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斯克: 人类应该准备好成为“半机械人”

 Alan1017 2017-03-29
鼎实导读

刚刚,腾讯花了139亿港元买了Tesla的5%股,成为第五大股东,显然,腾讯不仅仅看好其电动汽车龙头地位,还对自动驾驶的领先性抱有很大期待。接着,马斯克又新开脑洞,称通过神经织网(neural lace),人脑与机器可以融合,成为一种‘半机械人’,从而避免在人工智能(AI)时代被淘汰。


文|马斯克,来源|新智元(ID:AI_era)、价值中国(ID:Chinavaluenet)特此感谢!


3月28日消息,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身为特斯拉和SpaceX创始人兼首席执行长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了一家名为Neuralink Corp.的公司。Neuralink从事马斯克所谓的“神经织网”(neural lace)技术开发,向人脑植入也许未来能够上传下载思想的微型电极。



马斯克没有立即对成立新公司的消息做出回应,但近几个月他数次表示,新公司很快就会成立。早在2016年,Elon Musk就已经对“神经织网”技术产生极大兴趣,并在Vox Media的代码大会上暗示将开发一项帮助实现人机共生的产品。2016年8月马斯克发推文称:“神经织网取得进展,或许在几个月内会宣布新的消息。”2017年1月,马斯克再次发文,称最早可能于2月份宣布进展。在2017年2月举行的“世界政府峰会”(WGS)上,马斯克强调了人机共生的重要性,他说道:“人类需要与机器相融合,成为一种‘半机械人’,从而避免在人工智能(AI)时代被淘汰。”


脑机接口的潜力——神经织网(neural lace)


在此之前(去年的Code Conference上)埃隆·马斯克就曾公开表明脑机接口的潜力——神经织网(neural lace)。 


所谓的脑-机接口(BCI)是在人脑与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的交流和控制通道 ,通过这种通道 ,人就可以直接通过脑来表达想法或操纵设备 ,而不需要语言或动作 。 


我们的大脑由860亿个称为神经元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以及细胞之间的连接决定了每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控制人的行为、思想和感觉。大脑系统与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一起塑造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人脑不同的神经元受损时,人体体统无法运作,为了修复和激活人类大脑神经元,人们发展了脑机接口技术。


人们最早使用BCI技术植入人体的是人工耳蜗,自从人工耳蜗应用成功以后全球有超过 35 万人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恢复了听力,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近年来BCI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在国外残疾人将芯片植入大脑以后,可以用来控制机械臂和轮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是使用了脑机接口技术来实现和外界的交流的。还有一些公司将BCI技术和智能设备结合开发出意念控制无人机、小球、赛车、汽车等产品。 



脑机接口技术让人与机器的连接更紧密,机器能识别人的情感与状态,而人与机器的互动变得更灵活,连接建立起来以后我们人类的力量得到了扩展,智能技术也会取得质的飞跃。人们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从达尔文主义自然选择的进化走向智能方向进化。虽然当前的脑机接口技术还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但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求技术创新。


马斯克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生物智能和数字智能将发生更紧密的融合。”他补充说:“这主要是由于带宽,也就是你的大脑和你本人的数字版本之间的连接速度,尤其是输出的速度。


马斯克进一步解释说,计算机能以“每秒万亿比特”的速度进行通信,而人类与计算机的通信方式主要是用手指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打字,速度大约是:每秒10比特。


神经织网(neural lace)能够让用户拥有更多的带宽,而带宽能加快你的大脑和你本人的数字版本之间的连接速度,尤其是输出的速度,所以马斯克认为,在不远的未来,生物智能和数字智能将发生更紧密的融合。



神经织网是在人的大脑里面生长的非常精细的网格,充当大脑和计算机的接口,并能依照指令释放化学物质,它实际上也是脑机接口技术的一种。人们将神经织网植入大脑来使神经元程序化并因此得到强化,达到将数字世界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连接来增强或修复人类认知的目的。囿于当前的技术限制,神经织网植入还需要通关过脑外科手术来嵌入,不过埃隆·马斯克表示未来的神经织网将会被注射入颈部,然后通过血液钻进人的骨子里,这就减少了进行脑外科手术被感染的风险。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人类如何增强或减弱特定记忆,如何用合成生物编码的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码技术来解密神经编码,如何读取和写入神经元信息,如何与人工智能融合。一旦我们的技术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我们可以用来帮助那些遭受阿尔兹海默病、脑震荡、帕金森症折磨的病人修复他们受损的神经。同时,帮助那些残疾人通过意念进行控制外物,方便他们的生活。另外,普通人则可以通过注射神经织网液体来增强人类的智力、记忆力、认知能力等。


