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在第二故乡》

 hsnm_lz 2017-03-29

         《 情 在 第 二 故 乡 》

                                                      铺   儿   作者:梁世和

      我在 19689月来到四子王旗大黑河公社大黑河大队夏家卜子村插队。临行前,天津市政府给每个知青发了一身棉衣和一床棉被。蓝棉衣样式独特,知青称之号服,下乡后都很少穿回津探亲更不愿意穿着上街。倒是那床棉被是军绿色的,与兵团的被子颜色相近,大家很中意。母亲听说内蒙冬天很冷,就把这床棉被拆开,加了一层厚厚的棉花。86年调回天津后,我把被子当褥子一直舍不得扔掉。

        刚下乡时知青都按城市的习惯,把褥子铺在土炕苇席上,被子叠起摆在褥子上方。不久就知道这样做根本不行。劳动回来或坐或卧或吃饭都要在褥子上老乡来串门也坐在褥子上,几天褥子就一塌糊涂。于是学队房里住的老光棍儿,白天就把被褥卷起来,休息吃饭聊天看书就或坐或卧在铺盖卷儿上。

 不过也有例外,那是1971年底我选调到四子王旗教育战线。把口粮粜了,炭卖了,高高兴兴地打起铺盖卷儿到旗里报到。培训当中,接到上级通知,这次选调是年底急招工,一律作废,于是灰溜溜的卷着铺盖卷儿回了村。我决定不回天津,好让为我选调满心高兴的父母过一个舒心的春节。临近年关,不能到老乡家借宿。知青房冷的象冰窖,把草库里留下的麦秸铺在冰冷的地上住了下来。那个冬天褥子再也没有卷起来,被筒也整天平铺着,白天村里串门取暖,晚上就合衣钻进被筒睡觉。乡亲们在我一生中最寒冷的日子里给了我最温暖的呵护,一家一户的叫我吃饭当除夕夜在队长家端起热腾腾的一碗饺子,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正是在这个冬天里,四子王旗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

     四子王旗教育局没有放弃我们,一开学,我被分配到吉庆公社中学当老师,于是我又卷起铺盖卷儿,坐村里的马车去了百里之遥的吉庆公社。在吉庆公社中学,我就睡在伙房的大土炕上。有一次,炕板烧塌了个洞,我的铺盖卷儿被灼了,二五羊毛毡和羊皮褥子都被烧了个大窟窿,幸好棉被和棉褥没被引着。或许是这铺盖卷儿救了我一命,否则到夜里煤气泄露就危险了。我的学生们就因为铺盖下炕板塌了堵了烟道,全宿舍20多人都煤气中毒了。学生李补义挣扎着起来报讯,我们赶到把一个个昏迷不醒的学生拖出寝室......后来在旗四中我负责管理学生夜间生活时,每晚都要检查炉火,每间学生宿舍都熄火了才敢睡觉。

      1975年我结婚后,妻子一直留在插队的夏家卜子村务农。76年教育局为照顾我,调我到离村70多里的吉生太公社的旗四中任教。仍然住校,铺盖卷儿依然卷着,直到1986年我调回天津。这铺盖卷儿在四子王旗陪伴我整整十八年。这十八年中我一直生活工作在农村基层,十五年和学生同吃同住,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几年我经常回四子王旗,当住在舒适的宾馆里,望着窗外璀璨的灯光,不由想起当年在六犋牛修公路住村民凉房,在二连修铁路住帐篷,在吉庆中学睡伙房,四中住窑洞的往事;当与学生相聚时看着他们已经斑白的头发,真有隔世之感。 

   

                         

         情 在 第 二 故 乡

        20037月(下乡三十五周年)曾在四子王旗插队的杨源(就在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杨源默默地离开了我们。)岳国权等人发起在四子王旗营造知青林活动,我积极参与。为第二故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直是我的由衷愿望。四子王旗政府对营造知青林十分重视,年底陈世贵副旗长来津和老知青们洽谈具体事宜。陈世贵是我在吉庆中学教过的学生,失去联系近三十年。岳国权到天津高速公路口迎接,二人一见面,陈世贵便问如何能找到我。我闻讯十分感动,当晚师生重逢了。            

在广泛宣传,精心组织下,20043月李宝璎,娄向丽,岳国权,王学禹 等老知青受天津,北京,上海,内蒙古老知青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家的委托把127万元捐款送到了四子王旗。同时四子王旗各界人士也积极捐款。 营造知青林活动开通了四子王旗与各地老知青的联系渠道,也使风流云散,天各一方的老知青重新聚到一起。于是就有了20047月天津知青集体回访第二故乡和2008年几百名京,津,沪,蒙老知青纪念下乡四十周年回访活动。

今年那达慕大会期间,就有原脑木更公社,红格尔公社,王府公社,卫井公社,白音敖包公社,乌兰哈达公社,大黑河公社,西河子公社,活佛滩公社等公社天津老知青携亲带友来旗旅游,知青林和知青广场是他们必到之处,老知青的回访,旅游,也推动了旗旅游业的发展。

      20044月,我和国权等人回旗参加知青林奠基仪式,旗政协主席张改娥与国权和我商议编写一本知青回忆录。于是我俩欣然受命,在京津沪征集稿件。一年后四子王旗文史资料第四辑《情在第二故乡》一书由旗政协出版了。我在卷首的知青寄语中代表老知青写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自发营造知青林,结伴回访第二故乡,抚今追昔,寄情笔墨,并不是要撩起些许怀旧的涟漪,的确是我们忘却不了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更难以割舍在艰苦环境中与四子王旗蒙汉乡亲结下的情谊。

      《情在第二故乡》出版后,在老知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纷纷要求再出续集。于是在四子王旗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岳国权,吴嵩英,曹式哲,林力,勾金鍼,施懿,李培和我组成老知青编辑部,开始征集稿件,编辑《情在第二故乡》续集。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下乡40周年出版了《情在第二故乡》第二至七集。续集共收回忆文章600余篇,计180万字。这是国内迄今为止知青参与人数最多,回忆内容最丰富,文字图片最翔实的一部知青回忆录,为广大知青所喜爱并被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天津市档案馆,乌兰察布市档案馆等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收藏。

       用十八年青春岁月换来的经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十八年生活的回忆,是缘的相遇,爱的呵护,情的交融。回城至今,浓浓的故乡情,乡亲情,师生情仍在发酵,流淌......  1986年夏天,我打起铺盖卷儿回天津时,没想还会再回四子王旗。回天津后,静下心来才发现四子王旗仍在我的生活中,那里还有我的牵挂,这是一生的牵挂。从1997年至今我曾11次重返四子王旗。如今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多是四子王旗的老知青,学生,朋友以及乡亲的儿女们......四子王旗不是我人生的驿站,而是我实实在在的永远的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