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山名胜古迹(1)

 尤里蒙提 2017-03-26
 

    佛山名胜古迹

镇头遗址

    【镇头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镇西樵山。又名象岗,面积近70000平方米。1958年10月,中山大学调查小组发现。沿山坡遗留石屑及残石器,俯拾皆是,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先后3次发掘,文化层最厚处达0.9米,出土贝壳为河蚬、厚壳蚌、蛤蜊、圜棱螺等,出土石器有双肩石斧、尖状器、刮削器、石片等,还有釜、罐残红陶及夹砂陶片。陶器纹饰有绳纹和曲折纹,石器多为毛坯或残次品,成品比例少。当时原始人类可能在此加工石器,在附近捕鱼打捞食物充饥。

南蛇岗遗址

    【南蛇岗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镇西樵山南蛇岗东南坡。1958年中山大学调查小组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地表可见有燧石裸露。1986年12月至1987年春,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与南海县博物馆联合成立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多平方米,文化层深处达1.2米,出土有燧石及霏细岩质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石球、啄锤、双肩石斧等石器和少量夹砂陶片。石器多为半成品,成品比例少,多为打制石器,且含有大量石屑。从出土的器物看,该遗址是原始人类的石器制造场。

鱿鱼岗遗址

    【鱿鱼岗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镇百西乡西岸村。新石器时期贝丘遗址。面积约14000平方米。1985年发掘了13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可分4层。贝壳层在第三层,发现有柱洞、灰坑及房屋倒塌遗迹,出土墓葬36座,均为仰身直肢葬,有拔牙习俗。出土陶器有夹砂陶、泥质陶的釜、罐、豆、盆及陶纺轮,纹饰有曲折纹、云雷纹、席纹、绳纹等。石器有双肩石斧、锛、环、三陵镞等。骨器有针、镞等,还有两栖动物遗骨。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原始人类生活习俗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西樵山采石场

    【西樵山采石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镇。存在于距今5000~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其细石器早于双肩石器约800年或更多一些,细石器集中为一个分布区,从东簏的火石径开始向南分布,主要分布点火石径、施风岗、南蛇岗及其南坡、太监岗,互相连成一片。双肩石器则有3个分布区:(1)山上以虎头岩、锦岩、滴水岩等出露霏细岩的洞穴为中心,洞外沿大仙岗向下分布到上天湖畔;(2)西南坡的镇头上山下一带;(3)富贤村西北、东北至东边一大片。这些分布区基本上都是以出露制作石器所用石料的地点为中心形成的。火石径一带是燧石和灰玛瑙出露的地方,虎头岩等则是霏细岩出露的地方。在两类石器分布的接触区,细石器和双肩石器在地表上交错混杂。

锦岩遗址

    【锦岩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山铁泉峰西山坡。又名滴水岩。1958年发现,洞口向西,面积近500平方米,洞石质是霏细岩,洞壁疤痕累累,是人工敲打痕迹。1987年春,由广东博物馆考古队与南海县博物馆联合成立考古发掘队,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54平方米,发现了原生文化层厚近1米,出土有石核、石球、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双肩石斧毛坯以及炭屑、火烧土、石渣等,石器形体较大,均有打制痕迹。洞口至上天湖山坡,遍地遗留有石料、石片、半成品的石器,随手可捡,上天湖每当湖水下退,湖边剖面堆积物清晰可见。采集的石器均是霏细岩质。

银洲遗址

    【银洲遗址】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水市白坭镇周村乡银洲村豆兵岗。冈高约12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92年发掘了500平方米,出土墓葬40多座。遗物包括大量贝壳堆积,各种石、骨、玉器和几何形印纹陶。其中M30随葬的叶脉纹三足鼎、炭化木头饰,M32随葬的玉石珠饰以及H22复原的腹径45厘米大釜等均较罕见。山冈上还散布大量低火候类砂粗陶陶片,陶色橙红、橙黄。陶片纹饰有绳纹、条纹、曲尺纹、方格纹、菱形纹等。在山冈表面还发现未成形的磨光小型石器(似镞形,一面已磨光),并在东北冈脚梯田的截面层中发现少量人骨。

河宕旧墟遗址

    【河宕旧墟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市郊澜石镇。土墩型新石器晚期贝丘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75年曾发掘750平方米,其文化层厚1~2.2米,包括3个时代的文化遗存:上层耕土层有唐宋至近代遗物和墓葬;中层黑褐色土层厚30~60厘米,有新石器晚期红烧土硬面遗迹、遗物和墓葬51座;下层贝壳层夹杂着灰黑土,厚50~90厘米,有密集洞穴遗迹、遗物及墓葬26座。中、下层出土石、玉、骨、蚌壳制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共400多件,有镔、斧、矛、凿、镞、针、梭和束发器等。陶器有釜、罐、壶、盘、豆等类约15种,陶纺轮达136件之多。各类陶片17000多片,印纹有20多种。中下层共77座人骨架保存较好的墓葬,多为单人仰卧直肢葬。

