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找到肝癌的“罪魁祸首”,80%都是由它引起

 云榭听风1 2017-03-28

科学家找到肝癌的“罪魁祸首”,80%都是由它引起

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包括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地区,80%的肝癌病例是由于受到真菌黄曲霉毒素的影响。这种真菌通常可以在玉米,花生和其他作物中找到,也是这些地区的主要食品。今日,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通过干细胞的DNA排序,观察这些细胞是否受到黄曲霉毒素的影响。这一突变侧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识别人们是否有患肝癌的风险,可能在肿瘤形成的几年前就可以提前预测出来。

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我们要做的是创建一个指纹,用来衡量是否暴露于致癌的物质中,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测量其他的致癌物。”研究报告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寻找罕见突变

研究人员曾经发现,暴露于黄曲霉毒素中就会导致基因突变,将DNA碱基鸟嘌呤转化成胸腺嘧啶,这就会导致肝癌。在欧洲和美洲的很多地方,食物供应的管制更加严格,因此黄曲霉毒素的风险也更小一些。

在最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们想要确定观察黄曲霉毒素是否可以在肿瘤形成之前预测癌症。首先,研究人员将出生四天的小鼠分成两组,并注射黄曲霉毒素,接下来所有的老鼠都发展成肝癌。研究人员将肿瘤的DNA进行排序,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将肿瘤形成之前,仅仅暴露于黄曲霉毒素十天之后的DNA进行排序。

为了找到10周时的突变,研究人员使用一个强大的基因组测序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确定非常罕见的突变。与其他基因组测序技术不同的是,它可以从两组互补的DNA链中对比数据。再对比完成之后,再讲序列信息进行重组,这样的话,研究人员就可以区分复制错误和真正的基因突变。这种技术比传统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精准度提高了1000到10000倍,这一结果让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发现的罕见突变并不是简单的复制错误。

“检测罕见突变就是这项研究要做的事情。”研究人员表示。

研究发现,在第10周时,由于暴露于黄曲霉毒素的“指纹”就已经出现了。接着,研究人员把暴露于黄曲霉毒素小鼠的基因序列与来自全世界的300名患者的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发现与小鼠序列匹配的患者有13名,他们都来自撒哈拉以南地区,他们的饮食中存在着黄曲毒霉素。

除此之外,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们还设计了简单的测试,血液测试,也可以测试出这种突变。检测呈阳性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测试,是否早期肿瘤已经形成,尽快进行手术切除。

这一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新的防癌药物,比如奥替普拉,或者运用食疗改变黄曲霉毒素相关食谱,在中国,科学家正在测试是否花椰菜芽茶是否可以帮助防止这种类型的肝癌,比如西兰花中的化合物也可以阻止黄曲霉毒素引起的突变。(Heather_z727 20475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