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配方与临床运用,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小建中汤条文】 【小建中汤组成配方】 饴糖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红枣12枚 【煎服】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去渣,入怡糖再煮,至溶化,于早、午、晚饭前服。 【主治】 腹痛,喜温喜按,或虚劳里急,心悸,衄血,梦遗,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身黄,脉弦细者。 【加减】 【禁忌】 【类方】 1. 桂枝加芍药汤:同可治虚寒腹痛。不同者,桂枝加芍药汤证表证未解,气血不和。小建中汤证以虚劳为主,绝无表证。 2.理中汤;同为温补中焦,治虚寒腹痛之方。不同者,理中汤偏于温中祛寒,用于止吐止利;小建中汤偏于调和营卫,用于缓急止痛。 3.桂枝甘草汤:同为治心悸之方。然桂枝甘草汤证之心悸,为汗出过多,心阳受损所致;小建中汤证之心悸系脾胃虚弱,血气不足引起。 【小建中汤临床运用】 1.此方治痢,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神速,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证治准绳》) 【小建中汤方解】 此为温养中气,补益心脾,调和营卫,缓急止痛之方。临床使用着眼于虚寒二字,以腹痛绵绵,喜温喜压,得食痛缓,舌淡苔白润,脉象虚弦为目标。 本证以心脾不足、气血双亏,阴阳两虚为特点。何以既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之热象,复有腹痛、喜温畏寒之寒证?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云:“元阳之气不能内统精血,则营枯而虚,里气乃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则阳虚而燥,为四肢酸痛、为手足烦、为咽干口燥。”似此寒热错杂,异于黄连汤、三泻心汤证之寒热错杂,故非寒热并用可医,唯从健运脾胃,温中补虚中求之。《灵枢·终始篇》云:“阴阳倶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此饴糖为君药之解释也。尤怡亦云:“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中者,脾胃也, 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可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或攻伐太过、滥用抗生素引起。临床常见脘腹疼痛、憋胀。疼痛特点为绵绵作痛,喜温喜压,饥饿则痛,得食可缓;憋胀特点呈坠胀,站立或活动则甚,睡卧则缓。腹诊时腹壁柔软而薄,腹直肌紧张拘挛,心下、当脐动气应手。此外,复有诸多虚寒、虚热证,如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畏寒喜温,体倦乏力,不耐繁劳,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心悸短气汗出,劳则加剧,长期低热,颧赤少寐,饮食无味,消化不良,手心热,手背、手指凉,咽干口燥,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小腿转筋,舌质淡嫩,苔薄白润,脉弦细缓等。 饴糖甘甜,补虚健脾,本属君药,多售于冬季,夏秋难得一见。余临床常以糖果店之麦芽糖果,或调味品店稻穗麦芽糖,或甘温之白术、甘平之山药代之。若二药合用,健脾阳,益脾阴,亦可收怡糖之效。 【小建中汤医案】 1.结核性胸膜炎 连某,女,68岁。性格乖戾,喜拨草寻蛇,好怨天尤人,生活中无一日安枕无忧,无一时心气平和,常因微不足道之事大动肝火,干戈息后寻医问药,一年服药十二月,虽女蜗亦难补怒气冲破之天。患高血压、疑似冠心病十余年,心悸、短气、心烦、失眠如疽附骨。因其每有胸胁苦满,口干思冷等肝气郁结、阴虚火旺之状,常以小柴胡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调理。