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请跳转:剑桥三国史(00):目录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曹操、孙坚、刘备一样组建自己的军队与黄巾进行战斗,面对以消灭富裕阶级为目的的黄巾军时,有产者们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以参与者而不是决策者身份加入政府军是最常见的一种“报效祖国”的方式,后来闻名三国历史的一些人物,比如于禁、张郃等就是众多讨伐张角军队中的一员,战争结束后他们也没有因为特殊的功劳而被授予一定的职务。 另一些人虽然没有参军,但也在战争中协助了地方的军事防御任务,比如后来曹魏集团著名的谋士程昱便很好地在自己的家乡打败了一个响应张角的副县长。还有些人的行为则比较温和,比如后来孙吴集团的重要领导人物鲁肃,当时就选择了将家产分给同乡以换取本地的和平。 比较令人意外的一个例子是曹操未来的亲信保镖许褚,此人在动乱期间也集结了一支雇佣军并多次与敌人进行战斗,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势力。不过许褚本人虽然力量惊人但不善言辞(据说有一次敌人向他索取一头牛作为粮食,结果那头牛不肯从命,而许褚直接用双手将其拉回了原地),作战勇敢而为人却比较内向,所以确实更适合做一个保镖而非领导。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个观点有利于管理者,同样也对被管理者有益无害。 黄巾的队伍在一年内便被消灭殆尽,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合理的新秩序规划必然是最重要的一点。但尽管如此,起义军的影响却没有在帝国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而且正是黄巾军证明了东汉政府的虚弱,因为一支如此庞大的反政府组织竟然要到最后暴动的时刻才被东汉的中央知晓,这实在不是一个合格政府所应该表现的。 所以张角失败后,各地又爆发了一系列的暴动,但其中的大部分都属于流寇性质,唯一的两个例外是马超父亲马腾参与领导的西北多民族联合兵变和汉中地区最早的道教派系五斗米教(因为加入教会需要交纳五斗米作为会费)领导的起义——这两地的起义军领袖都成功地将自己转化为了地方军阀并掌握了各自地盘上的军政大权。当然,这也是由当地特殊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这点我们后面会一一提到。 尽管面临如此危机,东汉中央政府仍然没有及时改变自己的政策,卖官鬻爵现象继续横行。虽然刘宏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似乎有过反省并试图改变帝国的窘境,他一面开始任用一些具有良好品格的官员,同时开始亲自阅兵并改革军队系统。假如他能多活一些时间,这些新政或许会产生一些成效,但不幸的是,这些希望都随着他的病重而被带入历史的坟墓了。 最后一个能把全国政治力量集合在一起的人是刘宏妻子的哥哥何进。尽管皇甫嵩等人在黄巾战争中立下了许多功劳(主要是皇甫嵩和朱儁,卢植在与张角的对垒中遭到了宦官的政治迫害,董卓接替他后则被张角打败),但何进在战争中的表现也是比较抢眼的——当四大武将外出征战时,是何进而不是别人坐镇帝国的首都洛阳并成功防止了黄巾军的渗透与进攻。 何进出自一个屠夫家庭,这个出身即便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也是相当备受歧视的。但他妹妹因为出众相貌(据说身高达到了古代人中罕见的160公分)而获得了刘宏的宠爱,进而被立为了帝国的第一夫人,何家也因此而发达。 何进在黄巾战争中的稳重表现让东汉的官僚、知识分子和地方势力均对他产生好感,而那些因为黄巾起义而被赦免的宦官政敌们(之前大多逃亡在外)也纷纷加盟了何进的私人政治俱乐部,这其中就包括后来三国军阀混战中的几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如此一来他的实力便急剧膨胀起来了。 这当然是宦官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我们几乎可以默认每一位在后宫得宠的女人都是得到了宦官支持而上位的,所以何进一开始的政治立场毫无疑问是亲近宦官的。但当他自己已然成为一股独立政治力量并拥有了强大实力时,他迅速转到了宦官的对立面并在刘宏死后意图将他们尽数消灭。 但是何进并没有统一自己家族的力量。他的弟弟、继母都反对消灭宦官计划,而何进权力的来源,他的妹妹、刘宏的遗孀同样也不同意何进的过激政策。何太后的行为看似不可理解,其实却蕴含着极强的政治讯息:她不愿意自己和孩子成为哥哥的附庸。两百年前的王莽正是利用了这种关系而取代了第一汉王朝,而仅仅四十年前,另一位名叫梁冀的外戚也被怀疑谋杀了当时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这一切都是外戚权力不受限制的后果。 