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胁 痛病 位 主要 在 肝胆 , 同 时与脾 胃肾有 关 。若 因情 志失 调或 饮食 所 伤 ,致 肝气 郁 结 ,失 于调 达 , 疏泄 不利 , 气 血运 行 不 畅 , 胁 络不 和 ,气 阻 络瘀 , 均 可 致 不 通则 痛 。治疗 当根据 病 机 , 辨 明 主次 ,以疏通 肝 胆气 机 ,用 理 气 、活血 、清 热 、 利湿 等 法 。论 中 四逆 散 则为 常用方 。 李 某 , 女 , 65 岁 , 1997 年 6 月 7 日初 诊 。 自诉 右胁疼 痛 反复 发作 10 余 年 ,近 1 周 来加 剧 。患 者 于 1985年 6 月上旬 因右 上腹 剧 烈 疼痛 并 呕 吐蛔 虫 , 经 某 医 院诊 为 急性 胆囊 炎 , 经 住 院治 疗 好 转 出院 。 以后病 情 反复 发作 , 1 周前 因过 食辛 辣后 即觉 上腹 部疼 痛 , 始在 中脘 , 后 渐至 右上 腹 , 同时 出现 发热 恶寒 , 体 温38℃。某医 院 B 超 检 查 : 胆 内切 面 直 径 8. 5 × 4. 5cm, 囊 壁增厚 , 囊 内可见少 许 沉渣 样 反射 。诊 为慢性 胆 囊炎 急性 发 作 ,经 服 中西药 物( 药 不 详 ) , 虽 症状 有 所 好 转 , 但 仍 然有 右 上 腹 疼 痛 , 口苦 咽干 , 纳食 欠 佳 , 两 天 不 解 大 便 , 小 便 黄 , 舌 质 黯 红 , 苔黄 , 脉弦细 数 。据 证 辨 为胁痛 , 属 肝 胆郁 热 , 治 以疏 利肝 胆 , 清热 泻火 。方用 《 伤寒论 》 四逆 散 加 味 , 药 用 : 柴胡 、 白芍各 10g, 枳 实 12g, 延 胡 索 、 川楝 子 各 10g, 野 菊花 12g, 牡 丹 皮 、 栀 子 各 10 g , 甘 草 6g, 水 煎 服 , 每 日 1剂 。上药 服 3 剂诸 症 大减 , 饮 食增 进 , 精 神转 佳 , 原 方再 续进 6 剂 , 诸 症渐 平 惟右 胁 时有 不适 , 舌质 淡红 , 苔薄 白 , 脉 细 , 以上 方加 减 10剂巩 固疗 效 , 随 访 未见复 发 。 按)本 案 胁 痛 日久 ,今 又 为 饮 食 所伤 致 病 情 加重 。其 病 由饮 食辛 辣 , 脾 胃郁 热 , 蕴 结肝胆 , 气机 不 畅 ,疏 泄 不利 , 久 郁化 火 , 气火 困阻胁 肋 , 气血 阻滞 而 成 。治 以《 伤寒 论》 四逆 散 为主 方 , 再 加清 热泻 火 之 药。 四逆 散 疏肝 理 气 , 延 胡 索 、 川楝 子行 气止 痛 ; 野菊 花 、 栀子 、 牡 丹皮 清 热 凉血 泻 火 , 全 方 合 用 , 疏 利 肝胆 、清 热泻火 、 行 气止痛 , 故病愈 。 痰饮 痰饮 病 多 因饥 饱失 宜 ,过食生 冷 或 肥甘 厚腻 , 损伤 中 阳 , 脾 虚不 运 , 或 因思 虑过 度 , 脾 伤失 运 , 聚 湿生痰 , 痰 浊 中阻 , 清 阳不 升 , 浊 阴不 降 而 致 ; 亦 有 因外 感寒 湿 , 肺 气失宣 , 内 困脾 阳 , 水 停成 饮 。治 疗 当 以温化水 饮 , 健脾 利 湿 为原 则 , 临证 常 用 仲 景苓 桂 术 甘汤等 方治之 ,收效甚 佳 。 刘 某 , 男 , 36 岁 , 1991 年 6 月 15 日初诊 。耳 鸣 20天 , 加重 5 天 。