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河南2017中考《说明与检测》出炉!各科均有重大变化,2017考生及家长必看!

 yfpy1234 2017-03-28

 初中学习大参考



《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2017)》与2016年相比,考试形式、考试方式、考试时间均未发生变化。题型和题量方面数学、化学变化较大。其余科目均有不同程度调整。


具体变化如下:



总体变化不大,部分题型和表述有调整

新增内容如下:



解读:


根据河南中考近10年考情及一线名师分析,预测对联极有可能在语言运用题中以小题形式出现。选词填空在2011、2012年以语段形式出现过,因此学生不得忽略。语段综合题学生作为平时练习,了解即可。

新增内容如下:



解读:


以上内容在河南中考近10年考题中均出现过,只是在《说明与检测》中没有系统讲解。学生在复习时,理解上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灵活运用,这样有利于应对考场题目。

新增内容如下:


P57  “二、养成良好习惯,练好内功”下面新增两点,具体如下:


解读:


1.对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解读更细致,分为三个方面: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初中阶段应具备的写作能力。


2. 命题作文的类型划分更清晰:“仅提供题目类命题作文和配提示语类命题作文”。将直接类命题和比喻类命题统一归入仅提供题目类命题作文。同时都给出了题目示例。


3. 删掉了“审读材料的方法”这一内容。


4. 新增“三、了解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提出要重视评分标准、重视卷面的书写、重视作文的结构、重视作文的语言。这就对学生作文取得高分给出了有效策略。



《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2017)》与2016年相比,考试范围与要求没有变化,综合测试题型有较大的调整,题型示例与解析更换40道试题,具体变化如下:

1. 选择题由8道调整为10道。

2. 填空题由7道调整为5道。

具体如下:


注:综合测试(一)、(三)、(四)、(五)分别与2016、2015、2014、2013年中考试题对比、综合测试(二)、(六)分别与2016、2015年中考试题B卷对比:



解读:


从2017 年说明与检测的综合测试的调整来看,预计2017年河南中考可能会将二次函数图象性质、概率的计算由填空题调整至选择题。

题型示例与解析更换40道试题,其中新涉及考查点2个,新增考查形式1种、新增考查设问1种,具体如下:



解读:


经与河南命题老师沟通,预计2017年河南中考解答题中考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结合的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较大。



《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2017)》与2016年相比,整体没有变化,只是修改了考试内容与要求、题型示例与解析中的部分文字,使表述更加精准。


具体变化如下:

五、功能意念项目表(P5)



六、话题项目表(P6)


此部分试题2016年为2014年河南中考真题,2017年换成2016年河南中考真题。文字内容稍有调整,具体如下:


一、听力理解(P38&P40)



二、单项选择(P41)



五、词语运用(P47)



七、书面表达(P49)



解读:


2017年从书面表达整个题型着眼,分析指出了该题型的命题特点,2016年是结合具体的一篇书面表达来分析。




《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2017)》与2016年相比,变化情况为:


第一部分  考试范围与要求,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考试范围及试卷结构均无变化,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新增“能力要求”;


第二部分  题型示例与解析中替换2道例题(P11填空题例6将2013年中考第7题替换为2016年中考第6题,P16选择题例8将2015河南第14题改编变为2016河南第13题);


第三部分  专题复习与检测新增4个考点及例题,替换57道试题(1道例题,56道专题检测试题);


第四部分  综合测试由五套试卷减少为4套试卷.


具体内容如下:



新增“四、能力目标”。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渗透对能力的考查.初中物理要培养的主要能力有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这些能力渗透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1. 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对象与任务.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发现观察对象的主要物理特征.

(3)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物理实验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


2. 理解能力


(1)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2)了解和认识物理概念、规律不同的表达形式.

(3)能够鉴别和区分关于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的说法.

(4)能够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简单的应用.


3. 推理能力


(1)能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情景和物理条件.

(2)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条件,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

(3)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和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分析.

(4)能够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4. 实验能力


(1)能够灵活地应用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究.

(2)能够独立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20个学生必做的实验.

(3)理解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4)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物理试题对能力的考查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每道试题可以通过考查具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来鉴别不同能力的高低,一道试题涉及的知识是相同的,但解决问题常常需要多种能力.


解读: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等核心素养.



新增内容:


1.“五、简单机械、功和能”中新增“机械能及其转化”(P51)

考查目标:通过实例认识物体的动能、势能及其变化,知道动能、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例3 (双选)图5-3所示是小朋友喜欢的荡秋千游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5-3

A. 秋千运动到最高处时动能最大

B. 秋千从高处向低处运动过程中,重力在做功

C. 秋千从低处向高处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 秋千最终会停下来,说明机械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解读:


结合中考近9年命题特点,2017中考很可能结合生活情景考查机械能及其相互转化,单独考查或结合力与运动相关知识综合考查.


