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己黄芪汤

 火影icmmcql01t 2017-03-25

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书中共有两处论及本方。一为《痉湿喝病篇》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另一为《水气病篇》第22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此两条原文只一字之差,仲景用来治风湿表虚证及风水表虚证。本方药物配伍精当,临证时只要辨证准确,疗效很好,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且已大大超出仲景所说的风湿和水气病的范畴。伍炳彩教授在长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使用本方的经验。 1.水肿 本方用于治疗水肿的报道很多,常见于用之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心衰、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此类水肿多为头面部先肿,继则波及全身,起病急,亦可为素有水肿而突然加剧。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时也不必拘泥于此,只要是水肿伴有神疲、纳呆、腹胀、大便稀溏不爽、小便不利、汗多、汗出恶风、舌苔厚、脉浮诸症者即可使用。从病机上分析,此类病例应为脾气虚,运化失职,导致水湿内停。 2.蛋白尿 蛋白尿与肾有关,多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高血压或糖尿病并发肾病等,一般来说伴有水肿,但临床上也有不水肿或水肿不明显者,其辨证要点同上,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水)停,气化不利。如伴有血尿,可稍佐以凉血止血之品,如白茅根等。 3.痹证 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此类痹证多表现为关节疼痛,或肌肉痛,关节或肢体微肿,疼痛多与天气变化有关,汗多,汗出明显恶风,脉浮。病机关键为风湿表虚,可配合祛风湿药如姜黄、海桐皮、威灵仙、桑寄生等使用。 4.汗证 患者自汗或盗汗,或动辄汗出,汗出不能遍及全身,常为仅上半身或局部汗出,常见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病后身体虚弱等,也有些患者不能明确诊断。此类病人一般都有脉浮、汗出恶风等症状,病机关键为表虚挟湿。可配合甘麦大枣汤、玉屏风散等使用。 5.泄泻 患者平素大便稀溏不爽,次数偏多,腹部受凉或稍食生冷不化、油腻之品即腹泻,肠鸣明显,舌苔厚,脉浮,多数患者伴有汗出恶风、疲乏。常见于胃肠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营养不良或病后体虚等,病机关键为脾虚挟湿。脾虚挟湿之泄泻不用参苓白术散而用本方,主要是因为前者治里证,而后者兼有表证。临证时常配伍健脾消食药。 6.体虚易感冒 此类患者体质素虚,特别怕风,易出汗,汗出恶风,纳食欠佳,食后腹胀,大便溏,脉浮,一般还可兼有口粘、身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头重、身重等脾虚、表虚、挟湿的症状,但其病机关键仍在于表虚有湿。 7.肥胖症、高血脂症 凡单纯性肥胖之人,伴有下肢浮肿、身体沉重,脉濡浮,属脾不健运,痰湿停滞者,均可以本方加味治疗。血脂升高,内热湿浊中阻者加草决明;肾虚者加黄精、六味地黄丸以补之;挟实者,加枳实、山楂、大黄以泻之。 8.荨麻疹 对急性荨麻疹,证属表卫不固,湿热郁结肌肤型,以本方加连翘、蝉衣、苍术等治疗有肯定疗效。正确灵活使用防己黄芪汤,须掌握以下辨证要点: (1)汗多,动辄汗出,汗出不彻,汗出恶风。(2)身重。(3)脉浮。(4)舌苔偏厚。以上为必具症状,在不同的病证中,又可见如下症状(有时甚至以这些症状为主诉): (1)身痛或关节痛,变天时加重。(2)身肿,多为头面部先肿。(3)口粘。(4)胸闷气短。(5)腹胀,餐后加重。(6)小便不利。(7)大便稀溏,次数增多,饮食稍不注意即腹泻,大便粘腻不爽。(8)精神不振,头部昏沉。(9)容易感冒,特别怕风。(10)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 ①:刘某,女,45岁,江西省高安市人。因患尿路感染,使用大剂量抗菌素后逐渐出现恶风,三伏天亦要着毛衣,但又特别容易出汗,汗出不能遍及全身,大便稀溏不爽,小便不利,微有灼热感,膝关节偶痛,腰酸,口粘,舌苔厚、微黄、舌质淡红,脉浮。以防己黄芪汤加细辛、滑石、浮小麦、桑寄生。 ②:周某,男,65岁,江西省委退休干部。因去深圳访亲1年,水土不服而患病。大便稀溏不爽,稍食生冷及油腻之品则腹泻,恶风,动辄汗出,但上半身汗出,身重神疲,口中粘腻,舌苔白,脉浮。曾在江西省人民医院住院全面检查,无明确诊断。以防己黄芪汤加防风、谷麦芽、山楂等,经治半年而愈。 ③:顺某,女,76岁,患者因长期吃素,导致营养不良,经常浮肿。近1个月来又出现颜面、下肢水肿,按之凹陷,精神差,乏力,头昏身重,腰酸脚软,自服“红参”后精神稍增,但浮肿未消,伴有恶风,易出汗,口粘,食欲差,作恶心,餐后腹胀,大便软,舌质淡、舌苔白、舌体胖大有齿印,脉浮弱。以防己黄芪汤加杜仲、桑寄生、党参、厚朴,连服20余剂,水肿完全消除。 ④:李某,男,39岁,技术员。患者因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尿检旦白 ,在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诊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用强的松治疗1个月余,肿消,尿检正常。出院后不到2周又浮肿,尿旦白 ,伴神疲乏力,怕风,易出汗,汗出不能下达至踝,腰部酸痛,纳差,小便淡黄,大便软,舌苔白、舌偏淡,脉濡寸浮。以防己黄芪汤加杜仲、桑寄生、薏苡仁,经治半年余,诸症除,1年后随访,尿检正常。 ⑤:心动过缓案。甘某,男,17岁,学生,2000年7月8日初诊。患者因胸闷心慌,听诊心率慢而先后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医科大学一附院检查,除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43次/分)外,其余如抗O、血沉等检查均正常,服西药无效,转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和东莞市中医院服中药,亦无效。不得已暑假回老家南昌,专门来求诊。初诊除自觉胸闷心慌外,患者还怕吹电扇,易出汗,一身较沉重,乏力,大便偏软,口稍粘,关节不痛,纳食一般,舌体偏胖、苔白,脉迟寸浮(43次/分)。拟助气化湿:防已10g,黄芪15g,白术10g,甘草6g,大枣5枚,生姜3片,郁金6g,枇杷叶6g。7剂。 2000年7月15日二诊:药后胸闷心慌均减轻,汗出、怕风亦有好转,脉搏537欠/分,两寸仍较浮,舌体胖、苔白。守原方再服7剂。 2000年7月22日三诊:药后诸症又见减轻,心率61次/分,上方继服7剂。以后患者又来诊几次,症状逐渐减轻,心率稳定在61次/分以上,因患者即将开学,故嘱其服上方至怕风、汗出完全消失为止。 按:本例属心动过缓,但抓住汗出、怕风、脉浮、身重等症,投防已黄芪汤加味而获效,足见心动过缓不完全属阳虚。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