病者 1 个月 前患感 冒 , 治疗 5 天后 突然出现左 耳鸣 , 伴 耳 内胀 痛 , 头晕 目眩 。曾经某 医学 院附院耳 鼻喉科诊 为 左耳 卡他 性 中耳 炎 ,左耳鼓 室 积 液 ,用红霉 素 、 麻黄 素 、 地 塞米 松 、 复方 菠 萝酶等 药 治疗 20余天未 愈而转 来 请 中医诊 治 。刻 诊 : 左 耳 鸣如 闻流 水声 , 耳 内胀痛 , 左侧 头皮 麻 木 , 伴有 眩 晕 , 睡 眠欠 佳 , 舌质淡红 。苔 白滑 , 脉弦 。据 症辨 为痰 饮 内阻之 证 。治 以温 阳健 脾 , 利水 化痰 , 用 苓 桂 术 甘 汤 、 小 半 夏 加茯 苓汤 、 泽泻 汤合 方味治 : 茯 苓 15g, 桂枝 、 白术10g , 泽 泻 12g , 半夏 、 生 姜 、 藁 本 、 蔓 荆 子 各 10g, 甘 草5g , 水 煎服 , 每 日 1 剂 。服药 3 剂后耳 内流水 响声 明显减 弱 , 胀 痛 减轻 , 头皮 已不 感麻 木 , 尚有轻 微 眩 晕 , 低头或 转头 时头胀 , 舌 质淡 红 , 苔 白 , 脉细 弦。药 已中鹄 ,守上 方再进 6 剂后 , 诸症 消失 。经市某 医 院复查 , 中耳炎 已痊愈 , 门诊 随访 1 年未 复发 。 按)本例 以耳 鸣为主 诉 来就 诊 ,其 病诱 于 外感 ,实则为痰饮 之疾 。凡 外邪犯肺 , 肺 失宣 降 , 失其 通调水道 之 功 , 则痰 饮 停 聚 , 阴遏少 阳 , 致 少 阳经枢 机 不 利 ,加 之脾 不转输 清 阳不 升 , 清 窍失养 而 成本 病 。仲 景 谓“ 病痰 饮 者 , 当 以温 药和 之” , 故 投 以苓 桂 术 甘 汤 以温阳健 脾 , 合 用 小半 夏加茯 苓 汤 、 泽 泻汤 以化痰 利水 , 引水 下行 ; 加藁本 、 蔓荆子 以治 眩晕 头痛 。 三方合 一 , 均为 仲师 治痰饮之 方 , 诸 药 同行 , 温 阳健 脾 , 祛 痰利水。 泄泻 泄 泻有暴 泻 与久 泻之 分 ,既 可见 于 多种 病 之 中 ,亦 可单独 为病 。本 病 的病 因病 机与饮食 、 湿邪 、 脾 胃关系最大 ; 饮食 不节 , 或情 志郁 结 , 肝 气 横逆 , 脾 胃受伤 ,运 化升 降失 常而产 生 内湿 , 湿郁 生 痰 , 痰郁 化 火 , 湿热交 阻 , 大肠传 导失 职则 为本 病 。 因本 病迁 延 日久 成慢性病 变 , 多虚 实挟 杂 , 治 疗 可用 《 伤 寒 论 》 半 夏 泻 心汤治 之 ; 若 久 泻成 虚 证 , 则 可用 仲景 理 中汤 合赤 石 脂 禹余 粮 汤治疗 。 董某 , 女 , 50岁 , 1993 年 2 月 20 日初 诊 。 患者 素有胃病 , 近 来春 节 因食 油 腻 黏滑 之 物 过 多 , 始 则 见 脘腹胀 痛 , 继 而腹泻 , 大 便 黏稠 , 里 急后 重 , 泻 后痛 减 , 口干而 苦 , 饮食无 味 , 以为 伤食 所 致 , 减食 可愈 , 未 予 治疗 。嗣后 腹 泻时作 时止 , 经 年不愈 。近 2、 3 月 来 , 每 于黎 明则 腹 痛肠 鸣 , 即欲作 泻 , 其 势甚 急 , 若 不及 时 登 厕 , 则不 禁 自遗 , 少 则 1 日 1 次 , 多 则 3、 5 次 , 伴 有 食 少 倦怠 , 头晕 耳 鸣 , 腰 酸腿 软 , 畏 寒肢 冷 , 夜 尿频 多 , 舌质 淡而舌 体胖大 , 边 缘有齿 印 , 脉沉 微 。据 症诊 为慢性 泄泻( 脾 肾 阳虚 型 ) , 治 以温 肾健脾 为 主 , 用 附桂 理 中合 赤石 脂 禹 余 粮 汤 加 味 。 