2. “六、物态变化和内能”中新增“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P55)


考查目标:通过实例考查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知道两种方式的能量转化关系.



例3  用燃气灶烧水时,燃气的____能转化为____能,又通过_____方式使水的内能增加.



解读:


鉴于2016年中考第4题已经考查此考点,估计2017中考考查此点可能性较小,但为确保万无一失,还是需要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其能量转化关系.


3. 七、“串、并联电路与欧姆定律”中新增“简单的电现象”(P60)


考查目标:了解简单的摩擦起电和其他静电现象,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1  用绝缘轻细线悬挂着的通草球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7-1所示,那么(   )


图7-1

A. A球可能不带电

B. C球一定带正电

C. A球和B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D. A球和D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解读:


作为新课标新增知识内容,摩擦起电、电荷间相互作用俨然已成为中考命题时的“新秀”,在近3年中考均单独命题,建议重点复习此点.


4. “九、电与磁、能量与信息”中新增“能源与可持续发展”(P74)


考查目标: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知道这些能源利用中的能量转换关系,认识能源的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例3  随着科技的进步,风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风能属于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是将风的____能转化为电能.



解读: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中考中经常出现,通常以选择题中的一个选项考查能源的分类,难度虽低,也不可掉以轻心.





《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2017)》与2016年相比,除考试范围和考试形式无变化外,其余均有变化,具体变化如下:



1. 试卷结构


题型和分值:选择题由12道变成14道,增加2道;简答题由4题12分变成4题10分;总题量由23道变为25道。


2.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解读:


新增:①知道常用化肥的检验;

②能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③正确书写或配平不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2)考试要求层级发生变化



(3)表述发生变化




一、选择题


示例:增加2016年1题、2016年11题,删除2011年10题、2011年4题、2012年10题。

练习:1~5、51进行了替换,增加了第97(如下所示)、98题;总题量由96个变成98个。



97.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分离Zn和Cu的固体混合物:加适量的Cu (NO3)2溶液,过滤

B. 除去CaCl2溶液中少量的HCl:加过量Ca (OH)2固体,过滤

C. 验证BaSO4中含有BaCO3:取样,加适量稀盐酸后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

D. 制备Cu(OH)2:将CuSO4溶液和适量Ba(OH)2溶液混合,过滤



二、填空题


示例:增加2016年15题、2016年18题,删除2013年16题,2015年13题调到了练习中。

练习:1、2、11、50、52、53、55、57、59进行了替换,增加了59题;总题量由60个变成61个。


三、简答题


示例:增加2016年19题,2015年19题调到了练习题中。

练习:3、4、21、51题进行了更换,总题量没发生变化。


四、综合应用题


示例:增加2016年23题,2014年23题调到了练习题中。

练习:9题进行了更换,删除17、18、24题。总题量由25个变成22个。





《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2017)》与2016年相比,具体变化如下:

 


试卷结构“题型名称”变化为:


1. 选择题改为“比较与选择题”

2. 辨析题改为“辨别与分析题”

 


心中有法


第1条(3)第一段后新增: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使法治和徳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删除:


“所以,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交往与沟通


第4条(1)最后一句前新增: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权利与义务


第5条(1)的第二句表述变化:


“其中明确规定我国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个人信息得到保护权、监督权等多项权利。”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1. 第3条(2)的最后新增:“努力实现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


2. 第3条(2)的倒数第二段删除:“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3. 第4条(3)的结束之后新增:“(4)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4. 第5条(3)删除:第一段内容和最后一段内容


5. 第5条(6)中的③结束之后新增: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 ,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


6. 第6条(1)结束之后新增:


“文运同国运相连,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法律与秩序


1. 第1条(2)结束之后新增:


“(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行政首先要坚持依宪行政。”


2. 第5条(1)第三段调整为:


“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维护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同胞的民意主流。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实现民族复兴,再创中华盛世荣景,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第一,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第二,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第三,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第四,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第五,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第六,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2017)》与2016年相比,主要有两大变化,第一个是考试内容与要求变化,考点新增内容1处,考点名称表述变化2处,考点内容表述变化1处,考点内容表述增加7处,考点内容表述删除7处;第二个是题型示例与解析变化,新增内容2处,变化内容3处,其余无变化,具体如下:





(一)新增内容


1. 解析5: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双向影响;


2. 解析11:综合性、联系性加强。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和综合性,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等等,都不同程度加强。


(二)变化内容


来源:“万唯教育”官方微信

本期编辑:唐小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