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老刘tdrhg 2017-03-29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一,建安文章:
1.建安文风"以气质为体",故建安文章注重"气质".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建安文章"气"与"丽"的结合,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在建安个体文章中,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其《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叙身世志愿,恳切率真.
3.曹丕,曹植的书札,能随境生趣,慷慨任气,文采焕然.曹植的表文也是情文并茂.
二,抒情小赋的繁盛:
1.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将荆州的离异之感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时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高峰,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受谈辩风气的影响,论辩文出现高潮.其中嵇康的辩论文最为杰出.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一,世重文翰
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刘宋时代,抒情体物的华美文章繁盛起来,至齐梁时期,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二,元嘉三大家的美文创作
三,范晔史论
陈寿的《三国志》,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范晔的《后汉书》和史识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史传文学的递嬗轨迹,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
四,《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深得文理"著称,但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表现在:①永明声律说兴起;②文笔之辨逐步深入;③不拘常体的呼声增多.
五,齐梁新变之风
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表现在: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和出现了诗体赋.这反映在江淹,任昉,庾信,徐陵等人创作中.
六,诗体赋与写景文
南朝的诗体赋和写景文也取得很大成就,以丘迟,吴均,陶弘景为代表.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一,《水经注》:
1.《水经注》产生于北方,但对东晋以后南方地方志广泛参考和吸取,并不以南北为鸿沟,体现出大一统的理念.
2.《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3.《水经注》对山水的记叙描写尽自然之趣,文学意识浓厚,文风清朗疏朴.
二,《洛阳伽蓝记》:
1.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洛阳伽蓝记》是现存最早的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它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
2.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洛阳伽蓝记》记叙塔寺,笔端带有感情,又表达对古都伽蓝往昔的怀念,对北魏皇族间的豪奢与贪欲的揭露.
3.整伤与散行兼美的文风.全书善于使用整齐的具式,以四言为主,间有四六骈句,同时又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有机结合,形成了典丽而清拔的风格.
【讲析作品】
嵇 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1.魏晋之际,活跃着一个著名的文人集团,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当时,政治上正面临着王朝更迭的风暴."七贤"的政治倾向亲魏,后来,司马氏日兴,魏氏日衰,胜负之势分明,他们便分化了.首先是山涛,即山巨源,投靠司马氏作了官,随之他又出面拉嵇康.嵇康是"七贤"的精神领袖,出身寒门,与魏宗室通婚,故对司马氏采取了拒不合作的态度.为了表明自己的这一态度,也为了抒发对山巨源的鄙夷和对黑暗时局的不满,他写下了这篇有名的《绝交书》.
2. 这封信分为五段,层次,脉络分明.
(1)第一段开门见山,说明绝交的原因,开篇劈头就是"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足下故不知之".交友之道,贵在相知.这里如此斩钉截铁地申明与山涛并不相知,明白宣告交往的基础不复存在了.接下去点明写这封信的缘由:"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这里"越俎代庖"的典故用得很活.此典出于《庄子·逍遥游》,原是祭师多事,主动取厨师而代之.嵇康信手拈来,变了一个角度,道是厨师拉祭师下水,这就完全改变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嵇康特别强调了一个"羞"字:庖人之引尸祝自助,是因为他内心有愧,因为他干的是残忍,肮脏的事情.他就一下子触到了山涛灵魂中敏感的地方.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具有"先声夺人"之妙.行文用典,历来有"死典","活典"之别.象嵇康这样,随手拈来,为我所用,便上成功的佳例.至此,与山巨源的基本分歧,明白点出,下面就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看法.
(2)第二段,作者高屋建瓴,提出人们相处的原则.文中首先列举出老子,庄周等十一位历史人物,借评论他们的事迹阐发了"循性而动,各附所安"的原则.表面看来,嵇康这里对出仕,归隐两途是无所轩轾的,且以"并介之人"推许山涛,但联系上文一气读下,就不难体味出弦外之音.既然在那样的时局中,做官免不了沾染鲜血,那么出仕者的"本性"如何,自在不言之中了.于是,推许成了辛辣的讽刺.当然,这种讽刺是全然不动声色的,而对方却心中明白,脸上发烧.古人有"绵里针","泥中刺"的说法,指的就是这种含蓄的讽刺手法,在阐述了"循性而动"的一般处世原则后,作者笔锋一转:"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指出人们根据气节本性选择的人生道路是不可强行改变的.这是承上启下的一笔.
