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报后面的故事(九):银行业财务分析

 三山头 2017-03-25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讲了八期财务知识,主要内容讲的也差不多了,接下来讲点特别的,聊聊银行和保险。相对于其他行业,银行和保险的经营模式都比较特殊,需要专门的财务知识才能看懂他们的报表,接下来爱财君就用两期内容,做一个专门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入个门。

1、生存之道

银行是一个标准的服务性行业,卖的是服务,经营的是信用,低利率吸收来存款,高利率放出去贷款,银行打开门,就是钱进又钱出,钱出又钱进,多进少出,银行就产生了利润。

银行业务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钱的多少,钱越多,银行的生意规模也就越大,利润也就越多,理论上来说,只要货币总量在增长,银行的利润也就会持续增长,水涨船就高。理论上来说,货币无限,利润无限,行业没有天花板。

银行业绩存在周期性波动,并且相对于经济周期慢半拍。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的日子好过,忙着扩大再生产,融资需求旺盛,净利差高并且坏账率低,又不需要计提过多资产减值损失,此时,对银行来说,自己的产品量价齐升,利润高的能上天。

等到经济转差的时候,初期,虽然,企业利润下滑,但还是要紧牙关去还钱,宁可不要利润也不能轻易赖账,所以这个时候,各行各业的利润基本就都跑到了银行手里,最近几年,A股银行的净利润经常超过了全部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这其实也不能全怪银行。

随着经济形势继续转差,企业活命都是问题了,实在没钱还贷,银行开始出现大量的呆坏账,银行的利润也就开始急转直下;等到“落后产能”被淘汰的差不多了,供需关系开始转换,经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银行的利润也会随之好转,重新进入新的景气周期。

既然钱越多,就挣得越多,所以,银行不会只用自己的钱去赚利息,储户放进来的钱,转手就放出去,贷出去的资产都来源于存进来的负债,高杠杆是银行业的一个天然属性,但是,杠杆越高风险越大,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政府不能允许银行无限加杠杆,所以,监管部门会对银行提出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

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

风险加权资产:就是把银行的各部分资产,根据其风险特征,进行加权求和,风险低的,系数小,风险高的,系数大。

一级资本:就是银行的净资产或者说股东权益。

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减去优先股。

总资本:一级资本+二级资本。二级资本主要是在银行缺钱的时候,会直接转化成股本的债券,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是银行的负债,但是,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转化成股东权益。

资本扣减项,主要是减去一些不好用的钱,虚无的资产,比如,商誉、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在我国,银行的一级资本不能低于8.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7.5%,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10.5%,大型国有银行在以上各项标准的基础上再加1%。

由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的的业务规模受限于自有资金的多少,因此,银行如果想扩大规模,自有资金一定要跟上,如果单靠自身的利润积累已经满足不了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就要么停止业务扩张,要么就继续再融资,这也是为什么银行虽然一直赚钱,却还需要圈钱的主要原因,最近浦发定增的口水战还没消停,招行又抛出了优先股发行方案。

2、资产配置

对于银行来说,进进出出都是钱,现金流的变化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银行的财务分析不需要关心现金流量表,需要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利润表适合看热闹,收到了多少钱,付出了多少钱,最后赚到了多少钱;资产负债表看门道,利润里面是不是有水分?资产配置有哪些潜在风险?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会计恒等式左边是资产端,说明钱投向何处,右边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说明钱来自何方。

银行的资产,除了现金以外,都属于银行的债权,可以分为贷款、债券、同业资产三大类,具体按照安全性由高到低,包括:现金、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同业存款(存放在别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钱)、同业借款(借给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钱);贷款;应收利息、衍生性金融资产、债券类资产(主要放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营收款项类资产”)。

除此之外,银行的还有一些其他资产,包括:贵金属、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些资产同其他行业的企业区别不大。

