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坦与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

 镜秋堂 2017-03-27
刘坦(1910—1960),出生于天津武清县王庆坨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不好,九岁才入学本镇名士王猩酋(1876—1948)的私塾。先生赏识刘坦聪慧好学,倾囊相授。刘坦性情沉潜,学有所成,一生倾向于历史的考证,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纪年问题。

1935年9月,时年刘坦25岁,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女作《孔诞考正》。商务印书馆遂与之签订出版学术著作的合同,从此刘坦开始了专心治学的人生之旅,《史记纪年考》、《史记系年考》、《史记别录》、《四十自纪》等著作相继问世。
 
1952年,刘坦修订完成《世经纪年考》。这是对于西汉刘歆《世经》纪年体系的考论,而以探索中国古代星岁纪年方法及其变迁为核心内容。星岁纪年是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后的纪年方法,依据岁星(即木星)逐年在天宇移动位置,并且大约12年环行一周的规律进行观测和推算。刘歆对星岁纪年十分重视,进行了改作。刘坦认为,因为刘歆的窜乱,古今学者研讨星岁纪年的撰述皆充满了误解与舛错,需要正本清源,遂负起此偏僻艰难的学术担子。

《历史研究》1954年创刊号,发表北大教授浦江清的《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文章批评郭沫若对屈原生年的考订,并按自己的理解得出新的结论。刘坦读后,撰成《论星岁纪年》投稿于《历史研究》,指出浦文错误,系统申述了星岁纪年法的真相。在刘坦看来,郭的说法也不正确,所以并没支持其观点。但否定了浦文,也就实际起到给郭解围的作用。郭沫若阅览了刘坦之文,交由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审定。竺可桢阅后,委婉表达了支持刘坦的论点。

刘坦的学术生涯由此出现重大转机。四万多字的《论星岁纪年》作为单行本由科学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发行;《历史研究》于1956年第4期发表了刘坦另一篇研究星岁纪年的论文《〈吕览〉“涒滩”与〈服赋〉“单阏”、〈淮南〉“丙子”之通考》;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坦全面论述星岁纪年问题的著作《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此书约27万字,是刘坦的学术代表作,至今仍是全世界在这个专题领域的唯一专著。

1960年,刘坦尚在修订《三五通考》,由于营养不良,旧病爆发,于当年秋季逝世,年仅50岁,诚为可惜。刘坦的史学思想决不守旧,认为盲目信古很不靠谱,一生“作溯本穷源之考核,以是正两千年史籍中习称之讹误”。刘坦成学的奥妙,在于不谋功利,锲而不舍,惟以求真、求是为学术研究的目标。

《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作为刘坦的代表作,学术价值不菲。他几十年前的著述,至今仍居学术前沿。1996年南开大学杨翼骧教授编纂《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三册,史籍《咸宾录》序言中,以星岁纪年来表达该书撰写和成书的时间,需要换算年代,但遍查相关书籍均漫无头绪,一阅刘坦《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即迎刃而解。一叶知秋,此亦足见刘坦学术之精湛。对于近年某些重大的历史学研究工程,刘坦几十年前的论点亦可拨正其失;对于当下诸多年代学研究的不妥方法,刘坦的几十年前的主张仍可引为棒喝。

《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从撰成至今六十年间,世界上还没有第二部同类专题的著述问世。第一是因为星岁纪年的研究极为艰难,学者往往知难而退,明哲保身;第二是没有产生整体上超越刘坦的新见解、新发现,故无需多此一举;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天文历法学界时贤,对星岁纪年的认知有误,不重视这个专题,以致沧海遗珠。

据刘坦考证,中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以及流传至今的干支纪年法。

依岁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木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规律来纪年的方法,称为岁星纪年法。古人以地球为观测点,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背景来观测岁星在天空的视运动,正好约十二年绕天一周,也就是说,岁星每年要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共计十二个区域,古人将之命名为十二次,岁星运行到哪一次,就记为“岁在××”。如《国语·周语》说:“武王伐纣,岁在鹑火。”潘安仁(潘岳,字安仁,也称潘安)《西征赋》说:“岁次玄枵”等,用的都是岁星纪年法。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即为太岁纪年法。太岁是《汉书·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

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对应关系如下: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

  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这些年名后来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其余类推。

由于木星运行并非恰好是12年一周天,而是11.8622年,因此每过80年岁星便发生一次超次现象。每一超次,岁星纪年便宣告失灵,所纪之年便与实际天象不符,所以这种纪年用的时间较短,大多学者都认为只在春秋中期以后使用过一段时间而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星纪为丑,玄枵为子,岁次本来应该在星纪,却提前次于玄枵。这是古人发现岁星超次的可靠记录。太岁是以岁星为参照,岁星每一超次,太岁亦多走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超辰法的应用其实是为了占卜的需要,令历法与天象相应。太岁纪年法就具体规定了太岁运行辰位与岁星运行星宿的对应关系。如,《淮南子·天文训》记云:“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太阴在四钩,则岁星行二宿。”其中,“四仲”是指卯、酉、子、午等四个辰位,因为它们正好位于东、西、北、南四方的中央,故名四仲;“四钩”是指丑、寅、辰、巳、未、申、戍、亥等八个辰位,因为它们分别位于四方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角,故名四钩。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中,关于上述对应关系也有类似记述:“岁星与太阴 [相]应也。大阴居维辰一,岁星居维宿星二;大阴居中辰一,岁星居中宿星三。”《淮南子·天文训》和《史记·天官书》所记述的太岁纪年法中,都具体应用了上述对应关系。

到了东汉时期,历学者没有再用超辰之法。从太始二年(前95年)开始,太岁纪年法就不再理会太岁的超辰与否,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变成了纯粹的干支纪年。也就是说,干支所纪之年已经找不到太岁的影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