(3)第三段便描述起自己的本性和生活状况来.他写了自己极度懒散的一些生活习惯后,使用了一个比喻:"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真是形象之极!禽即擒字.作者自比野性未驯之鹿,他对山涛说:不错,出去做官司可以得到"金镳","嘉肴"——富贵荣华,但那代价我也是知道的,那要牺牲掉我最宝贵的东西——"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因此,我宁赴汤蹈火,不要这富贵的圈套.写到这里,不必再作抽象的议论,作者就已把自己的浩然正气,大义凛然的人生态度,以及不与恶势力妥协的立场,生动地描摹出来了.
(4)然而,作者并不肯就此置笔.第四段,他进而举出阮籍受迫害之事,指出自己与朝廷礼法的矛盾更为尖锐.嵇康把这些矛盾概括成九条,就是很有名的"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这九条排比而出,滚滚滔滔,一气贯注,丝毫不容对方有置喙的余地.嵇康自己那种"龙性谁能驯"的傲岸形象也就随之呈现到读者的面前.这"七不堪,二不可",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似乎狂得过分一些,而在当时,一则疏狂成风,二则政治斗争使然,所谓"大知似狂","不狂不痴,不能成事",所以并不足怪.在这一大段中,作者渲染出两种生活环境:一种是山涛企图把他拉进去的,那是"官事鞅掌","嚣尘臭处,千变百伎","鸣声聒耳","不得妄动";一种是他自己向往的,是"抱琴行吟,弋钓草野","游山泽,观鱼鸟".相形之下,孰浊孰清,不言而喻.至此,已把作者自己的生活旨趣及拒不合作的态度讲得淋漓尽致了.特别是"非汤武而薄周孔"一条,等于是和名教,以及以名教为统治工具的司马氏集团的决裂宣言.这一条后来便成了他杀身的重要原因.
(5)下面一段转而谈对方,以交友之道责之.在列举了古今四位贤人"真相知","识其天性,因而济之"之后,作者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他讲:这个道理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理解,当然您是明白的了.初看起来,是以"达者"相许,然而下面随即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已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这简直就是指着鼻子在骂山涛了:我原以为你是够朋友的"达者",谁知道你却象那强迫越人戴花帽子的蠢家伙,象那专吃臭尸烂肉的猫头鹰一样.这两句话骂得真够痛快,正是嵇康"刚肠疾恶"本色的表现.如果说开篇处的讽刺还是绵中之针的话,这里则是针锋相对了.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命笔之际,愤激愈增的心情.
(6)最后,作者谈了日后的打算,表示要"离事自全,以保余年".这一段锋芒稍敛.因为他是一时风云际会的领袖人物,是司马氏猜忌的对象,故不得不作韬晦的姿态.但态度仍坚定不移:"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可说是宁死不合作了.而对山涛鄙夷之情,犹有未尽,故终篇处又刺他一笔:野人有以晒背为快乐,以芹子为美昧的,想献给君王,虽然一片诚意,但也太不懂事理了,"愿足下勿似之".又是不动声色,而揶揄之意尽出.
3.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更为引起我们的注意的,是它那独特的文字风格.《文心雕龙·明诗篇》给嵇阮二人的评语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钟嵘的《诗品》也以"清远","峻切"评价嵇康诗作.足见是一时之通论.细味作品,这一裁断实在贴切得很.而且,不唯嵇诗清峻,嵇文也以清峻而名家.何谓"清峻" 大体说来,就是立意超俗,行文精炼,词义透彻.本文陈说自己的旨趣,好恶,居高临下,旁若无人,嬉笑怒骂处,涉笔而成文.本来,这封书信是为辞谢荐引而作,但作者没有粘滞在这一具体事情上,而是从处世原则,交友之道大处着眼,引古喻今,挥洒自如.所谓"清远"者,正在于此.而从行文之法来看,道论处世原则,标出"循性而动,各附所安"的大义, 次述自己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继而推论,自己必不堪为官,只宜退居.接下来转向对方,也是先标出"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的交友之道,继而责备对方对不起朋友的作法.表面上挥洒自在,筋骨中却贯注着极强的逻辑力量.再辅之以"七不堪,二不可"那样透彻,斩截的言词,自然可称为"峻切"了.刘师培评论嵇康的散文是"文如剥茧,无不尽之意",也是着眼于这种丝丝入扣的内在逻辑性.嵇文的清峻风格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这一方面是汉末魏初讲求名法之治,文章普遍趋向简明透彻之故.另一方面,士人中高傲,放纵的思想潮流影响到文章,便出现了所谓"师心","使气"的创作态度,把主观情性作为驱策笔墨的主导力量,于是把作者自己的形象熔铸到了作品中,《文心雕龙》称嵇康为"隽侠".我作今天读此《绝交书》,不是确确实实感到里面鼓荡着一股"龙性"不可驯的侠气吗 象那随手拈来的鸳雏斥鸱,美芹献曝的故事,七不堪二不可的排比,都生动体现出嵇康居高临下,笑骂任心的气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讲,有清峻之人格,方有清峻的文章风格."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司马氏的屠刀之下,"竹林七贤"死的死,降的降,于是象《绝交书》这样令人悚然动容的清峻风格也就不多见了.