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向央行的借款、同业拆入资金、存款、应付利息、以公允价值变化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应付债券、应付职工薪酬、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他负债。

不同银行的经营风格会体现在对各类资产和负债的不同配置比例上。比如,有的做同业,有的喜欢做消费贷,有的房贷多,有的债券多等等,不一而足。

股东权益部分,除了银行有优先股(其他权益工具)以外,和其他行业区别不大。优先股平时享受固定分红,银行有难的时候的转为普通股,去补充资本充足率。

3、收入利润

利润=收入-支出。

银行的收入主要包括:净利差收入、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其他收入;支出包括:业务及管理费、营业税及附加、资产减值损失。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他收入,这两块加起来又叫非息收入

由于老赖的存在,银行贷款有风险,放出去贷款,总会有收不上来的时候,加上银行本身高杠杆运营,贷款中的一点坏账就足以把利润吃光,不良贷款对于银行至关重要,后面专门详细介绍。这里先说几个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

净利差与净息差

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净利差和净息差可以用来衡量利差水平。

净利差=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利息支出/总计息负债

净息差=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利息支出/总生息资产

总生息资产比总计息负债多一个所有者权益,所以净利差会小于净息差,所有者权益比重越大,二者之间的差距也会越大。一般来说净息差更为常用,一个是,它比较方便银行间直接比较(忽略净资产差异),另外,净利息收入可以由总生息资产乘以净息差获取,算起来比较方便。

中间收入占比

一般来说中间业务收入不依赖于贷款存在,只收钱,不担风险,大家都喜欢他,可以用中间收入占比衡量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深度。具体来说,中间收入主要包括:银行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代理服务手续费、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非息收入还包括其他收益,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汇兑净收益。

不过实际上,很多中间收入还是同贷款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中间收入本身就是穿了一个马甲的利息,需要认真分析,具体对待。

成本收入比

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类似于其他行业公司的“营业成本/收入”,可以衡量银行的经营效率。不过,成本收入比的横向比较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业务类型,会具有不同的成本收入比特点,比如,同业业务,几个人可能搞的是几百上千亿的业务量,但是,零售业务就反过来了,一个分行搞的零售业务量,可能也才上千亿。

爱财君经常说利润可以任人打扮,而银行的利润调节更是可以上下其手,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前面提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多计提增加利润,少计提减少利润,计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对此我们进行单独说明。

4、不良资产

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借钱放贷,借的钱一定要还,但放的贷就不一定能收上来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始终会如影随形,甚至可以把它看成银行经营必须付出的成本,投资银行就要接受它的不良,如同爱一个人,就要包容她的缺点。

爱财君经常提到一个观点,投资有风险,风险不可怕,只要能够享受足够的风险溢价,因此,银行在为贷款定价(也就是贷款的利率)的时候,就会把违约风险考虑进去,除了资金的成本、银行的费用和利润,还要加上贷款违约的溢价。并且,根据贷款方信用状况的变化,动态调整贷款质量等级,不同级别根据相应比例,分别计提减值准备,随时待命,一旦有事,马上去顶雷。下面就看一下,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不良贷款,以及如何利用减值准备去应对不良。

不良贷款

根据国际惯例,贷款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就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是坏账的前奏,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总额,可以反映贷款质量高低。

逾期贷款

对于五类贷款的划分方法,央行和银监会专门有规范性文件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上,银行存在不小的操作空间。所以,我们还需要关注几个比较客观的指标,比如,逾期贷款率:逾期贷款与总贷款的比值。

综合逾期和不良,可以看出来银行对不良的态度是宽松还是严格。

(1)逾期不良比,逾期贷款/不良贷款;

(2)90天逾期与不良的贷款比。

这两个指标如果比较高,说明银行对自己比较宽容,不良的认定比较宽松。

重组贷款率:原来已经逾期或降级,但银行对金额、期限等条件重新组织安排的贷款,重组贷款是从逾期演化过来的,所以可以视同逾期,可以放在一块关注,逾期贷款+重组贷款 率。