澜石东汉墓群

    【澜石东汉墓群】位于佛山市郊澜石镇大松岗、八仙岗。1961~1962年首次发掘了9座墓,从出土器物的形制和釉色分析,为东汉后期墓。1972~1979年间经多次挖掘,清理出从战国晚期至东汉墓100多座。墓分土坑、木椁、砖室墓3种,以砖室墓居多。砖室墓的形制多样,有长方形、中字形、十字形等,墓室一般由封门、甬道、前室、后室、侧室、耳室组成,墓砖红色或灰色,长方形,少数砖有纹饰,结砌错缝平铺,券顶,墓底铺砖或垫砂。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器皿种类繁多,纹式多样,多薄施青釉或青黄釉。人物和动物俑也丰富,还有陶屋、井、灶及水田附船模型。铜器有镜、剑、五铢钱等,饰物有玛瑙、琉璃等。还有铁器及漆器的残迹。

大岗山窑址

    【大岗山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明市大岗山麓。1957年发现两处唐代龙窑遗址。1986年挖掘清理了第一处,残存的窑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依山势作25°角倾斜。窑床上可见经高温后形成的一个个圆窝,窝内残存陶碗百只。在窑外20米的土层下,堆积废弃的碟、罐、杯、砚等陶器上千件,均以施青绿釉为主,部分施绛釉。该处遗址现在依原状用砂土覆盖保存。1987年又挖掘清理了第二处遗址,情形与第一处相似,但更完整。其长方形的火膛和窑门最下层的二组用砖砌的通风口完好。1988年在第二处遗址上建成唐代龙窑博物馆。

西樵山石刻

    【西樵山石刻】南海市西樵山摩崖石刻共140多块,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朗、白云洞等处。如草书"云门",湛甘泉书,字径约33厘米;行书"天然图画",黎简书,字径1米;行书"翠岩",字径约66厘米;隶书"大观",字径约33厘米;七十二山人行书"不骛纷华不尚仙,优游林下养余年。闲是闲非休闲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径约17厘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达80处,如"洗心",楷书,字径约66厘米,里水周伯熙书;隶书"曲水流觞",字径约26厘米,"媲美兰亭",字径50厘米,傅日鉴题并书。还有诸如"银河倒泻"、"峭壁天开"、"壁立千仞"、"仙镜"等,均是见境生情、讴歌山河壮丽之作。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市区祖庙路。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6),称"北帝庙"、"祖堂",毁于元末。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明景泰二年(1451)敕封为"灵应祠",以后一直称"祖庙"。明、清两代历经20多次重修扩建,尤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事装修后,更为瑰丽壮观。现有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后楼),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其建筑结构既有民族风格,又别具岭南特色,主体建筑的檐体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拱梁架多式多样。以正殿最为典型,梁架举折平缓,前檐斗拱采用真昂结构,保留着已不见的宋代特点。建于明代的十二柱三开间三重檐楼式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的牌楼,国内也罕见。建于清代的万福台,则是省内现存的几个古戏台中最华丽者,戏台建筑在一个高2.07米的高台上,歇山式卷棚顶,面宽3间,共12.73米,进深11.78米,从台面至前檐高6.25米,面积为150平方米,用一块装饰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分为前后台,台前空地广阔,两边阁楼是包厢。佛山是粤剧之乡,戏班演首台戏必选万福台,相沿成习。庙内的装饰工艺尤具特色,陶塑人物瓦脊、栩栩如生的灰塑、多层壁龛式的砖雕、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大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神话为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所刻画的千余人物,神态各异,服饰各个不同;所雕塑的飞潜动植、奇花异卉,琳琅满目,数以万计。此外,大殿内还保存着从明至清代的佛山铸铜铁件如钟、鼎、镜、磬、八宝及兵器仪仗等。尤其是铸于明代的重2.5吨的北帝铜像和重逾千斤的大铁钟,是佛山铸造业的精华。庙内供奉24尊高2米多的夹苎漆扑神像,为国内所罕见。人们称颂祖庙是"古祠艺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祖庙外兴建祖庙公园,为市博物馆所在地,收集佛山文物归园陈列,如明代的麒麟照壁、褒宠牌坊、李氏牌坊,清代的升平人瑞牌坊、经堂铁塔、大铁炮等,还兴建了钟廊、碑廊,维修了孔庙,每年都举办20多个陈列展览,年观众量达200多万人次。

