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与商业的融合之路 | 督督导导(社工客廰)第16期精彩回顾

 社工客 2020-12-31


“公益是做好事,商业是把事做好,二者如果规范合作,结果就是把好事做好。”中国公益领袖、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曾说道。只要爱的初衷不变,让公益与商业“水火相容”又有何妨呢?公益和商业合作将成为一种理念和发展趋势,很多公益机构需要借助商业的手段、市场的模式以保持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本期嘉宾详情

 本期节目来听听这两位嘉宾对公益与商业的融合有何见解~

不废话,先来一个精华版视频看看~



1分享公益与商业结合的案例?

瑞意:思考的角度:价值的共建。自己在做的项目——深漂青年的幸福培力计划,主要是关注白领群体(传统社工服务领域较少关注)。自己在在户外活动交流中发现白领们有很深的无力感和孤独感,从12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2015年开始作为一个项目,这个群体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力量,青年成长的需求是否可以结合公益的参与。如今80后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在商业领域中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公益价值的探讨,对他们自身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商业的选择、决策。2015年开始关注“可持续生活”问题,通过“净滩“引导他们思考日常生产、生活对我们的环境的影响,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人日常的行为。回访发现,参与活动的青年有很多发生了改变。

李想:近两年在咖啡馆的运营中接触过很多公益组织,他们也会在店里做一些展示。“心公益”总部在北京,帮助8岁以上的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的孩子在社区里画画,画作最后印刷成画集出售,并标明是谁的画作,通过义卖、集市、场所等渠道进行销售。我自己参加过他们的活动,并在自己的店里做宣传,后来有人愿意加入这个群体做义工,还有人买了这些画集。这个组织通过一些商业的行为(还值得探讨),和一些商业场所合作,画作的收入20%左右留给画作作者,剩下的留给公益组织运营使用。公益组织除了需要“赞助性”的支持让组织能够存活下去,还需要通过其他的渠道让大家认识“它”,得到社会的认可。

2社工与公益之间可以合作、学习的地方

瑞意:大部分的人认为“公益”是传统的救助、慈善,其中政府的干预很多,造成误解“公益就是民政做的那些服务”,其实公益的范畴很大: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强调社会价值。

社工是公益其中的一种方法;社工也有很多好的价值观和方法,两者是一个交叉的圆,但公益范畴更大。自己一直在跨界,视野开阔了很多,之前很喜欢用萨提亚的理论做个案服务,但后来接触不同圈子的人后发现,他们看到的是更大的问题,会有很多有创意的方法,回应问题的解决。自己这几年做的事情比刚开始做的,更有意思,可能更接近自己做社工的初衷

品:有的人做社工会聚焦于微观的层面,强调做了多少个个案,会有把个案作为社工最专业的部分,往往忽视了社会工作还有一个方法是“社区工作”,从宏观的层面去解决问题。

瑞意:做社工很多时候会陷入一个误区,“个案、小组、社区”作为三种方法,我们为什么会去用,很多时候是因为行政上的一些要求和压力,忽略了问自己最初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忽略了背后的连接。长期下去会有越来越深的无力感,就接受现状这样做着,懒下来了,是很可怕的。我们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为了完成个案,小组的任务而去做,背后应该是有我们自己的愿景和使命在的。

~躺枪的请举手~

李想:商业是有成本投入,要求利润回报的。公益通过捐赠、款项的资助,并不能得到利润价值的回报,更强调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利润价值回报是有很大的结合点的。社工服务于社区的单亲妈妈、留守儿童妈妈,做手工作品,让我们通过商业的一些渠道进行销售。这样的结合很快很好,不像以前我不一定要做义卖,而是通过其他平台、场所、互联网等就可以打开产品的市场。我现在做的“云家手造”就是把一些手工艺人、对手工感兴趣的白领、还有社区妈妈等群体聚集在一起,那些白领可以把潮流的设计图样交给社区妈妈群体做成品。

目前正在搭建这样的平台,做和华侨城、服装协会等不同渠道进行沟通,布控手工制品的展示平台和渠道。

: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一说到商业和公益,社会企业,很多都是做手工的,回收废弃物一类的~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瑞意:商业和公益的结合点更多是在于分享和平台的搭建,作为社工应该思考,我们做这个平台的构建中有什么可以分享的价值,我需要去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构建什么样的平台。作为社工有哪些特色的东西和偏好,在商业的运作中可以用到。

品:商业机构如果进入社区搞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瑞意:先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虑,是否是因为“公益被道德绑架,商业就是妖魔鬼怪”,自己应该对公益和商业有一个澄清,边界在哪里?操作方面,要思考清楚找什么样的商业伙伴来合作,你的底线标准是什么?你们的共赢点在哪里?