丘 迟:
*与陈伯之书
本文是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书信.陈伯之于南朝齐末曾为江州刺史,梁武帝萧衍起兵攻齐,招降了他,任命其为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并封为丰城县公.梁武市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陈伯之听信部下邓缮等人的挑唆,起兵反梁,战败后投奔北魏,为平南将军.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冬天,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统率大军伐魏,陈伯之前来抵抗.时丘迟在萧宏军中为记室,萧宏让他以私人名义写信给陈伯之,劝其归降.丘迟在信中首先义正辞严地谴责了陈伯之叛国投敌的卑劣行径,然后申明了梁朝不咎既往,宽大为怀的政策,向对方晓以大义,陈述利害,并动之以故国之恩,乡关之情,最后奉劝他只有归梁才是最好的出路.文中理智的分析与深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写得情理兼备,委婉曲折,酣畅淋漓,娓娓动听,具有摇曳心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伯之得书,乃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
本文是丘迟的代表作,更是一篇胎炙人口的招降文字,它是汉末建安以来言情书札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时并不呆板,而是注意变化.先用纵比,即在第一段将陈伯之当年归附梁朝及今日投降北魏的不同境况进行比较,形成强烈的反差,于叙事之中寄寓褒贬之情,在对照之中蕴含劝戒之意,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感情浓郁,态度鲜明.作者先热情洋溢地称赞陈伯之具有雄才大略和鸿鹄之志,在齐梁改朝换代之际,能顺天应人,弃暗投明,建功立业,得到贤明君主梁武帝的信用,从而"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千里,何其壮也!"寥寥数语,就将陈伯之昔日在梁权尊势重的显赫声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这样写,其意在于勾引起陈伯之对已经逝去的荣华富贵的眷恋之情.接下来,作者转换谈锋,笔含贬抑,字挟风霜,叙述了陈伯之反梁投魏后"闻鸣镝而股战,对弯庐以屈膝"的屈辱处境,以激发他对今日境遇的羞耻之心.昔日威风凛凛,沐浴皇恩,"何其壮也"!今日战战兢兢,卑躬屈膝,"又何劣邪"!两相对照,泾渭分明,何去何从,怎能不引起陈伯之的深思呢 在这种纵比中,作者叙中含情,借事明理,通过强烈的对比,表明了自己的劝降意图.再用横比.即在第三段中将陈伯之与梁朝大臣的不同处境进行比较,劝其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及早归梁.作者开始就摆出梁朝功臣名将的情况:文臣武将如大雁展翅,各居要位,各尽其责,文臣们能够参与谋划军国大事,武将们乘车持节,担当戍边重任.他们都安富尊荣,竭力尽思,其爵位也能够代代相传.接着作者即斥责陈伯之:唯独你厚颜偷生,为北魏集团奔走效命,犹如"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吗!像陈伯之这样的人,是很看重功名利禄和个人安危的,可以说,作者是揣摩透了陈伯之的心理,"投其所好",通过对比叙述,意在唤起他对目前处境的不满和不安,促使他产生弃魏投梁的念头.如果说,以上是作者从小处着墨,运用纵横对比的方法,着重围绕着陈伯之自身的荣辱得失来说理的话,那么,作者在文中还不忘从大处着眼,即在第三段与第五段中将北魏与梁朝作横向比较,向陈伯之讲明目前形势: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梁朝"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四海归心,八方世服,唯有北魏负隅顽抗,苟延残喘.作者以高屋建瓴的气势总揽全局,从宏观上指明梁朗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北魏日暮途穷,朝不保夕.这就让陈伯之清楚地认识到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这去就关键之际,作者讲明形势,晓以利害,怎能不令陈伯之三思而行呢
总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非常灵活,或纵或横,或明比,或陪衬,腾挪跌宕,曲尽其意,笔头始终围绕着陈伯之的思想转换,同时又迫使陈伯之的思想围绕着他的笔头而转动,让他心悦诚服地归降梁朝.
