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内圣外王之道:己不正焉能正人?

 shuer的藏宝库 2017-03-26
每日头条
5天前
2017-03-22
[ 文章导读 ] 圣人之心相通,圣人之道相同。年逾半百,再看《论语》、《孟子》,于细细研读之中,惊觉圣人之道奥妙无穷,令人回味无穷。比如,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待人接物,圣人的观点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 ...

也说内圣外王之道:己不正焉能正人?

圣人之心相通,圣人之道相同。

年逾半百,再看《论语》、《孟子》,于细细研读之中,惊觉圣人之道奥妙无穷,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待人接物,圣人的观点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又云,“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够端正自己,严于律己,管理国政怎么会有困难呢?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无为而治,能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那么他做了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所以,孔子特别赞赏学生曾子的做法,每天三次自我反省,端正自己。

在孟子眼中,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位。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自省,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人只要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而这,正是历代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之道。通俗地说,“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2000多年来,无论儒学思想如何诠释,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目的。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所以,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古来儒者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恐怕就是最好的注脚。

“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孔孟之道,传承千年,妙在内圣外王之道,成也内圣外王之道。思之,悟之,信哉,善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