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治参详

 唐文庆图书馆 2017-03-29

证治参详

<篇名>中风门

属性:(有补遗)

中风风邪入脏。以致气塞涎壅。不语昏危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间使 足三里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顽麻。将有中风之候。速针灸以上穴。

中风卒倒不醒神阙 用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浓姜一片灸百壮。至五百壮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

丹田 气海 二穴俱连命门。实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目戴上 足太阳之证。目上视。上视之甚而定直不动者。名戴眼也。

神庭 丝竹空 人中(景岳全书曰治目睛直视)脊骨三椎。并五椎上各灸七壮。齐下火立效背反张 风气乘虚入于诸阳之经。则腰脊反折挛急如角弓之状。一名角弓反张也。

百会 神门 间使 太冲 仆参 又法针 哑门 风府 口噤 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风寒乘虚而入。其筋则挛。故令牙关急而口噤也。

人中 承浆 颊车 合谷 口眼 此由邪犯阳明少阳经络水沟 承浆 颊车(针向地仓) 地仓(针向颊车) 听会 客主人 合谷凡口 向右者。是左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 向左者。是右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

喑哑 心受风。故舌强不语。风寒客于会厌。故卒然无音。又有肾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此肾虚热痰。

灵道 鱼际 阴谷 复溜 丰隆 中风无汗恶寒 针至阴(出血) 昆仑 阳跷 中风有汗恶风 针风府 (以上二症太阳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针陷谷。去阳明之贼 针厉兑。泻阳明经之实热。(以上二症阳明经中风也)中风无汗身凉。针隐白。去太阴经之贼也。(此症太阴经中风也)中风有汗无热。针太 (此症少阴经中风也) 中风六症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木不仁者。厥阴之井大敦。针以通其经。少阳经之绝骨。灸以引其热也。

凡国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牙关紧闭者。急以针刺手指上十二井穴。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及绞肠痧症少商二穴 商阳二穴 中冲二穴 关冲二穴 少冲二穴 少泽二穴瘫痪 此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

肩井 曲池 合谷 中渚 风市 阳陵泉 阳辅 昆仑 足三里半身不遂 此由气血不周。一名偏枯是也。或但手不举口不能言。而无他症者。此中经也。各随其经络俞穴而针灸之。兼用药补血养筋。方能有效。

百会 肩井 曲池 手三里 列缺 风市 绝骨 足三里以上穴。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痉病

属性:(一名 )

痉者。强也。千金云。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盖太阳中风。身必多汗。或衣被不更。

寒湿内袭。或重感天时之寒。地气之湿。因而变痉。风挟寒则血涩无汗为刚痉。风挟湿。则液出有汗为柔痉。亦有血虚筋脉无所荣养而成痉者。筋急而缩为螈。筋弛而缓为纵。伸缩不已为螈 。俗谓之搐搦是也。(有补遗)

百会 风池 曲池 合谷 复溜 昆仑 太冲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痫病

属性:(有补遗)

羊痫 目上窜。作羊声。(即心痫也)马痫 张口摇头。身体反折(按古五痫之名无马痫。别录有马痫而无犬痫。一云心痫目瞪吐舌。仿佛马鸣马属火。亦属心也)

鸡痫 张口前仆提住即醒(即肺痫也一云惊跳反折手 其声如鸡。又巽为鸡属木。金克木也)

犬痫 反折上窜。其声如犬(犬属木即肝痫也)

牛痫 直视腹满。声如牛吼(即脾痫也)

猪痫 吐涎沫如绵。作猪声(即肾痫也○以上痫症。大率痰热惊三者所致)

百会 神庭 上星 风府 风池 丝竹空 神门 肺俞(一本心俞。误) 巨阙 鸠尾上脘 神阙 阳陵泉 阳辅发于昼者阳跷 发于夜者阴跷按痫病仆时身软或作六畜声。若中风中寒之类。则仆地无声醒时无涎沫。亦不复发。痉病虽时发时止。必身体强直。反张如弓为辨。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癫狂

