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

 佛啊呀 2019-08-27
视频 热点 更多 打开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

08-23 彩皇翠宝订阅号 阅读5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陈去非《焚香》

香之为用

从上古矣

......

香,气芬芳也

蝶恋花、木向阳

人类对香的喜好

正如对美的选择

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那沁人心脾的香的分子

一朵一朵飘荡在空中

被我们俘获

芳香的不仅仅是鼻翼

更是身心

其少进也,绵绵如臯端之息;

其上达也,蔼蔼如山穴之云。

新鼻观之异境,散天葩之奇芬。

——陆游《焚香赋》

南宋文人笔记《梦粱录》中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是宋代文人精致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四艺”

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

无论琴茶,焚香

都是收敛心情的妙方

在如今

许多人也都会

品上一杯清茶

燃上一炷线香

青烟袅袅,悠然自得

有了香,怎能少得了香插

《僧史略》中:“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

香为信心之使也。

香插是焚香之器,

古人于琴棋书画

或作诗吟赋之际,

燃一炷清香于香插上,

在青烟袅袅的升腾里,

追求一种超乎物外的平常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月殿云阶敞上方,宫中习静夜焚香。——王国维《颐和园词》 

“简素并不简单,闲逸却也精巧”

相比于香炉的隆重华美

香插质朴灵动

于一勾一勒间

古风悠长、自带风雅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佛典《贤愚经》卷六载:

佛陀住祗园

有长者富奇那建造旃檀堂

准备礼请佛陀

他手持香炉,遥望祇园

梵香礼敬

香烟袅袅,飘往祇园

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

形成一顶“香云盖”

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旃檀堂

“香”以能通信

成为人佛沟通的最佳媒介

故经上称“香为佛使”

这也是

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佛前三炷香:

戒、定、慧

戒恶习,定心神

而后生智慧

烟雾渺渺间

顿生无限味道

而玉质香插与香料为伴

温润与柔绵相呼应

实在是妥帖至极的绝配

衣物香熏,被褥香暖

公堂上烘托庄严

松阁下装点儒雅

调弦抚琴佐心导韵

绣阁组欢畅神助兴

品茗论道

作诗吟赋

书香难分……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焚香》宋代   陈去非

闻香方能入道

闻香方能悟道

曾有香道四句偈曰:

“鼻观妙悟,心静神闲。

炉烟匪是,香光庄严。”

焚香虽是鼻观之事

然而通神明和五脏

最能静人心神

最好的香气

是《尚书》里说的

明德唯馨

然,品之最优者

以沉香岕茶为首

第焚煮有法

必贞夫韵士

乃能究心耳
自古焚香有法

果能得其法者

一炉真香起

即可以得香之性

也可穷究人心之本。

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洪咨夔《卜算子·芍药打团红》 

于几案之上
一炷清香立于香插之中
丝缕青烟袅袅升起
品一壶清茶或抚琴一曲
香气与琴声的交织
一种随性,一种洒脱
直达心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