明远桥

    【明远桥】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杏坛镇逢简乡。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李仕修回乡所建。历代重修。为梁式3孔石拱桥,红砂岩石构筑。全长24.8米,顶宽4.7米,高4.5米。桥拱用纵联砌结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14条,柱头雕石狮,现仅存10只。引桥不砌台阶,利于车马过桥时畅通无阻。整齐的石砌墙嵌入河堤,两岸蕉林蔗地里古代店铺宅基尚存。

胥江祖庙

    【胥江祖庙】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水市芦苞镇。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历代重修。特别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和光绪十四年(1888)两次重修的规模最大。该庙由观音庙(佛教)、武当行宫(道教)和文昌宫(儒教)并排组成,建筑面积965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山门和大殿均硬山顶三花封火山墙,面宽进深均3间,抬梁与穿斗式木构梁架。三间庙都有横门相通,建筑群两侧各有一条里弄,分别题"奎光"、"斗曜"门额。建筑群的屋脊上,都装饰有佛山石湾文如壁造的陶塑瓦脊,以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为题材,塑了多种人物、山水、鸟兽、花卉和珠宝等,形象生动,釉彩鲜明。门前一对石狮,连座高2米,是明末石雕。在檐柱上有两组横梁金木雕,雕工极其精细。檐廊的墙上有多幅壁画,惟妙惟肖。在天井的石栏上有明代的浮雕,玲珑工巧。庭院中还有明代的"金砂圣井"和清代重修庙宇的碑记,以及历代镌刻的门额、牌匾和对联。

泥模岗冶铁遗址

    【泥模岗冶铁遗址】位于市区祖庙路孔庙东侧。是元、明以至更早时期的冶铁遗址,范围包括今祖庙公园,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该冈高约5米,其上有厚达1.6米的冶铁废弃泥模堆积,故俗称"泥模岗"。佛山作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生产极为发达,明清时期佛山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岭南冶铁生产基地。早在明以前,祖庙门前的冶铸炉户就颇多,至明初祖庙重修时才陆续迁走。其冶铸所余的破废泥模被覆盖于附近的空地上,泥模岗即由此堆积而成。今祖庙公园范围的地下,亦有颇大面积的破废泥模堆积,有的地方厚达2米以上。该遗址年代早、范围大、堆积厚,为研究佛山铸造业的历史和发展规模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南风灶古窑址

    【南风灶古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市石湾镇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400多年来一直使用至今,属国内罕见的古龙窑。虽经470多年的使用和改造,但窑内结构旧貌依然,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窑腔似隧道,用小型砂砖结砌,顶部为券顶,厚约0.25米。窑内平面呈船底型,总长32.6米,设4窑门,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全窑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一窑可容产品18吨,其产品体质厚重,胎骨暗灰,釉厚而光润,善仿"钧窑"。除生产大花盆等日用器皿外,还大量生产瓦脊等建材及陶塑。是源远流长的石湾制陶业极好的历史见证。

西山庙

    【西山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历代重修扩建。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由山门、前殿、正殿、偏殿、院阶、香亭、庑廊等部分组成,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山门面宽5间,其陶塑瓦脊是清代佛山石湾的作品,由日月神、和合二仙、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鳌鱼、瑞兽和三国人物故事组成的双面组画,极富"关帝庙"特色。殿堂之内供奉关羽,坐像高2米,铜铸,重1.5吨,是清代早期的文物。配祀的,右侧是持刀的周仓,左侧是捧印的关平,神态庄重威严。殿之右侧,原为古庙"三元宫",是大革命时期"顺德县农军干校"的旧址,现为顺德博物馆的陈列室。再往右,是新建的碑廊,嵌顺德历代碑刻18通于墙上。著名的碑刻有《防御英夷碑记》、"压尽群龙"石匾等。

太平塔

    【太平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南约2公里太平山上。因山下为旧寨乡,又称旧寨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塔身用青砖构筑,高约32米,分7层,平面为八角形,底层每角墙宽4.1米,厚3.28米,入口处是一个券门,宽1.4米。建筑风格是中国古塔建筑的"密檐式"。塔的第三层有红砂岩石匾,朝东一块刻"天门瑞气",朝西一块刻"震旦玄光",字为隶书。1987年顺德县拨款维修太平塔,在塔周围辟太平山公园。

灵龟塔

    【灵龟塔】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明市城东1.4公里的龟峰山上。濒临西江,又称龟峰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1984年重修。塔为7层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高32.3米,底层直径7.2米,内径2.4米,各层原用木板作楼梯供登临,重修时改为砖砌结构。各层檐口饰琉璃瓦。第一层原来供有两个佛像,现已散失。当年倡建灵龟塔的明代进士区大伦写下《龟峰塔铭》道:"峨峨龟峰,拔乎中川,塔势涌出,作柱于天",较形象地描述了山、塔、江相依的形胜。

