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大一:要重视临床基本功和逻辑思维——冠状动脉痉挛病例(上)

 xuxinj2005 2017-03-29


最近会诊一位胸痛患者,让我有很多感慨。患者男性,58岁。2012年就有反复夜间静息时发生心前区疼痛,含硝酸甘油,十几秒就缓解。运动中无发作。(这段最早病史是这次会诊中,患者妻子补充的。)2013年冠状动脉CT正常。胸痛仍反复发作。2014年做运动心肌核素检查,未见心肌缺血。症状持续存在。2015年做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中段70%-80%狭窄,前降支近端40%狭窄。在右冠状动脉置入两个支架。术后临床无任何改善。2016年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新病变。胸痛依旧。

 

20173月夜间胸痛发作,并伴有晕厥。到医院急诊入院又做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远端70%-80%狭窄,又置入一个支架。术后住院期间又在夜间静息状态发生胸痛,记录到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升高,有22:1传导阻滞和短阵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标识物无升高,含硝酸甘油,症状很快缓解。升高的ST段回落到等电位线,无异常Q波出现。之后又在夜间发作胸痛时前壁导联发生一过性ST段抬高。此时手术医生给出的解释是前降支斑块不稳定伴冠状动脉痉挛,把氯吡格雷更改为替格瑞洛和每早地尔硫卓缓释片90mg。我会诊后把地尔硫卓改为平片日三次,每次60mg,最后一次睡前服。替格瑞洛改回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10mg增至20mg,依姆多60mg睡前服。近五天未再有胸痛发作。

 

患者近五年反复发作夜间静息心绞痛,五年前CT正常,运动中未发生过,运动核素阴性,显然不是因冠状动脉固定严重狭窄所致劳力型心绞痛。两次支架术毫无效果。在医院两次捕捉到胸痛发作时一过性ST段抬高,无后续Q波出现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支架术前后胸痛症状一致。用地尔硫卓后胸痛得到控制。这一系统病史一致支持冠状动脉痉挛。而右冠状动脉痉挛可有晕厥。实际上两次支架手术系无效治疗。如果手术医生能重视问诊基本功,认真逻辑思考,分析胸痛特点,应早期足量用上地尔硫卓,而非反复三次造影,两次支架。

 

临床要非常重视问诊,认真调查研究,病情明,治疗才得当有效。还可节省很多花到无效治疗上的费用。门诊忙,可多次住院总应有时间好好问诊。目前临床工作过于粗犷,临床事关患者的疾苦与生命安全,一定要“过细,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搞错。”

 

把简单问题变成如此曲折复杂的诊治经历不仅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让患者忍受近五年的病痛,也给患者一家人带来了恐惧不安,会诊开始时,我一眼就看到陪同家属紧锁的眉头,面部表情告诉我的是无望与无奈。患者妻子说自从丈夫得了这治不好的病,又发生过晕厥,她几乎没睡过安生觉,丈夫夜间翻个身,呼气粗点,她都会惊醒,恐怕又出事。一人患病,一家人不安。

 

我反复多次强调:随访患者应是医生的职业习惯。一方面,只有随访,才可能在不断纠错中正确诊治病人;同时,只有随访才能逐渐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是怎么想的,中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这就是用哲学看病的认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