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缕缕香烟中悟禅得道

 深之光 2017-07-01

在缕缕香烟中悟禅得道

    无论是『明心见性』的佛教、『见性成佛』的禅宗还是『修身炼性』的道教,香作为神灵的信使,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香是滋养心灵的食粮,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无论是“明心见性”的佛教、“见性成佛”的禅宗还是“修身炼性”的道教,香作为神灵的信使,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让我们焚一炉古香,在若即若离的香气之中,感受文化的气息,让我们在静谧安宁的氛围中,开始一场身与心的修行。
 

    以香奉佛
 

    李唐王朝对佛教的奉行,将发于先秦、完备于汉魏的香,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今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若要追溯佛教用香的渊源,恐怕要从佛祖释迦牟尼说起。

 
    相传释迦牟尼为了救度其母亲,曾上忉利三十三天说法度生。天上一日,地上数千年,众弟子担心佛陀一去不回,便焚旃檀、沉香为信物,上达天庭,礼请佛陀回到人间。此后,佛教徒便开始了烧香拜佛,数千年风习不改,以至于在今天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佛教用香的香品种类繁多,品种多样。在早期的佛教经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的香料品种,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等等。不仅香品品种多样,形态也有万千。有熏烧用的“烧香”,有涂敷在身上的“涂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汤,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状、块状的香木,也有粉状的香末;有单品香料,也有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合香……

 

    无论用香的品种和样式如何变化,佛教对香的尊重和推崇却从未改变。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佛家相信“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故上香前后都要有恭敬郑重的礼仪。比如在重大的法会上,上香之前,全体僧众先要跪拜持诵专门的烧香偈语才能上香,上香之后也要再诵念赞偈。
 

    香在佛教中为何如此重要?在佛教徒心中,香与无边的智慧相通,和圆满的德行相契,修行有成者甚至可以体发香气,高尚的德行就像香气一样具有感染他人,使他人受益的力量。所以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如《戒德香经》所记,佛陀对弟子阿难讲述,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无上之香普熏十方,非俗世众香所能比拟。


 

在缕缕香烟中悟禅得道

    此外,佛教还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通过闻香、观香而悟得佛法。在佛家描述的极乐世界中,有一片“香积净土”,此处之佛为“香积如来”,以香开示众生,天人坐于香树下,闻妙香即可获得圆满的功德。六祖慧能在《坛经-忏悔品》中提到了自性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香,是说用五种功德的香,熏出这个法身,所以叫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忌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合起来,就是慧能解说的佛的法身。

 

在缕缕香烟中悟禅得道

    焚香悟禅

 
    作为佛教外传的第十乘,禅宗在继承了佛教用香传统的同时,又同中存异。禅宗主张“不离世间”,不坐禅,又不苦行,也不念经。酒肉穿肠过,又何妨佛祖心中留呢?慧能此法门一开,禅僧们世俗化与土大夫化的方便之门也随之大开。特别是从晚唐经五代到宋,禅僧们已经完全士大夫化了。禅宗逐渐走出了僧寺禅院,脱下了神话的外衣,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成为了士大夫追求一种生活情趣的需要。
 

    因此禅宗的焚香便就少了些死板的规矩,而强调以心香供佛、闻香入道。“闻香”便能“入道”?宋朝时,山谷居士黄庭坚在黄龙山参礼祖心禅师,请禅师示以修行捷要之处。禅师说:“仲尼道:二三子以吾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你怎么看这句话?”山谷正要开口理论,禅师连忙打住:“不是!不是!”山谷更觉迷茫。一天,两人在山间经行,岩边菊花盛开,清香四溢。禅师问:“闻到花香了吗?”山谷说:“闻到了。”禅师说:“吾无隐乎尔!”山谷当下大悟——香就是这样成了悟道的捷径。

 
    有具体形貌的香,气韵纯润,飘渺美妙,在净化环境的同时,也是人“六入”皆无以至“无我人众生寿者”之分别。香气勾动人们种种美好的感受与体验,将个人感官和精神空间得到了完美融合,使自身觉性获得提升。

 
    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焚香成为一种精神图腾,一种文人雅士生活起居的标志。明朝屠隆曾这样概括:“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忙里偷闲,焚一炉好香,在缕缕香烟中,悟得禅理。

 

在缕缕香烟中悟禅得道

      网络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