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炉边燃起一缕香,偷得红尘一时闲

 昵称903511 2017-03-25

炉边燃起一缕香,偷得红尘一时闲


古琴 双鹤听泉 葛勇 - 心闻妙香


中国人敬畏天地,

看着一缕青烟越飘越远,越飞越高,

仿佛自己的心灵,从此与天地有了沟通。

中国人敬畏自然,

随着一丝幽香穿过口鼻,浸入心扉,

仿佛自己已经与这芳香的源头,融为了一体。

于是中国人不仅创造了“香”这种妙物,

而且还赋予了它哲学的内涵,让它有了“道”。



国人用香,历史悠远。

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

完备于隋唐,鼎盛于明清。

在古代,香道再平常不过,

香的使用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寺庙焚烧的一柱香、佩挂在身的香囊、房间里安神养生的香......

更有节日时的“熏香”活动,

中秋去“熏月”,重阳来“郊熏”。



文人雅士

更是将香上升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伴侣,

独坐闲无事,熏香赋小诗。

正是他们生活中的醉心之处。


唐代,品香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


从闻香而品香,由闻香而悟道,

通过香这个载体来调动灵性,追求人与自然完美统一。

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

“闻香识人”,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

是宋人笔下文人的精致生活。

虽说是闲事,哪一件不要深厚的修养,恬淡的性情,做个底子?



“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

“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

“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

“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清怀如水”(李清照)


在唐宋诗文中,

总能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

香文化娉娉袅袅,穿过历史与岁月,依旧浸润国人心田。


于一丝幽香,一缕青烟之间,

香道,人道,天道合流到一处。


数千年里,从第一柱香燃起,

香道从皇室贵胄而文人雅客,从文人雅客而普罗大众,

缥缈的青烟,熏陶着国人的人文精神。

淡淡的馨香,不绝如缕的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



气味连接记忆,相对于其他感官,

气味更能带你回归东方的诗情画意。

暗香浮动,

那些无法明名状的气味就是这样潜藏着,

在某个时候让你若有所思。


这是荡漾在视觉中的思索,

是流淌在嗅觉中的情怀。

燃一柱香,静坐,读一本书,

原本庸常的环境似乎平添了一份古意和超然。


香无定味水无定形,

端看品香人与香共同成就,

香于无形之中调动着人的灵性。



“沉烟细细临黄卷,凝在青烟最上头”

看着焚香的那屡青烟

缓慢地,一点一点地升起,

内心很容易就安静下来。


当初

庄子借孔夫子之口,说出“心斋”二字

不知身边有否恰有一炉淡淡的,袅袅的青香

燃,一炉香;写,一首诗;入,我自心斋。


 

我们希望在生活的细节中,

发现更多的传统而美好,

把优雅重新带回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美尚为您精选几款香器,

供您体验古老而温暖的香道文化精髓,

穿梭时光,在浮华匆忙的今世,

以香安自家之份,养君子之德,参鼻观之玄,开自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