今夏复病结核性胸膜炎,胸水漫至第六肋,住院抗痨治疗月余,仅胸水略减而已。午后低热,饮食不思,腹满时痛,口干不欲饮。昔日狂食水果,而今食后满痛益甚,大便溏,日一二行。咳引胸痛,痰黏不爽。腹诊检査,腹壁柔软,腹肌如板拒压。视其舌,红瘦无苔,诊其脉,沉弦而细。 脉证观之,此悬饮也。若形气俱实,脉象有力,十枣汤证也。本案患者素为虚劳,因五联抗痨药、激素、大量液体滴入,阴虚火旺之体遂见脾胃虚寒之象,所谓阴损及阳是也。且肝木横逆、脾胃虚损,小建中汤适应证也。小建中汤和营卫、建中气,中气健则纳运衡常,营卫和则腹满不食、胸水寒热自然消于无形。因一派虚寒之症,故虽舌红少津,桂枝当无忌也。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山药15g 红枣12枚 三剂,与抗痨西药间隔30分。 二诊:知饥思食,腹满痛减,余症皆轻,精神一振。守方三剂 患者气恼随生,胸满烦惊屡伴,之后之治,或合小柴胡汤,或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共服药26剂,再行透视,胸水尽矣。 2.月经过多 蔚某,女,40岁。月经量多,已半年余,某医院经血液检验、B超子宫,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不显,于2006年4月3日来诊。 经行后期,量多如崩,色暗杂块,少腹不痛,已汛一日。素神疲乏力,动则汗出。胃纳一般,饥饿则胃不适,腹胀满,大便干秘,日一行,饮食冷则泄泻。望其面黄少华,唇色不荣,舌质淡,苔白腻。诊得脉象沉细,腹软无压痛。 脉证观之,此脾胃虚寒,气不摄血也。考血之生、之行,皆责于脾。脾虚则难以受气取汁,变化而赤;统摄无权,是以如崩如注。今正临经期,当补气治之,遵先贤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固也。拟黄芪建中汤: 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三七粉3g 生姜5g 红枣10枚 三剂 二诊:出血减少,五日即净。仍神疲汗出,大便干秘,中虚短时难复也。 上方减三七,加白术为30g 十剂 三诊:精神充沛,诸症皆轻。此届月经依时而至,惧量仍多,又来求诊,望其面唇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诊得脉象沉细略数。中气渐复,血海自盈,统摄有力,谅其有制不妄。为防万一,嘱原方续服五剂。 3.不食 郭某,男,18岁。本就脾胃虚弱,少食不化,自认为饮食积聚,两日服开胸顺气丸六袋(6g/袋),若贫者遭劫、困者被掠,致中州一虚再虚。症见面色黯淡萎黄,体倦无力,饮食不思,食后气逆欲吐,腹痛肠鸣,大便干秘,心下悸动,小腹下坠,喜温喜卧。诊腹软而不痛。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无力。 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草6g 生姜6片 红枣5枚 饴糖30g 三剂 二诊:药后思食,惟食后心下胀满。恶心减轻,腹痛下坠亦止,大便仍秘。口干口苦,脉弦细弱。此脾胃虚弱,一时难复,培土建中,法不可更。拟理中汤加减: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0g 甘草6g 陈皮10g 半夏10g 山药15g 红枣5枚 三剂 三诊:诸症减轻,日趋向愈,嘱服参苓白术散以资巩固。 4.脘痛 常某,男,38岁,农民,1993年2月9日初诊。脘腹疼痛两年余,加重十余日,多痛于饥饿之际。近十余日,每至子夜因痛而醒,喜温喜压,得食可缓。纳食一般,二便正常,不嗳逆,不吞酸。观其面色萎黄少华,舌淡微红,知其气血失充;闻其语声低微,亦系不足之候;诊其腹无所苦,六脉弦缓无力,皆一派虚寒证象。 《沈氏尊生》云:“胃病有虚实,总以按之痛止者为虚,……按之痛甚者为实。”而夜间痛甚者,瘀滞也。由是观之,本案虚实相兼,而以虚寒为主,瘀滞次也。拟黄芪建中汤加味: 黄芪30g 桂枝10g 赤白芍各20g 炙草10g 灵脂10g 香附10g 饴糖30g 生姜10片 红枣5枚 三剂 二诊:疼痛止,胃纳增,要求再服,以冀根治。与原方三剂,惟去灵脂耳。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