药 用 : 党 参 12g, 干 姜 9g, 白术12g, 炙 甘草 6g, 熟 附 子 10g, 肉桂皮 ( 后 下 )3g, 赤 石 脂30g , 禹余粮 30g, 吴 茱 萸 9g, 五味子 6g , 水 煎 服 , 每 日 1剂 。二 诊 (3 月 4 日) , 服 上方 1O多剂 , 大便 已成 型 , 诸证 大减 , 食 欲增 加 。仍 有 头晕 眼花 , 倦 怠无 力 , 时 或 胃脘 不适 , 打呃 , 舌淡 红 , 苔 薄 白, 脉 缓弱 。此脾 气未 复之故 , 予六 君子 汤加 味作善 后调 治。 按)本 案 由脾 虚 泄 泻迁 延 而来 。久 病未 愈 , 传之于 肾。盖 肾主 藏精 , 精为 气血 所化 , 有赖 于后天 脾 的供养 , 而脾虚 不 复 , 则 肾病 内生 。其 病机 为 肾阳虚微 , 命门火衰 , 火 不 暖土 , 肾失封 藏 。 肾虚 而精血 不 足 , 不 能上 养 则 头 晕 眼花 耳 鸣 , 肾 阳虚 则 畏寒 肢 冷 , 肾失封 藏则夜 尿增 多 , 五更 泄泻 。治用 附桂理 中汤 温补脾 肾, 回阳祛 湿 , 赤石 脂 禹余 粮 汤 加 五 味 子 以 涩肠 止 泻 , 吴 茱萸 温 暖脾 胃, 诸 药合 用 , 肾脾 同治 , 善 后又 以六君 子汤加 味 以复其 气血 , 治本之 法也 , 故获 效。 小 儿 咳 嗽 咳嗽 有 外感 内伤 之 分 , 常 见小儿 咳 嗽 , 多 由外感而 来 , 邪 气袭 肺 , 肺 气 闭郁 则发 为 咳 嗽 。《 伤寒论 》 中麻 杏 甘 石 汤则 常用 于 外 感 风 热 , 肺 气 不宣 的 咳嗽 。 覃某 , 男 , 6 岁 , 1998 年 10 月 21 日初诊 。 其母 诉患儿 咳嗽 10多 天 , 半月 前 起 病 为感 冒流 涕 , 发 烧 , 经 某医 院 门诊 治 疗 , 用 板 蓝 根 冲剂 、 抗 病 毒 口服 液等 药 治疗 , 烧 退 , 鼻 塞 流涕 等 症 状 大 为减 轻 , 但 咳嗽 连作 , 夜甚 日轻 , 咳剧如 嘶 , 咳声不 扬 , 痰稠 色黄 , 不易咯 出。诊时 尚 咳嗽不 断 , 两 肺 下部 闻及湿 性 罗音 , 唇 干舌 色 红 ,苔黄 微黏 , 脉 细 略数 。证 属 外感 风 热 , 肺 失 清肃 , 痰 热内蕴 。治 以清 热而 宣肺 化痰 。用麻 杏 甘石汤 合银 翘散加减 。药 用 : 麻 黄 3g, 杏仁 8g, 石膏 15g, 金银花 8g, 连翘 8g, 浙 贝母 8g, 前胡 8g, 桔梗 8g, 甘草 4g。本 方 每 日煎服 1 剂 , 4 次 服 。服药 3 剂后 咳嗽 已大 减 , 再 诊时 其母 告 惟 晨 起 时 尚咳较 多 , 痰 色 转 白 , 易 咳 出 , 舌 苔 白 ,脉浮 细 。守上 方再 进 3 剂 , 继 踵 不更 , 药后 诸症 悉 除 ,咳病告 愈 。 按)本 例 患 儿 病起 于 外 感 , 风 热袭 肺 , 肺 失 宣 降而 咳嗽。虽有痰 热 阻肺 , 但 尚有外感 证候 , 故用麻 杏甘石 汤 以清热 宣肺 而止 咳 , 用 银花 、 连 翘疏风 清热 , 加入 贝 母 、 前 胡 、 桔 梗 加 强 清 热 止 咳化 痰 之 功 , 全 方 宣肺 化痰 止 咳 , 疏风 清 热 , 药病相切 , 故获 良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