青云塔

    【青云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东南的神步岗上。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原名神步塔。因冈下有青云路直抵县城东门,群众习惯称之为青云塔。塔平面为八角形,7级,高37米,每级有扶梯可登临,底层外围每面宽3.3米,门朝西南,阔0.76米,高2.8米。塔基八个面各有托搭力士,为粗面砂岩雕刻,线条粗犷有力。塔的第四层洞门上嵌"三元挺秀"石匾,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建塔的物证。塔身施用的颜料中搀和朱砂,色彩古雅,历久不褪,俚语称"青云塔演新不演旧"。1985年维修,并征用神步岗一部分开辟为"青云塔公园"接待游客。

魁岗文塔

    【魁岗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水市河口镇魁岗。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为平面八角形、9层仿楼阁式砖石塔,高40余米。塔基用花岗石结砌,高1.1米,宽2.2米,有石阶8级,每级长2米,宽0.4米。底层内宽7.48米,高4.6米,逐层缩小,至第九层内宽3.73米,高4.07米。底层每边阔3.28米,门阔0.95米,高2.05米。门额题篆体"文星开运",是道光三年(1823)两广总督阮元题。第三层额题"灵杰楼"、第五层额题"大魁阁"。文塔每层八角,角夹上均悬铜铃一个。塔刹为高4.7米的铜葫芦,蔚为壮观。

莲花巷土府

    【莲花巷土府】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莲花路。建于明代,原是富户的贵重物品储藏室,称"土库",清代改称土府。是一间通面宽11.2米、建筑面积125平方米的二层土楼。其石脚上的夯土墙厚0.7米,石脚全用红砂岩结砌,夯土墙以蚬灰、红泥、白糖、糯米等混合夯筑而成。墙上仅开几个石框枪眼式的小窗户。门前为"金字"石阶,进门时从两边拾级而上。这类建筑目前已不多见。

锦岩庙

    【锦岩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始建于明代,清代自康熙至道光历朝重修。庙向东北,依山势而建。正中是"观音堂",面宽3间,左右各有偏殿:左为西庙,右为东庙。三庙前均建香亭一座,中亭名"南海水月",尚存;左右为"显佑台"和"海天鸿庇",已毁。庙内存清代记事碑5通,是康熙、雍正、乾隆年制。近年划锦岩山于锦岩庙一体保护,占地面积达20000平方米。

石路巷

    【石路巷】历史街区。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纪岗街。是一条长达100米的内巷。两侧的建筑始建于明,有清代和民国时重修的痕迹。其古朴的花窗、方柱的趟栊、厚重的大门、6×27×12规格的大青砖、夯土厚实的墙体和红砂岩的石墙脚,均具有明代的风格,而4根圆柱支撑的大厅,却是清代所建造。巷口有两栋红砖绿瓦的建筑物,是民国时建筑的私家庭院,名叫"小乐园"。石路巷民居的屋顶所建造的封火山墙,均采用锅耳式,其体量比清代建筑的大而厚,是当地民居建筑沿革的物证。

清晖园

    【清晖园】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华盖里。建园沿革,尚未找到确实史料,一般认为是建于晚明中国私家园林的繁荣时期。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顺德杏坛镇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1621),在大良建黄家祠、天章阁、灵柯之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清乾隆年间,大良人龙应时得中进士,便将天章阁、灵柯之阁从时已破落的黄家后人之手购得。乾隆五十二年(1787),其子龙廷槐得中进士,授翰林学士,历官御史,后以父丧,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1806)秋,龙延槐之子龙元任请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清晖园"匾塑于西园门,喻父母之恩如日光之和煦照耀。龙元任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得中进士以后,对清晖园大加修整,广栽花木,使之成为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该园占地约0.34公顷,分3个景区:南部方池,为园中水景区,主要建筑物有澄漪亭、六角亭、碧溪草堂,以木制通花作饰的连廊与装饰有岭南佳果的滨水游廊联结;中部有船厅、惜阴书屋、真砚斋、花亭、狮子山等园林小筑,掩映在绿云深处,周围厅敞栏疏,径畅台净,浓荫匝地,是园内景色最集中的游览区;北部以竹苑为代表,建筑较为密集,楼屋栉比,假山迎面,修篁夹道,巷院兼通,是园主们日常生活起居之所。清晖园的治园艺术,还表现在大量使用镂空木雕花板、花罩、砖雕等装饰工艺以及巧布玉堂春、紫藤、素馨花等古树名木上。是一座久负盛名的粤中名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