3社会企业如何定义?

李想利用商业的利润和回报服务于一些需要帮助的群体,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太去深究是商业性质还是公益性质,就不好界定。有相关报道中说要形成行业的标准“留35%的利润用于分配,剩余用于公益的积累”,这样的标准不是很完善和成熟,有的企业可能做到100%都用公益,但他不是社会企业,是纯粹的商业企业,这和企业的老板内心有关,很愿意做公益,献爱心。

瑞意:看企业是不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有没有自己的价值、使命、原则等。有一个朋友也在做社会企业,但她一直强调自己不是在做公益,她比较关注城中村妈妈的生计问题。城市中很多的垃圾围城,这个朋友是设计师出身,她会设计好样式打板之后让城中村的妈妈们回收米袋、轮胎、海报等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做包包等制品。但这个朋友一直定位自己是做“文创工作”,但其实她不仅解决了城中村妈妈的生计问题,还回应了城中村垃圾围城的问题,其实也是在倡导一种可持续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自己也受到她的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社会企业的进来会为公益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有趣的东西,做公益并不是一定要很苦逼,也可以很愉快的挣钱和解决社会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想真的有这么一天,还需要社工们一起共同努力~

李想在深圳有七八千社工,在全国有几万社工,社工群体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帮助了很多人,也让自己成长了,社工这个群体也需要一些辅导和成长、资源的推介,社会企业其实也可以承担这样的职能,服务社工群体,或者成立于一个服务社工的小型社会企业。

瑞意:社工很多都是多才多艺的,这些才艺是可以被放大的。社工客可以做这样的事。

小客对这个回答给满分,我们也在考虑未来的服务群体细分和需求,做个小调查,大家支持小客干这事吗

此处还有更多社会企业、公益商业结合的案例

记得看下面的完整版视频哦~

4社会企业VS商业企业?

品:社会企业和商业企业比起来更难做,既需要懂商业运作也需要坚守底线和原则。商业企业只需要对股东负责?

瑞意:并不只是对股东负责,还有其他利益相关方。现在时代环境的变化,商业也需要一些情怀的包装。很多人认为商业和公益的结合点是,商业一直在支持公益的发展,但其实公益带来的回馈是可以增加商业的情怀,公益对人的关怀可以增加商业内在的凝聚,对产品和服务能够附加更多的价值



去体验过“黑暗中对话“,很商业化的公司,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对视障人士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关注这个群体,让他们做无障碍的环境中生活。回来以后给我的触动很大,视障人士很强大,比我们看得见的人都更强大。体验感很好,会引发你很多思考。200元70分钟的体验,贵,但是我觉得很值,自己对视障人士有了新的认识,很多想法被颠覆,感受很强烈,上一次是6月份去的,现在谈起来感觉还是很真实的。香港的”黑暗中对话”预约需要提前两个星期,很受欢迎。

设计体验很棒和有情怀,关怀到视障人士,两个选择一个,我会选择“设计体验很棒”。

无论是做公益和商业结合,还是社会企业,最终还是需要看服务设计有没有打动目标用户,而不是一味地说情怀,说的很丰满,但是给我的感觉是体验不到的。“黑暗中对话”对体验者本身来说,可能是一次“受虐”的过程,但实际是一次珍贵的生命价值的体验和升华,这是另一种消费,我愿意为这个付费,另一方面帮助到另一个群体,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服务的设计还是要解决客户或服务对象的痛点。

瑞意:做社会企业还是做公益,都需要聚焦我们的受众群体是谁,利益相关方是谁,去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说“情怀”。

李想:最近很流行的摩拜单车的CEO分享过一个经验,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工程师而是用户,说我要上下班都骑一个自行车多舒服,如果我可以发明这样一个自行车,让大家都能用,而不需要复杂的手续多好~

小客在深圳经常骑摩拜,市区里的小黄小蓝看花眼,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像这样的例子,聚焦于一个群体的痛点,用公益和商业的方式结合去发光发热,更有说服力。

深圳社工十年寄语

李想希望社工和社工客这样的群体和组织能够多做一些分享,我的圈子里很多人都不知道,可能只知道义工这个群体。社工是很多才多艺的一个群体,需要多走出来。

强烈认同,2017年我们可能会有大动作哦,做好准备~

瑞意作为社工,我们应该善用我们的资源,彼此连接,很开心的做下去,有心有力在这个行业做下去。


更多精彩请看完整版视频~

此处高能,请准备好wifi和电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