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星收藏篇 | 龙纹玉器

 读书耕云种月 2017-03-26

2017

龙纹玉器


3.24

玉器,即使用天然玉石加工制成的器物。中国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并不间断地延续到现在。玉器的出现是远古石器的延续与创新。

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1.

>>>龙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
通长9.1厘米 宽5.1厘米 厚0.2厘米
湖南省澧县孙家岗遗址14号墓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长16.8  宽11.5  厚2.8厘米
197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村征集

墨绿色玉琢磨而成。猪首双耳竖起,两眼相对圆睁,吻前伸,口微张,鼻间有阴刻皱纹。龙体蜷曲无足像蛇身,首尾相接处缺而不断,背部对穿一个供系挂的小孔。一般用作祈求吉祥和护身符悬挂在胸前,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安的乞盼;也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在远古观念中,猪为“水兽”,是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动中的常客;认为中华民族图腾“龙”起源于猪,存在一个由猪向龙的演变过程。在原始人的想象中,至高无上的龙也能够像猪那样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兴旺,把龙头描绘成猪头,象征了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财富增多和氏族的兴旺。

3.

>>>玉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高26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大型蜷体玉龙是辽西地区史前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龙背上钻有一个圆孔,以绳系孔悬挂时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龙体细长无足似蛇,龙头既似马又似猪,还有浓密飞立的马鬃,张扬着腾跃飞舞的飘逸之感。它通体圆润不重雕琢,以灵动的身姿、光滑的质感、匠心独具的设计、质朴的内涵给予后人无限遐思。

这件躯体内卷的玉龙代表了史前时期龙的另一种风格,与甲骨文“龙”的字形非常相似。蜷体龙的造型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均有发现,并流传至商周时期。有专家认为蜷体龙取材于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龙“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的神通就是从昆虫演绎而来。


4.

>>>双龙首玉璜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长4.8厘米
辽宁省凌源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璜是中国古代玉器最早出现的器形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各文化普遍存在,多用于装饰。其基本特点是外形为长条弧形,两端一般均有钻孔用于穿绳,佩戴时凸面朝下。

5.

>>>玉龙纹管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高8厘米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玉管出土于墓主脚端的随葬陶器之上,其用途尚不明了。外壁有三组用浅浮雕和阴线刻划出的图案,每组为共用眼睛的4个龙首。这种龙首形象与当地玉器上的“兽面纹”基本一致,有学者认为这类兽面纹是虎头的变形图案,可能是史前虎崇拜的反映。

6.

>>>四兽首玉镯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高2.7厘米 外径8.2厘米
浙江省杭州余杭瑶山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这件玉镯制作工艺精湛,内部的大孔为管钻双面对钻而成,极其规整。玉质被钙化成鸡骨白色,但仍然细腻润泽。外壁对称装饰的四个龙首(兽首)纹刻划生动,富有立体感,应当是当地先民崇拜的对象。

7.

>>>夔龙黄玉佩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

夔龙黄玉佩:是出土的体形最大的一件玉佩。黄玉制,呈米黄色,半透明。两面浮雕谷纹。整体造型为挺颈回首、全身蜷曲的夔龙,厚重又不失轻灵。

8.

>>>龙凤形玉佩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11.5 长21.4 厚0.9厘米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墓葬出土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藏

此龙凤形玉佩共有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中的一件。《礼记·玉藻》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受礼教的渗透,导致佩玉风行,玉也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此玉龙注重造型的变化和神态的表现,使弯曲盘绕的身躯充满活泼的气息和强烈的动感。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人们期望龙凤呈祥的美好愿望。琢制工艺显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精湛的琢玉技术和昂扬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了战国时代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9.

