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的形成要经历动机、注意、建构、保持、整合、迁移、解题、积累、反馈九个阶段。此研究的目的不仅为了帮助教师自觉提高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习是个体经验的获得、内化及运用,导致行为变化的过程。凡是以行为方式的改变对新的条件发生个体适应的场合,均存在学习。学习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界。人类学习的形式和内容除了个体直接经验,主要是在交往中吸收与掌握他人的间接经验。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becoming);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 施良方在研究学习的过程时,引用了罗伯特·加涅(Robert M. Gagne,1985)的学习理论,尤其是加涅的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很有启发。加涅的八个学习阶段是: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迁移)、作业(反应)、反馈(强化)阶段。 这里,重点研究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及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我根据加涅的学习理论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成功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九个阶段。 MOTIVATION 动机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动机或期望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乐意在学习上投入多少精力,也会推动他们产生意志力和毅力,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进步。学习外语的动机的产生,不能单靠教师的说教,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起始阶段,小学生对外语的好奇容易产生兴趣,但是,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要使他们保持兴趣一方面需要老师的鼓励,另一方面需要老师的悉心诱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他们产生成功感,让他们对学习有信心,就会有继续努力的动机。 ATTENTION 注意 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就会比较自觉地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观察和注意的不只是教师的声调、课本上的画面,而是发现英语词语、句子、语篇的意义与结构等。例如开始时,学生学习了以下对话: A: Good morning! B: Good morning! A: I’m Han Meimei. 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 Jim Green. 善于注意和观察的学生会很快发现操英语的人士上午见面问候语Good morning和说自己的名字的两种表达:I’m …和My name is …,以及问对方名字要说What’s your name? 这种注意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暂时的内部状态,也被称为心理定势。一旦注意这段英语对话的刺激,学生就会对其进行加工。教师适时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对话的意义,并通过朗读、角色表演,使学生体验,语言特征便会贮存在短时记忆中。此时,学生领会对话的意思,他们能够模仿对话,在相同的语境中与同伴交谈了。当然,这种交谈还是比较机械的,不够真实的。 CONSTRUCTION 建构 加涅认为,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这只是学习过程的开始,然后要把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他称之为“习得”。而皮亚杰(Jean Piaget)强调个体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示。因此,他常问学习者:“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不是“你知道吗?”在他看来,如果儿童不能解释他是怎么知道的,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直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示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的: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ation)。同化指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人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则指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示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平衡是指个体的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例如,前面所举的对话中的I’m Han Meimei.和My name is Jim Green.与汉语表达的语序相同,中国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What’s your name? 以及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n orange.与汉语的语序差别较大,加上冠词a和an的不同用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信息加工或图式重建都较前者难度大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中英文的差别,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加强训练,便可提高教学效果。 保持 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编码过程后,即进入长时贮存阶段。但由于有些信息因长期不用会逐渐遗忘;新旧信息的混淆也会干扰记忆,往往会使信息难以提取。这在外语学习中是常见的现象,学生常为记不住英语单词苦恼,也会为多种动词时态的混淆而困惑。为解决这个问题,英语教材和教学必须要增进记忆的策略,如按照音、形、义分类记忆单词,利用音频、视频、图像等加强听觉、视觉刺激,利用关键词与相关的词联系形成思维导图,运用关键词与重点句帮助学生口、笔头复述,勤做笔记是终生保持记忆的最好方式,经常复习、回忆并加以巩固。总之,要手、耳、眼、口、脑并用,养成勤练的习惯,记忆一定能够长时期保持。 INTEGRATION 整合 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在分析学生的学习时,强调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加工过程。整合协调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导致学生现有知识的进一步分化。就以动词的限定与非限定形式为例,它们都是动词的下位学习。动词限定形式可用作句中的谓语,而非限定形式则不行。后者又可分化成三种:不定式(infinitive)、动名词(gerund)和分词(participle),分词又可分为现在分词(-ing form)和过去分词(-ed form)。为了减少术语混淆,近40年来,在教学中把动名词和现在分词整合在一起,通称为-ing形式,这样以来,学生只要能区别其中一部分具有名词功能的就行了,例如the swimming boy和the swimming pool,显然后面的swimming修饰pool,说明其功能,而前者才有“正在游泳的”的意思。这种整合的方法在外语教材和教学中经常使用。在学习和记忆知识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困难不在于对新旧知识的辨别,而在于新旧知识之间的混淆。适时地复习与整合知识非常重要,如分别学习了-ing和-ed形式后,必须要有混合学习和比较的步骤,否则学生必然会在实际运用中出错。又如学习现在完成时的各种用法后,不通过整合与过去式比较,学生还是难以真正掌握现在完成时的。 TRANSFER 迁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要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那么,外语学习者就是要把所学的外语知识迁移到新的类似情境中去,换句话说,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展这种学习能力时,需要注意5个问题:
PROBLEM SOLVING 解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无非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怎样展开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施良方在研究了桑代克、吉尔福特、杜威、沃拉斯、罗斯曼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理论基础上,概括出了问题解决的5个阶段: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形成各种备选的问题解决办法—根据结果来评价各种备选的问题解决办法—实施某种行动方针,然后评判其效果。这的确像是科学家解决科学难题的步骤,而英语教学也要求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英语程序性写作的过程就是“解题”的过程:首先要确定题目,即主题;接下来要收集材料,列出有关主题的事件或人物、矛盾或问题等;然后要决定解决的方法和过程,最后要明确结果,并加以评论。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顺理成章。特别是报道文、议论文,更能锻炼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思维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许多任务型活动和项目(projects)都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ACCUMULATION 累积 加涅认为,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不一样,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教育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都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累积而成的。外语学习也如此。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便会注意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输入,经过信息加工建构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才能长久保持。而且,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需要比较、整合、迁移,并在不同情境(作业、活动、项目等)中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这个渐进的累积过程,知识和技能才能得以强化。在这里有必要重复加涅的观点:“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所以,知识技能在前,能力发展在后,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FEEDBACK 反馈 每当学生完成一项作业、活动、任务、项目或测验,教师须给予反馈。反馈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甚至是情感式的,如微笑、点头等。除了教师的反馈,同伴和家长的反馈也很重要。教科书和评价手册及网络资源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学生通过反馈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所取得的进步,这对学生增强信心和产生新的动机有很大影响。通过反馈了解到学习中尚存在的问题,也可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调整学习的计划和方法,更有效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对于成功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教师自觉提高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获得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作 者 简 介 刘道义,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订购方式 一、 邮局订阅全年杂志(邮发代号82-523)
二、网上购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