根据马斯克的说法,到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代,人类将变得毫无用处,所以人类有必要与机器进行融合。他说:“一些与人脑连接的高带宽接口将有助于实现人类和机器智能的共生,并可能解决控制问题(control problem)和有用性问题(usefulness problem)。


这种“人机融合”的建议即是在人脑里形成一个新的“大脑皮层”,这个层能够快速访问信息并利用人工智能。这不是马斯克第一次谈到人类需要进化以适应AI时代,社会应该如何对待AI的威胁是马斯克的言论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人机共生



不过,人机共生并不是新的想法。57年前,心理学家及计算机科学的先驱 J.C.R. Licklider 就写过有关“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合作互动”理论的著作。他的前瞻性思想影响了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Licklider 在1960年发表的论文《人机共生》(Man-Computer Symbiosis)中写道:“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的大脑将和计算机紧密融合在一起,由此产生的伙伴关系将会促使人类大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思考,并以超越现在我们所知的处理信息数据的方式来处理数据。”


今天,人机共生的想法启发了像 F-35 Gen III 头盔显示器系统这样的军事技术,以及 Oculus Rift 这样的虚拟现实头戴设备。


马斯克使用“带宽”这个词是最引人注目的,因为你可以把带宽应用到未来的人类脑机结合的用户体验上。


在马斯克的思想中,人类心智需要进化,以快速获取信息并利用人工智能。但如何进化?不确定。但不用担心,因为马斯克可能正在开发一个超酷的解决方案!


即将来临的颠覆


在演讲中,马斯克也谈及他对“深度人工智能”(Deep AI)的恐惧,所谓深度AI是超出了自动驾驶汽车,发展成为“通用人工智能”。马斯克把通用人工智能描述为“比地球上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的AI,并且认为这是一种“危险情况”。


马斯克接着说,更直接的威胁是,AI,尤其是自动驾驶汽车,将取代人类的工作。马斯克预计在未来20年内,AI将逐步取代人类驾驶员,全球将有12~15%的劳动力失业。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最快到来的影响是自动驾驶汽车……这将比人们意识到的更快,而且这将是一件大好事。”马斯克说,“但是有许多人的工作就是开车,实际上我认为司机可能是人数最庞大的一种职业……我们需要找到这些人的新角色,这将是非常颠覆性的,而且非常快就会到来。”


自称Neuralink联合创始人的麦克斯·霍达克(Max Hodak)证实Neuralink已创立,且马斯克参与其中。



Hodak 2011年毕业于杜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期间,他创立了发展预测公司MyFit。MyFit从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获得A轮投资后于2010年被著名的大学申请系统开发商Naviance收购。在校期间他还担任Inporia的CTO和大名鼎鼎的神经元工程师Miguel Nicolelis的助手,研究机器人交互界面。在2012年初,Hodak创立机器人实验室Transcriptic。在创立初期Transcriptic就获得了Founders Fund和Google Venture的百万美元种子轮投资。Transcriptic在2015年进入YC demo,并同时得到Silicon Valley Bank、Data Collective、AME Cloud Ventures、IA Ventures、硅谷华人天使投资人郭威的近千万美元A轮投资。


据悉,最近几周Neuralink将美国脑神经科学的顶级科学家也纳入麾下,包括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柔性电极专家Vanessa Tolosa、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大脑行动控制专家Philip Sabes,以及波士顿大学的大脑皮层电极植入专家Timothy Gardner。其中Gardner已经确认为Neuralink工作。


虽然不清楚Neuralink研发的产品细节,但公司很可能沿袭马斯克创业前期先试水的经营理念,开发治疗癫痫和重度抑郁等棘手脑部疾病的解决方案。据了解,Neuralink最初不会专注于提升普通人的脑力。相反,它会首先探索大脑界面如何帮助减轻危险和慢性疾病症状,包括癫痫和其他慢性疾病。这些努力可建立在现有疗法之上,比如在人脑中植入电极帮助治疗帕金森病等。这会帮助Neuralink在现有科学基础上找到立足之地,并且更容易被批准在人类身上使用。清除这些低级障碍后,该公司才会设立增强人类脑力的长期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