属性:(癫即痴病有补遗)

癫多喜。病在心脾包络。时作时止。常昏倦。阴主静也。狂多怒。病在肝胆胃经。少卧而不饥。逾坑上屋者。阳盛则四肢实也。

人中(治笑哭) 间使 神门(治痴呆) 后溪 申脉 下巨墟(治狂) 冲阳(男灸此癫狂并治) (灸二十壮治癫)

两手足大指左右相并。用绳缚定。艾炷灸两指歧缝中七壮须甲肉四处着火。病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又孙真人十三鬼穴(挨次针之。如偏穴男先。针左女先针右) 人中 少商 隐白 太陵 申脉 风府 颊车 承浆 劳宫 上星 会阴 曲池 舌下中缝(横箸一枚于口。令舌不动。刺出血效) 大成曰凡男妇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昼夜妄行。或口眼俱斜。或披头跣足。或裸形露体或言见鬼神。如此之类。乃飞虫向导妖孽狂鬼百邪侵害也。欲治之时。先要愉悦。书符。定神。祷神。然后行针。

愉悦 谓病家敬信医人。医人诚心疗治。两相喜悦。邪鬼方除。若主恶砭石。不可以言治。医贪货财。不足以言德。

书符 先用朱砂书太乙灵符二道。一道烧灰。酒调。病患服。一道贴于病患房内。书符时。念小天罡咒。

念咒 先取气一口。次念天罡大神。日月常轮上朝金关下覆昆仑。贪野狼。巨门禄存文曲。廉真武曲破军辅弼。大周天界。细入微尘玄黄正气速赴我身所有凶神恶杀。速赴我魁之下。毋动毋作。急急如律令。

\r太乙灵符\pi-i63.bmp\r

定神 谓医与病患。各正自己之神。

祷神 谓临针之时。闭目存想一会针法。心思神农黄帝。孙韦真人。俨然在前。密言从吾针后。病不许复。乃掐穴咒曰。大哉干元威通神天金针到处。万病如拈吾奉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尸厥

属性:(有补遗)

尸厥 阴阳逆也。其状如瓦。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脉沉大而滑。身温而汗此为入府。气复自愈。若唇青身冷此为入藏即死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者死指甲青黑者死。

人中(针入至齿) 百会 间使 列缺 期门 巨阙 气海 金门 厉兑 大都 隐白 大敦 一尸厥卒忤中恶等证在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

五邪治法 人虚即神游失守使鬼神外干令人暴亡肝虚者见白尸鬼。 丘墟(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腹中鸣者可治) 肝俞(刺三分得气气留补) 心虚者见黑尸鬼阳池(刺三分。留一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徐出扪穴) 心俞(刺三分。得气留补即苏) 脾虚者见青尸鬼

冲阳(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徐出扪穴) 脾俞(刺三分。留二呼。气至徐徐退针即苏)

肺虚者见赤尸鬼

合谷(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退一分。徐出针) 肺俞(刺一分半。得气留补徐徐出针)

肾虚者见黄尸鬼

京骨(刺一分半。留三呼。进三分。留一呼。徐出扪穴) 肾俞(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

呼徐出扪穴)

张景岳曰凡犯尸鬼暴厥。不省人事。若四肢虽冷无气。但觉目有神采。心腹尚温口中无涎。

舌不卷。囊不缩。汗不出。及未过一时者。尚可刺之。复苏刺法用毫针。先以口含针。令温暖而刺之。则经脉之气无拒逆也。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伤寒热病门

属性:(有补遗)

头痛身热

风池 风府 上星 攒竹 悬颅 商阳 鱼际 神道 期门 足三里 陷谷 (一名吕细)汗不出腕骨 阳谷 合谷() 复溜() 汗出寒热 风池 五处 攒竹 上脘 少商 合谷() 复溜() 热无度汗不出 陷谷(泄阳明之热) 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恶寒 后溪喘 三间结胸 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