其次,作者在劝降陈伯之时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情理俱备,委婉含蓄,这也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对陈伯之过去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对他现在的处境及内心矛盾也洞若观火,考虑到他是个握有重兵的头面人物,向他劝降,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因此,作者对他离梁投魏的不光采行径只略作点染,话说得很有分寸,认为他只是一时糊涂,听信了流言,这实际上是为他开脱了罪责.作者推心置腹,坦城相谈,既热情地肯定了他的英勇和才干,又客观地指出了他不慎误入歧途.作者对他的批评虽然是严肃的.但并不是金刚怒目式的厉声呵斥,间多是情动肺腑的娓娓劝说,或讲明梁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的宽大国策;或援引"朱鲔涉血丁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历史事实,以此表明梁朝招降的诚心实意,解除陈伯之的后顾之忧;或引经据典,开导他迷途知返;或用梁朝为安抚他而已经采取的措施:"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安尚在",以此进行感化;或笔蘸感情,描画故国的秀美景色:"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激发他思旧情乡之情;或借廉颇思复为赵将,吴起望西河泣下之典故,说明不忘故国故土乃"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这带着炽烈感情的诘问,发人深省,促人深思,既是劝陈伯之觉醒,又寄寓着作者的殷切期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居易《与元九书》),本文围绕着"情"字作文章,注意遴选那些饱含情意的细节及相关的事物纳入篇中,让陈伯之感到丘迟处处是在为他着想,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弃暗投明,摆脱困境.全文濡染着作者热爱祖国,挽救故人的以挚感情,具有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本文虽是骈文,但用典较少,而且力求摒弃晦涩冷僻之典,尽量写得明白晓畅,具体实在.全文基本使用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但注意参差变化,具有音乐美及和谐的节律感.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作者突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克服了南朝骈文大多形式华美,内容空洞的弊病,而自出机杼,写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优秀骈文.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以美的艺术亨受.
吴 均:
*与朱元思书
1.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信札的节录,是书信形式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魏晋南北朝骈体文的传世名作.魏晋南北朝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玄学流行,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山水文学的蔚起.作者集中地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间富春江的奇异独绝的山水景色,透入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深刻的审美体验,并流露了对世俗的厌倦情绪.
2.本文可分为三层:一,从"风烟俱净"到"天下独绝"为第一层,概括地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间富春江的山水景色,以及交代自己的游踪所至.二,从"水皆缥碧"到"窥谷忘反"第二层,具体地描写了"异水","奇山"及山间的景象,并由此而引发出厌倦世俗的情怀.三,最后又以简淡的笔触转而写景,照应开头而结尾.
3.全篇不足一百五十字,短小精悍,以精练,生动,形象的笔触和疏密相间及动静结合的手法,绘写了大自然的优美.首先,作者在结构上做了精心的安排.先总写自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然后再从"奇山""异水"两个角度,分叙富春江及两岸的美丽景色,接着引出议论;最后结尾照应.其次,作者在选材上,选取了山,水,鱼,石,树,蝉,猿,鸢等自然风物,把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巧妙运思,绘就了一幅生动绚丽,立体感极强的百里山水画卷.第三,作者十分娴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精练生动而又淋漓尽致地绘写了大自然奇异的景观,并创造了诗一般的优美高远的意境.作者运用了疏密相间的手法,开头和结尾运用了简括疏淡的笔触,而中间运用了细致密塞的笔法.作者又仅仅抓住山之"奇"和水之"异"的特点,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奇山异水予以了生动细致的表现.作者将景物的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声色俱现.第四,语言清丽自然而又精练优美,形式骈俪却又流畅自然.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六,九言.对偶工整,整饬谨严,用词讲究,且形象生动.虽然是用骈体文写成,但却没有骈体文堆砌辞藻,滥用典故与滞涩,呆板的弊病,摆脱了六朝浮艳文风的影响.
【阅读篇目】
王 粲:登楼赋
曹 植:洛神赋
鲍 照:芜城赋
江 淹:别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庾 信:小园赋
郦道元:河水
【思考练习】
1.简述骈文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
2.简述南北朝骈文的创作情况.
3.简述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


中国作家网>> 文史 >> 中国文学史料 >> 正文
http://www./2012/2012-01-03/111296.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22f0de0100fgsa.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