不必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这只是经前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倘若想彻底摆脱妇科癌症的影响,答案还是那些“硬道理”:比如告别肥胖,定期检查,戒烟戒酒等。 解读 细嚼慢咽的确是个好习惯,不仅可以让食物消化的更加充分,减少肠胃的负担,也是表达对于美味食材敬意的一种方式。虽然吃饭咀嚼次数的多少的确可以影响唾液和消化液的分泌量,但是并不意味着唾液是万能的。不然我们早就打败了癌症,单靠每日吞咽口水就可以远离癌症了。引发胃癌的主要饮食因素中,盐分的摄取量超标以及经常吃含亚硝酸盐的食物才是罪魁祸首,而长期进食霉变食物、嗜酒如命是导致肝脏发生癌变的主要原因,和吃饭太快风马牛不相及。不过,你仍然要建立慢食的良好习惯。狼吞虎咽温度过高的食物会灼伤食管、增大患上食道癌的风险,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 解读 “一个家庭内,丈夫吸烟,妻子不吸烟,妻子得肺癌的几率比丈夫还要高1~3倍。”这是一句被误传很久的谎言!就目前人类流行病学研究而言,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以上这句话。但毫无疑问的是,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同样如此。在可能引起的癌症问题上,到底哪种烟危害更大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得出这样结论的前提是,处于“同样的烟雾浓度”下。通常来说,不吸烟者周围的烟雾浓度相对较低,而吸烟者则会同时吸入主流烟和支流烟,因为通常情况下吸烟者容易聚集在一起。 解读 自从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在2006年于美国上市,全世界已经有亿万女性通过注射此疫苗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从医学角度定义,宫颈癌疫苗的全称应为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类乳头瘤病毒又简称为HPV,它分为不同的类型。宫颈癌疫苗并不是全能的,只能针对其中几种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癌起到预防作用,一些低危型HPV导致生殖器尖锐湿疣,并不在疫苗的预防之列。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癌疫苗只能预防HPV感染,不能起到治愈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越早接种宫颈癌疫苗受益越早,并且拒绝高危性接触、注意保护私处清洁。及时治疗妇科炎症并且改变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解读 丹麦癌症流行病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这种说法是一个谬传。在调查了35万名手机使用者18年的数据后,研究人员认为:并不能证明手机用户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脑肿瘤。而美国国立环境卫生院也得出了与上述研究同样的观点,手机辐射与癌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面对这样的双保险,你觉得还有丝毫恐慌的必要吗?况且,就算手机真能致癌,你也不会就此“因噎废食”,放弃使用手机吧! 解读 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首先澄清的一个事实是:所谓的维生素B17根本就不是维生素,而是一种氰苷类的物质!虽然这种物质被冠上了维生素的名头,但它在科学界并没有被认可为一种维生素,也没有具备抗癌药品的资质。与蔬菜和水果不一样的是——这种物质不仅不能预防和治疗癌症,甚至还有氰化物中毒的危险!请切记,不要贸然迷信它的作用,延误了病情! 解读 比睡眠时间更为重要的是睡眠节律!如果睡眠节律被打乱了,那么将影响到生物钟的矫正,导致内分泌系统节律的紊乱,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不过具体到熬夜和乳腺癌之间的联系,目前的种种研究表明,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二者之间互有因果关系。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表示,乳腺癌对经常熬夜一族的影响评级也还只是“可能致癌”。我们的确需要改善自己的睡眠,减少熬夜的次数,但也没必要在害怕乳腺癌方面“上纲上线”。 解读 单一的蔬菜水果并不能有效防止癌症的侵袭,这只是某些商家促销的宣传手段。在美国,就有商家吹嘘某种蓝紫色水果可以有效防癌,结果被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予以严厉警告和制止的例子。要知道,今天他们宣传神奇的紫薯,明天可能就会变成红薯。事实上,任何蔬菜水果,都含有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至于宣称的花青素的种种功效,并没有直接的临床试验数据能够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