肺俞 期门 热入血室谵语 期门 腹胀 三里 内庭发狂 此阳明胃经邪热炽盛燥火郁结于中所致。

百会 合谷 间使 足三里 复溜郁冒 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

关冲 少泽 窍阴 至阴厥 三阴三阳之脉。俱相接于手足。阴主寒阳主热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冷也。

支沟 内庭 大都 行间 若脉绝者 间使 气海 复溜

余热不尽曲池 间使 合谷 后溪 过经不解 期门发黄 阳明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大率温热之黄如橘色寒湿之黄如熏色。

外关 腕骨 申脉 涌泉小便不利 邪蓄于内。津液不行也。

阴谷 阴陵泉 关元(寒郁不通者。用炒热盐熨关元) 石门(阴寒甚小便不利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

大便秘塞章门 照海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瘟疫

属性: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而出。极效。

大头瘟 因风热时邪。凡憎寒发热。咽喉肿痛头目面部肿及于耳。结块则止。不散必出脓而后愈。外科有时毒证即此也。甚至项肩俱肿。状如虾蟆。故又名虾蟆瘟也。(有补遗) 大迎 曲池 合谷

疟疾

 (证治详见刺疟论篇此特通用刺灸要穴)

痰疟寒热

合谷 曲池 后溪久疟热多寒少 间使 丘墟(治振寒) 久疟不食 公孙 内庭 商丘(治呕) 疟由寒湿饮食伤脾若久不愈。黄瘦无力者。灸脾 (七壮)凡治疟先针。而后灸大椎(三七壮。一日三壮愈) 又灸三椎骨脊上(三壮)

暑病

 (有补遗)

中暑 暑乃天之气。所以中手少阴心经。初病即渴其脉虚弱。

人中 中脘 气海 曲池 合谷 中冲 三里 内庭 暑郁中焦。腹痛上下攻绞。不得吐泻。用生熟水调白矾三钱。少顷。探吐去其暑毒。如胸背四肢发红点者。以菜油灯火遍淬之。

痧症

黑痧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白痧腹痛吐泻。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卧。黑白痧头疼发汗。口渴泄泻。恶寒肢冷。不得睡卧。或肠鸣腹响。名绞肠痧也。

百劳 列缺 十宣 委中(以上刺痧通用) 天府(黑痧兼刺之) 太陵 大敦(白痧兼刺之) 窍阴(黑白痧兼刺之) 中脘 丹田(治小腹绞痛)

又痧有青筋紫筋。或现于数处或现于一处。必用针刺放去其毒血。或有误饮热汤。则青紫筋反隐而不现即放之毒血不流。此当急饮冷水以解之。然后再放而血流。再刮而痧出。或有痧毒方发。而为食物积滞所阻。此当先消食积而再放刮。或有痧毒方发。兼遇恼怒气逆。则愈作胀。此当先用破气药以顺之。而再放刮。则痧可渐消也。若刮已到。放已尽。而不愈。则是痧毒惟在肠胃肝脾肾二阴经络。必须据症用药。

放痧有十头顶心(百会穴) 印堂 两太阳穴 喉中两旁 舌下两旁 两乳 两手十指头(十宣穴)两臂弯 两腿弯 两足十指头

霍乱

属性:霍乱挥霍撩乱也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气。关格阴阳也。至于舌卷阳缩入腹者不治。又霍乱为胃气反逆。误犯谷食米饮必死。

关冲 支沟 委中 承山 三阴交 公孙 太白 (吐泻神效) 夹脊穴吐泻不止者 中脘 天枢 气海(或针或灸立愈)

霍乱将死者。以细白干盐填满脐中。艾灸七壮。立苏。

恶心呕吐

 (哕病见补遗)

