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真的有什么心理问题吗?

 悅來閲好吧 2017-03-26


一、是什么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物质生活问题的解决,常常伴随着感情心理问题的凸现,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生活富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情感的贫困和危机。

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对这一问题进行泛泛地表述是不行的,因为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例如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等的外部因素以及个人自身的素质等内部因素。

除了先天遗传的因素之外,影响人生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就是后天的环境和努力了。人的环境包括自然、社会、传统、习俗等的外部环境以及心理、情感等的内部环境,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现实的矛盾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土壤。人的心理问题是所处社会问题的表现,当社会出现毛病时,个人必定难以逃脱。个人心理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实问题,或者说是时代的问题。

    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是社会现实问题在学生心理领域的反映和再现。当社会出现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时,个人的心理问题不易产生,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转型期的社会里,心理问题就往往出现。

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中小学生在“被迫”的条件下接受教育,而不是从学习中获得身心愉快,机械的重复和记忆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读书苦,苦读书”是孩子们面临的基本事实,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已使广大学子胆战心惊。

现在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注重较多的是他们的吃穿住用、学习成绩、外在表现等非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层面的往往注重不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一些小事上有些家长和老师经常指责孩子,实行刻板的教育手段,缺乏与他们真正平等地沟通、交流。有时甚至用一种贬损性的语言或行为对待他们,而不是更多地尊重孩子和鼓励孩子,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做法,理解他的心理,这样下去会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损害和打击,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思想在他的思维中特别强烈。他的行为受到很大的限制,总觉得“我不行”、“我怕”、“我不如别人”。这种思想反映在行为上,就是遇事退缩,自己的行为体验更多的是自卑和回避,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懦弱的性格。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二、心理问题有什么衡量标准码?

 什么是心理问题呢?心理问题有没有什么标准?假如有,这个标准是谁制定的?谁来判定自身或他人有心理问题?

实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由学习、就业、情感、生活、交往等问题行成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分清哪些是真正的心理问题,那些不是的。即使是最具有权威的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也不一定符合每一个人。

不能简单地把每一位学生的一点点不轨行为统统归结为“心理问题”,当个人表现与社会传统、习俗不符合时,便被认为有心理问题,事实上并非如此,不应把任何不遵守规范的行为都看成是有心理问题,这会让人不知所措。他人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个人对自身的判断,有一些信心不足、意识薄弱者,得知自己被认为有心理问题时,就会产生压力和恐惧感,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面对种种外部、内部问题,一些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再正常不过了。比如某些学生有逃课现象,不能总是觉得是他们的过错或者有不良心理问题在作怪。老师或家长们不要老是把自己方式和态度看成是正确无疑的。

不应把每一个人都当作一样的,他们是千差万别、性格各异的。历史上众多具有很大才气的人就往往表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行为和举动,因为现行的方法和规矩约束不了他们。诚然,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必须以社会认同为基点,但不要以此为由而使学子们成为千人一面的模型,因为这对他们创造力的发挥百无一利。不能因为有“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术语,就片面地把“心理问题”扩大化。

不能简单把每一位学生的一点点不轨行为统统归结为“心理问题”,要爱护每一个人,理解他们,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需求,心理上的需求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老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成长和精神发展。在人被物化的情况下,在学生被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在学生经受激烈的学习竞争与巨大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尤其应当有更多的精神关怀。当然,关怀是相互的,老师在关爱学生中也得到学生的尊重,师生在相互关怀中共同发展。

好的教师要懂得去爱学生,尊重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主动在感情上接近他们,使师生间架起和谐的情感之桥。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忧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

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学习竞争的压力很大,老师应当为学生们以后生活的幸福着想,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快乐起来。班主任和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应当重视帮助学生快乐起来。


另一种方式的母爱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爱,意味着某种残缺

教育子女的根本方法是教育自己

危险、罪恶的青少年一代?

在精神的青春期,当如何教育?

人的精神也有青春期

成为自己,做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