资产减值准备

既然资产质量有优劣,存在坏账风险,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银行就需要提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去应对将来的风险。其中主要是“贷款减值准备”,某种意义上来说,减值准备也可以算是银行经营的必要成本。国内大行,一般每年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都经常要几百亿,幸亏银行的收入高啊。

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银行资产来说相当于一个资金“蓄水池”,用来应对将来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当期计提可以增加水池的水量,当期回拨或转回是相当于把之前计提的转出来,重新变成正常资产,利润表上的当期计提或者说减值损失,是当期计提和转回之差的净值

此外影响蓄水池水量的还有核销,就是彻底认栽,核销后账上的不良贷款消失,逾期贷款相应减少,同时蓄水池也相应减少,不过所有运作都在蓄水池里完成,不影响利润表。虽然账目上已经核销掉了,但是债权并不会消失,所谓“帐消权在”,如果万一最后又追回了,那仍然可以放在蓄水池里面,增加水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端,都是计提过减值准备以后的净值,核销操作并不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期末减值准备余额=期初减值准备余额+本期减值损失(本期计提-本期转回)-已减值贷款利息收入-本年核销+收回以前年度核销。

计提减值准备会直接减少当年利润,同当期利润息息相关,多计提会减少当期利润,少计提可以增加当期利润,因而,存在利润调整空间,为了减少随意性,银行的两个婆婆(央行和银监会)想尽了办法,争取从制度层面去减少调整的可能,尽量客观。

对于贷款减值准备的提取金额,大银行(工、农、中、建、交、招)可以自行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进行计算,其他银行,根据各类贷款质量的高低,分别计提,央行提供的计提标准是,正常贷款1%,关注贷款2%,次级贷款25%,可疑贷款50%,损失贷款100%。

银监会还有两项监管指标要求,进一步约束计提的金额。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高于150%和拨贷比高于2.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额;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结合前面提到的不良贷款率,这三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总额)*(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总额)=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

通过计算不难发现,如果同时满足拨贷比2.5%和拨备覆盖率150%,则不良贷款率为1.67%。这样的话,如果不良贷款率低于1.67%,则银行要重点盯拨贷比,只要拨贷比高于2.5%,则拨备覆盖率肯定达标;如果不良贷款率高于1.67%,则银行需要关注拨备覆盖率,只要拨备覆盖率高于150%,则拨贷比肯定达标。

5、银行估值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市盈率(PE)估值,爱财君认为,银行更适合用市净率(PB)来估值,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和贷款减值准备的存在,银行利润的调节实在太简单;另外,银行的净资产是银行的根基,自己有多少本钱,才能允许有多少的资产(资本充足率要求),而资产量决定能有多少利润,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因此,相对来说,PB更客观,更直接,更适合银行股的估值。

银行的资产除了现金和放在央行里面的钱,其他都可以说是风险资产,不同的资产配置比例可以看出银行不同的经营风格,逾期及不良贷款的相应比率,可以看出资产质量的高低。风险资产都可能产生不良和坏账,有坏账不可怕,只要赚的够多,利润能够覆盖,就没问题,怕的是,利润不够覆盖坏账,甚至加上本金都不够,那就惨了,所以,分析银行,不能只看利润,也需要分析不良和资产减值准备,毕竟高杠杆,伤不起,一点坏账,可能一年白忙。


@今日话题 

$浦发银行(SH600000)$ $招商银行(SH600036)$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IxMDAxNw==&mid=2649971056&idx=1&sn=d8b52f63035543578e1ec5ee201a1994&chksm=f0635f3ec714d628c5bb64e80cd0234e5dae78d414df7fc950ed68b4c5b325609351fbf55be2#rd

最后,纯免费纯口碑推荐一下@唐朝 @一那一水的鱼 两位老师的银行财报书,都很不错,通俗易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