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老物件之二:称药莫如戥子,行医必备虎撑

 中和137 2017-03-28

“三分医、七分药” “三分辨、七分量”,这两句中医古训说的都是中药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质量好、计量精准的中药作为保障,即使医生开的方子再精妙也难以奏效。

戥子

中医老物件之二:称药莫如戥子,行医必备虎撑

作为称药的必备工具,就不能不说戥子。“戥”字日常见的不多,音同“等”。戥子相传是由宋代刘承硅所发明。因为一般的杆秤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而像中药、金银等贵金属这些需要剂量精确的东西就没办法称量准确。因此发明了我国第一枚戥秤,起量五分,末量一钱半。这样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其精确度高,故沿用至今。

戥子由戥子盒、戥子杆、戥子锤、戥子盘四部分组成,构造和原理跟杆秤相同。戥子杆一般用珍贵的材料制作,如象牙、黄铜、象骨、陶瓷等,工艺精良。戥子锤,又叫秤砣,为黄铜或白铜铸造,其形有方有圆。为了扩大称量范围,有的一个戥子备有两个大小不等的戥子锤。戥子盘为一小盘子,是盛物体用,多为铜质。

现在的戥子是药房中药师的必备物件,其称量范围也与古代有差别,小到几分几厘,大到几钱几两。一般每杆戥子会有两个称量范围,就是行话说的“头毫” “后毫”。有的戥子,头毫的称量范围为0至50克,后毫的称量范围均为50克至250克,当要称取的药物总量大于250克时,就要分两次或多次称取。在称量的准确度方面,普通戥子的称量精度通常到克,而贵细药材专用的分厘戥程量精度可达到0.1克。

虎撑

中医老物件之二:称药莫如戥子,行医必备虎撑

又叫药铃、串铃,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物件。古代医生,尤其是市井乡间医生,经常要四处行走,虎撑能发出清脆震耳的响声,是告诉居民们医生来了,如有人生病可以医治。

虎撑从外观上看,很像一面包圈,上下都铸有八卦图饰,寓意为除凶辟邪,趋利向善。响铃的外侧留有半厘米的开口,中间有两枚铁弹丸。使用时将食指和中指插入响铃中间,借助拇指的力量,手掌快速晃动的同时,手臂上下浮动,使中间的弹丸在响铃中来回撞击,发出声音。

相传虎撑的得名与药王孙思邈有关,一次孙思邈在山中采药的途中,曾用扁担上的一只铜环撑开虎口,徒手取出卡住老虎咽喉的骨头。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是药王的弟子,亦被当作中医的护身符。为纪念孙思邈给虎医伤,唐太宗下令制造了大批“虎头环”。唐朝以后,工匠们用不同材料制造了大量的“虎头衔”,用在大门、箱柜等不同物件上,一来可以当装饰品,方便辅手,二来可以用来避邪、纳福。

中医老物件之二:称药莫如戥子,行医必备虎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