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三章 东方和东方的东方【第二卷】

 金色年华554 2017-03-26

  第十三章 东方和东方的东方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的印度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吠陀”一词的原意是指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翻译成中文可用“明”或“圣明”代替。吠陀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文献,其内容涉及甚广,起初由许多民间人士口头编纂,最后由后世汇编而成实体书籍。随着吠陀的产生,一批解释吠陀的文献也随之出现,它们被称为“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不过这些和我们现在要讲述的历史关系还不大,暂且打住了。

  雅利安人的原居住地大概是今天俄罗斯南部的乌拉尔山脉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已是一个进入了青铜时代的游牧民族。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内部,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了西亚和南亚,此次入侵印度次大陆的便是其南迁的一支。当世时,哈拉巴文明已基本凋零殆尽,所以落后的雅利安人并没有遭遇比他们先进多少的当地土著,相反他们自身在组织建制上要更为紧密,所以很快便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并将边境推至恒河流域,而当地人则在战争中被屠杀或变为奴隶。由于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和矮小黑皮肤的印度土著在形体上有着显著区别,所以征服者很不屑地将自己的对手称之为“达萨”(或“达休”)并给予其最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羞辱。然而,英勇的土著们并没有屈服,他们且战且退,在印度半岛南部的德干高原上建立了新的基地,而直至英国人登陆之前他们仍维持着半独立的状态。

  早期吠陀时代的印度仍然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这也是对雅利安游牧民族传统的继承。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组织也是大量存在的氏族和部落组织,氏族之下有村,每个村又有若干家族,氏族内的事务由大家共同开会讨论商议。但到早期吠陀时代晚期,由于贫富的分化,两个特殊的会议形成了,一个是由各氏族挑选而当长老组成,另一个则仅有部落内的成年男子参加。所谓长老,都是富有而服饰华丽的人,即后来的贵族;所谓成年男子,指的就是部落内的士兵集团,他们的会议主持人,也就是后来的军事领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征服活动的加剧,平民间的贫富差距在扩大,同时因欠债和俘虏而成为奴隶的人也在增加,于是阶级开始形成。当阶级形成之时,国家和社会组织机构的确立也就为时不远了。

  对于吠陀时代晚期的各种发展状况我们就先不提及,那是下个千年的事情。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的,是比印度更东方的文明大国——中国。

  与夏王朝一样,现世的人对商朝的历史也都不甚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前16世纪的时候,中国确实出现了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它正好与史书上所记载的商朝相对应,那么,综合推断:这,就是商朝。

  商朝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曲折的。首先是内因,商朝建立后没有确立一套完备的继承法案,结果开国君主汤死后其重臣伊尹便进行了疑似篡位的政治活动,将储君放逐于外,后世不明就里,将此次事件美化为了储君不肖,伊尹以此对其进行教育,至于真相究竟是如何,我们也无从得知。伊尹之后,商朝的继承法又极其混乱,他们规定父死传位于长子,然后兄弟相传,最后幼子再传位于长兄之子——事实上遵循过此方案的国君也没有几个,所以上层贵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大,相互间的斗争日趋激烈。

  除此之外,黄河的继续水患也严重影响了商族人的发展。为了生存,同时为了趁机削弱政敌力量,商朝国君总领着自己族人四处迁移,其中有9个国王迁了4次都,直到第20个王盘庚的时候才把都城确定在了殷(今河南安阳),以后273年再未改变,这期间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原则也比较接受了认可,商朝的政局由此而稳定了下来,所以后世一般也称商朝为殷朝。

  盘庚之侄武丁统治期间,商朝的国力达到最鼎盛。武丁在位59年,曾多次远征周边部落,这既扩大了商人在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的声望,却也大大损耗了国家的实力。约公元前11世纪时,殷商国君帝辛(即后世所称的纣王)试图重振国威,对东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此时兴起于西方周部落却趁机联合不满商朝统治的诸部落一齐东进,在牧野地区大败商军,帝辛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也由此灭亡。

  尽管同为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文化上与其前辈夏朝和晚辈周朝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夏、周之君皆称王,独商君称为帝(夏君似有称帝者);夏、周之民均重农抑末,而商之民却好贸易活动,是故后人有认为此为“商人”一词的由来。但抛开这些差异,商朝时期确实是中国奴隶制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具表明其生产力水平已具有相当规模,而人殉墓地和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的记载亦能说明奴隶制关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商人对外敌的大规模征服,华夏族文明也随之不断扩散。商朝的灭亡并非中国文明的中断;相反,不久之后,中华文明将在一个新的主人手上再次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那时,中国将迎来其奴隶制王朝的巅峰。

  现在,我们要讲一件奇闻。

  商朝灭亡后,有部分国民不愿意接受周人的领导,于是开始策划逃亡。现在比较能确定的几支是:一支向东南,朝帝辛等国君开辟的新殖民地挺进,后来怎样已难考证;一支向东北,据说是由帝辛的同族萁子率领进入朝鲜,并建立了朝鲜的第一个文明政权——萁子朝鲜。

  而这最后一支,却令人匪夷所思了。

  著名航海史学家房仲甫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83年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应邀赴美讲学,有一次他被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节日晚会,会上认识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学教员。教员亲切地告诉邹教授,他的祖先来自中国,是殷人。邹教授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唐人,而单说是殷人呢?他答道,我们是世代相传的。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界便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即认为美洲最早的文明是殷商遗民或和当地土著一道所建立的,此观点虽看似荒诞不经而玄幻之至,我们却着实能找到许多文物和文字加以证明。不过不管此事是否属实,一个时间巧合确实发生了,那就是在商朝灭亡前后,美洲最早的文明诞生了,那就是至今仍和谜一般扑朔的奥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大约存在在公元前1200年至前400年的中美洲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该地土壤肥沃,所以当地人很早便开始了种植农业,其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等,耕种方式则为较原始的刀耕火种。奥尔梅克人建造过较埃及人略小的金字塔、崇拜各种各样图腾性质的神、使用一些至今尚未破解的文字。关于其历史,我们只知道少得可怜的一部分,甚至于有历史学家认为他们不应该列入“文明”范畴。到公元前400年左右,这个我们还不知如何诞生的文明,以我们同样尚不清楚的方式走向了灭绝。

  以上便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中东地区以东和东方的东方(就球形的世界而言,也可以说是西方)的文明史。

  至于世界其它地区,非洲南部一直有人,澳洲大陆在30000年前也有我们的同类,但他们文明史的发生,还要过很久,很久……

  本章本卷完。

  【附】

  图13.1 梵文《梨俱吠陀》


  图13.2 商朝都城变迁图


  图13.3 武王伐纣示意图


  图13.4 奥尔梅克文明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