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阳昆曲

 奕之郎 2017-03-25

概况
听语音

发源地

作为高阳昆曲[1]的发源地,高阳县河西村给昆曲在北方地区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这里的百姓勤劳智慧热爱生活,他们对昆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是他们使处于转折时期的昆曲在乡村兴盛的发展并延续下去,同时还把昆弋同当地古歌调(如河西调)、土生剧种(如高阳高腔等)相结合,并受当地语言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南方昆曲婉约、秀丽的粗犷、豪放的高阳昆曲。

昆弋腔”与“高阳昆曲”

北方昆曲 简称“北昆”,是我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东部一带。 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故称“昆弋腔”。辛亥革命后,曾有人称其为“高阳昆曲”,建国后改今称。
昆腔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已流传到北方。 清初, 江苏的昆曲班社和艺人不断北上献技,清政府曾把昆曲称为“ 雅部”,搬演于内廷。乾隆、嘉庆(1736---1820)以后,被称为 “花部”的秦腔、徽调、汉调相继进京,昆曲便逐渐衰落下来; 至道光年间(1821----1850),民间已无。
纯粹的昆曲班社,艺人中一部分返回南方,一部分依附于徽班, 与皮黄艺人合作,后来发展成为京剧中的“京昆”一派;另一部分则采取昆、弋(高腔)同班兼演的方式,向冀中、冀东一带发展,与当地民间艺人合流,逐渐形成北方昆曲这一支派。

高阳昆曲特点
听语音

高阳昆曲擅长演净、武生、老生等剧目,以武打见长,唱念加入了当地方言土音,脸谱、服装、音乐伴奏也有独到之处。可以说高阳昆曲是昆曲在北方发展的基础。高阳县河西村先后成立的戏班有庆长社、荣庆社、新祥庆社,主要演员有邵老墨、张子久、韩世昌、白云生、魏宝林、侯玉山等。他们演出范围大、影响力强,不仅在全国各地演出,甚至出访日本。促进了昆曲在北方的发展。

发展历史
听语音

昆曲在高阳约有一百年的历史,1957年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成立,成立之初北方昆曲剧院主要组成有:河北籍的老艺人如韩世昌、侯永奎、白云生、马祥麟等十几位,其中5位是高阳县河西村人,即韩世昌、侯玉山、侯炳武、魏庆林、马祥麟。
1964年以前北方昆曲剧院演唱风格以高阳昆曲为主以武戏见长,之后由于演员成份多样,艺术风格有些模糊了,更加接近南方昆曲的表演风格,整个剧团原有的昆弋风格逐渐淡化了。以后随着一些新鲜血液和一些从南方调来的昆曲演员队伍的逐渐扩大,加之一些老演员的退休和去世,渐渐使得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受高阳当地语言、土生剧种、古歌调的影响所形成的高阳昆曲逐渐消失,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唱风格逐渐回归到南方昆曲,高阳昆曲这个历史阶段悄然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