关键时刻,一些官僚出于对宦官的仇恨而开始了无限制的报复行动,其中尤以东汉中央的司法部长(注:司隶校尉)袁绍和行政部长(注:河南尹)王允二人反应最为激烈。 袁绍出自一个官僚世家,他祖上四代都有担任最高中央领导人的经历,但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宦官与袁家有任何特殊过节,所以袁绍对宦官的仇恨大概是出自耳濡目染的意识形态教育而非亲身经历。相比之下,王允与宦官之间早有深仇大恨。王允来自帝国的边疆并州(今中国的山西省),他在十九岁的时候便亲手斩杀了一位宦官同乡(而按照中国古代的观点,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算是成年人),由此而不断遭受宦官集团迫害,流亡海外多年,直到何进执政时才回归政坛。 王允对宦官的态度很简单:杀光。这既可以理解为是他对自己多年遭遇的一种发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极其错误的思维:是皇权的使用者而不是所有者出现了问题而导致了社会的腐败,所以为了纠正这一错误,就必须对所有腐败时期的皇权使用者进行残酷清洗,而且最好的方法一定是将其全部肉体消灭,这在中国的俗语中被称作“锄草的时候要将根茎一起拔除”,意思是这样就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 尽管拥有所有边疆政治家一样的冲动性人格,但王允同样被认为具有阴谋家的沉稳风格,所以即使下手凶猛,但他并没有对宦官做出任何不合规范的行为;事实上宦官们的腐败使王允根本无需采取任何非常规手段便可以大量逮捕他们中的大部分。相比而言,袁绍在何进无法绕开太后而清除宦官时提出了一个极不成熟的建议:他希望何进征召一些地方军事力量进京恐吓刘宏的遗孀。而这,恰好给与了地方军事力量以介入中央政治权力的机会。 最先响应何进号召的帝国军官是来自并州的丁原,此人仅有识字写字的文化水平,但却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物。他虽然一直是文官,但却曾亲自追杀过地方上的叛贼。丁原在进京前便有意安插了一个名叫张杨的部将进京与中央高官接触,当时刘宏尚在人世并对自己的长子、同时也是何进的外甥的刘辩很不满意,于是便有意废黜刘辩的继承人地位。但此时何进的力量已经非常的强大,于是刘宏建立了一支新的军事力量交予自己的亲信宦官蹇硕掌管。丁原可能是希望张杨能在这支新部队中获得一席之位,但结果却让他失望了——当时共有8人进入了新军的领导岗位,其中就包括了大家族子弟袁绍和后来三国三巨头之首的曹操,但并没有张杨。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都不能将丁原视作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恰恰相反,丁原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政客。即便在他进京并被委任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后,他仍然派出了一个叫张辽(此人后来成为了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人物)的手下外出招募军队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因为他的卫戍部队司令可能只是挂名,并没有实权,这才不得不自己扩充军队。 除丁原外,何进本人还派出了自己政治俱乐部中的几个成员外出招兵买马,意图让他们以武力威胁自己的妹妹,逼她交出所有宦官集团。这种恐吓初期确实被证明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丁原不知是否被授权而烧毁了洛阳城外的一处黄河河港后,何太后确实一度将宦官们放出了皇宫,但不久她便召回了这些人并意图与哥哥完全决裂。 在自觉无法得到何进等人的宽恕之后,曾经风光一时的宦官们决定效仿自己的前辈,以武力解决问题。他们假借了何太后的旨意,将何进骗入宫中,然后围而杀之,同时照惯例向外界宣布是何进意图叛乱,现已被他们就地正法。 然而这群宦官们显然忘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不同:此时的帝国实际上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正是何进、而不是他们以及年仅十四岁的皇帝才有威望将全国的军事力量团结在一起。现在何进被害,军队迅速哗变。他们以为何进报仇为名血洗了洛阳,杀害了所有的宦官,然后便各自为政,拒不接受任何自己直系领导以外的人领导,大分裂的时代也由此而到来了。 下一篇请跳转:剑桥三国史(05):边疆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分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