>>>神兽纹玉樽

西晋 (公元265~317年)
口径10.5 高10.5 足高2厘米
1991年湖南安乡黄山头林场
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樽是温(即yùn,用连续投料法重酿,使酒液清淳)酒器,最早为青铜制造。两汉时期主要制作玉樽,仿青铜樽式样;魏晋以后则以瓷樽为主,宋元以后逐渐为酒注、酒壶所代替。此樽玉质受沁呈粉白色,器身纹饰被三道凹带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以铺首衔环为器耳,其余浮雕螭、虎、龙等瑞兽和仙人乘云。下部纹饰分为三组,分别以仙人与龙、虎与螭、龙与熊相争斗为题材,器底以三熊足支撑。雕琢线条流畅自如,优美飘逸,具有强烈的动感。以玉为樽,是东汉玉雕工艺的代表作。以玉为樽,是因为古人认为玉器可沟通人神、食玉可以益寿成仙。此樽外壁饰以仙人,表达了汉人欲借酒、玉以成仙的愿望,反映了神仙方术思想在汉代的流行。

10.

>>>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板(20块)

明 永乐至正统年间(1403~1449年)
2001年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明代玉带已形成定制,即一条玉带由2件铊尾,8块长方形銙、4块细长条形銙和6块桃形銙组成,共计20带銙为一套,并规定一品官员才可佩玉带。此金镶玉带板由2 0件金镶青白玉镂空带和2件金带扣组成,正符合规制。主题纹饰为龙穿牡丹,寓意大富大贵。它出土于明代梁庄王墓中,梁庄王朱瞻垍(1411~1441年)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他生活在明朝永乐、宣德、正统时期。文献中记载的梁庄王,生前没有显赫的战功与政绩,但这位平凡无闻的亲王墓却出土了金、银、玉器等珍贵文物5300余件,是全国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

11.

>>>白玉螭龙纹带扣

明 (1368-1644年)
通长13厘米 扣直径6.5厘米
北京密云县清乾隆皇子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 藏

带扣用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镂雕两只盘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钮,方形玉扣上浮雕一兽,将两扣相连,开合自如,琢刻精细。

12.

>>>白玉团龙嵌宝石带饰

明 (1368-1644 年)
通长9.7厘米 宽5.1厘米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
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 藏

此器出自万历棺内,正中心嵌白玉团龙,两端如意形金托上嵌红、蓝宝石和珍珠,底部为花丝云纹,四壁在花丝上嵌“八宝”花纹,造型新颖,做工精致,华贵富丽。

13.

>>>白玉龙首嵌宝石带钩

明 (1368-1644年)
钩长3.6厘米 腹宽2.5厘米 通长14.2厘米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
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 藏

此器出自万历棺内,龙首形,背上四个金托中分别嵌红黄蓝宝石,龙额饰绿宝石,龙睛饰猫晶石。该器玉质细腻润泽,线条流畅,华贵富丽。

14.

>>>金托玉爵

明 (1368-1644年)
通高14.5厘米 直径19.7厘米 爵高11.5厘米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
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 藏

此器出自万历棺内,爵身呈元宝形,刻龙纹、如意纹及“万”、“寿”字,金托内嵌红蓝宝石,錾刻海水江崖、勾连云纹及双龙戏珠等纹饰,取意“寿山福海”、“万寿无疆”。

15.

>>>乾隆御题青玉螭耳夔凤炉


明 (1368-1644年)
高8.8厘米 口径9厘米
故宫博物院 藏

青玉,炉身两侧为夔耳,腹部饰夔凤纹和御题诗,器型规整,琢刻精细。

16.

>>>碧玉螭龙云纹鸡心佩

清 (1368-1644年)
长7.7厘米 宽4.6厘米
北京海淀区索家坟清黑舍里氏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 藏

玉佩以镂空技法琢制,一面雕螭纹及鸳鸯戏水,一面为凤鸟,依附于祥云之中,琢刻线条细密流畅。

17.

>>>青玉螭柄凤式觥

清 (1644-1911 年)
高16.6厘米 口长径13.4厘米 短径7.9厘米
故宫博物院 藏

此器前端雕飞凤,后侧透雕蟠螭,构思巧妙,工艺细致。觥为古代青铜彝器,清代玉觥多仿其形与纹饰,但造型多变,清宫中除实用外,还用于陈设。

18.

>>>青玉凸雕蟠螭灵芝式如意

清 (1644-1911 年)
长39.2厘米
故宫博物院 藏

此器为灵芝式,柄部用镂雕及浮雕的技法,琢刻一蟠螭匍匐其上。清宫中,如意被广泛用于装饰和陈设,表示不同的地位和等级,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

请长按指纹来关注我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