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真身画像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去世,享年63岁,北宋名臣。 包拯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父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 包拯兄弟三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早年去世,只剩他一人。由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28岁考上进士。 按照宋朝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36岁父母亡故,才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由于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38岁升任知州。 包公墓志铭 包拯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授龙图阁直学士,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1061年,任枢密副使;1062年包拯逝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亦称其为“包孝肃”。 由于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受到朝廷重视和世人称赞,被誉为“包青天”。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并没有包公是黑脸的记载,包拯其实是一个白面书生。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根据戏剧白脸奸臣设计成黑脸的,象征着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只是一个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的骨骼分析,包拯的个子也不高,专家们判断,他只有1.65米左右。而这点,恰恰与包公后裔依据原包公真身画像绘制的包公像十分吻合;所以,黑脸、魁梧的银屏包拯形象其实与原包公的实际形象是有很大差别的。 包公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