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疲劳度不等于强度,畅快感也不等于效果

 林不倒 2017-03-27



健身产业掏金热时代来临,什么名堂都卖得到钱,因此,什么东西也都被拿出来卖,而商业操作通常会寻求短暂获利的模式,商人想要在短短的时间里获得亮眼的业绩,通常会推出让人有「立即奏效」感受的健身产品,因此,推出的产品通常都是「运动」,而不是「训练」,因为运动后有立即的舒畅感,很容易让消费者会把这种舒畅感当成训练效果,进而对各种可以产生当下舒畅感的运动方式都趋之若鹜。根据运动心理学对于运动情绪的理解,我们知道人的情绪是身体能量消耗的一种潜在指标,用来监控身体的能量消耗速率,如果突然间有高度消耗能量的情形,人体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情绪,因此运动当中会经历艰苦的感受,但是,情绪心理学理论认为,微妙的人类心智在负面情绪产生之时,都有类似「反向制衡」的机制,也就是说,激烈运动产生会产生负面情绪,但是人也会为了反制这个负面情绪而开始酝酿正面情绪,而当运动停止的时候,负面情绪的来源也会嘎然而止,这时候剩下的是一个累积许久的正面情绪,这会让人感觉畅快无比。

 

贩卖运动舒畅感的商人们,不管对于这种心理理论是否理解,其实都已经从经验里领悟出了这种微妙的关系,所以,只要设计一个「有点累,有点热血」的乱动模式,不管动作是否合理安全,不管强度是否经过调控,只要让人卯起来消耗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的能量,大叫大嚷一番,接着让运动在热血的高点停止,这时候所有的人都会感受到劫后重生的狂喜,这是自然的运动情绪机制,但很多运动者都会因此觉得,「这次运动好有效啊!」只可惜,有效或无效,看的不是运动后的感受,如果这种挥汗如雨心跳加速的过程,是由一些压力不足的乱动带来的效果,则除了消耗掉其实也并不可观的热量,并且对基本的心肺功能有维持效果之外,不会留下什么长期效果,因为这样的运动只是在「发挥你现有的能力」,对于「增加你目前没有的能力」帮助不大。

 

肌力训练却不是这样,硬底子的肌力训练未必有这样情绪的效果,因为肌力训练所刺激的目标是肌纤维和神经系统,当我们透过对这肌肉和神经施予足够的压力,人体就会进入一个称为「一般性适应症候群」的过程,简单来讲,人会先受到这个刺激的震荡,接着开始动员身体能力因应这个震荡,如果训练后配合适当的休息,人体的因应措施会做到「高过」当时受刺激的程度,也就是说,当人试着举起一个比日常生活大多数物体还要重的重物时,身体会勉力去完成这个动作,但是完成的过程里,人体会清楚的知道,这个东西远远比我惯常接触的东西重得多,「我要努力变强」,肌纤维和神经都会对外在压力产生适应,肌纤维会提高质量,神经刺激会变强,但是前提都是:施予身体的压力要够大。

 

这样的现象让很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愤怒,很多运动者会觉得说:「我运动得汗如雨下,最后也感到舒畅无比,你要说这种训练没有效,我不相信。」当然,没有完全没效的运动,但是作为一个增进人体运动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并且尽可能维持健康的「介入手段」,选择有计划的肌力训练,效益明显比单纯追求挥汗如雨来得大。不要误会,挥汗如雨并不是错的,真正的重点是运动过程中是否对身体施予压力够大的刺激,如果挥汗如雨的感受,是施予充分刺激的副产品,那当然是有效的。关键是,刺激必须够强,压力必须够大。

 

我们也要知道,人过了年轻的岁月,三十岁之后如果不训练,面对的就是肌肉和骨质的下滑,这种现象在五十至六十岁以后会更加剧烈。我们需要够强的介入,才能够抵挡这样的人生历程。心肺当然重要,但是不能够当作忽视肌力和骨质的偏食理由。

~摘录自『终身训练法:中老年肌力及体能训练』课程讲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