恶心 胃口有邪。见饮食便生畏恶。心下欲吐不吐。若寒气恶心者呕清水。痰火恶心呕酸水。烦渴。

胃俞 幽门 中脘 商丘呕吐 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

太渊 太陵 两乳穴(即乳根灸三壮) 中脘 气海 足三里 通谷

翻胃噎隔

 (有补遗)

翻胃 上焦吐者气上冲胸。食已即吐。中焦吐者胸中痞闷。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下焦吐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冷小便清。大便不通。或饮食后两日吐者。脾绝胃枯。不可治也。

隔俞 脾俞 上脘 中脘(各灸二七壮) 天枢 气海 三里 太白

噎病 忧噎胸中痞满。气逆时。呕食不下思噎。心悸善忘。气噎心下痞噎哕不食。胸背痛。

劳噎。气上膈。支满背痛食噎。食急胸痛。不得喘息。噎是神思间病。惟内观静养者可治。

天突 胃俞 中脘 气海 三里 膏肓俞 脾俞(思噎更效) 膻中(治气噎) 膈俞(治劳噎)

三消

三消证。三焦受病也。上消属肺大渴引饮。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名曰膈消。亦曰消渴中消属胃。多食善饥而曰渐消瘦。名曰消中。亦曰消谷。下消属肾。烦躁引饮。面黑耳焦。溺如膏。名曰肾消亦曰内消。是皆心胃之火上炎。真阴不足也。

承浆 金津 玉液 肾俞

 

咳嗽哮喘门

咳嗽 有声无痰曰咳伤于肺气也。有痰无声曰嗽。动于脾湿也。有声有痰。名曰咳嗽因伤肺气。复动脾湿也。

天突 膻中 乳根(三壮) 风门 肺俞 经渠 列缺 鱼际 前谷 三里 咳逆 因喘咳以至气逆。咳嗽之甚者也。

肺俞 肺募 太陵 三里 行间

一法刺期门

风劳百病 风劳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则风邪传里。渐变成劳在表令人自汗。在里令人内热。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体瘦。在肾遗精。

肩井(灸二百壮) 哮病有五。水哮饮。水则发。气哮怒气所感。痰饮壅满则发。咸哮多食咸味则发乳哮小儿初生便哮。酒哮醉酒行房所致。饮酒则发(水哮。乳哮。酒哮。俱难治)

天突 华盖 胆中 俞府 三里 肩中俞(治风哮)

又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截断。牵往后脊中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效)小儿咸哮 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根。

凡喘促而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急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气喘不能卧。风冷久嗽。六椎下灵台(灸三壮愈)

诸喘气急 七椎下至阳(灸三壮)

 

虚劳门

 (有补遗)

骨蒸寒热 蒸上则见喘咳痰血。唇焦面红。耳鸣目眩。肺痿肺痈。蒸中则见腹肋胀痛。

体倦肉瘦。多食而饥。蒸下则见遗精淋浊。泻泄燥急。腰疼脚瘦。阴茎自强。

肺俞 膏肓俞 足三里四花穴 令病患平身正立用草一条纳长三四尺。一头与足中指端(一作大指)比齐。顺脚心至

后跟贴肉直上。比至曲瞅大纹截断。次令病患正坐。解发分顶。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循项背贴肉垂下。至草尽处用墨点记。又取短草一条双折。按定鼻柱根左右分开至两口角截断如人字样。展直取中。横加于背脊墨点上。两边草尽处为第一次应灸二穴。即五椎心俞。心主血故灸之。随年纪多灸一壮。累效(如人三十岁灸三十一壮)又取前所量足之草中折。

正按结喉上。其草两头垂脊间。至尽处以墨点记。次以前所量短草亦如前法横加于墨点上。

两边草尽处为第二次应灸二穴。即七椎膈俞。HT 曰血会膈俞。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故灸之崔知悌立四花穴法。而不指穴名。为粗工吉也。如妇人缠足者。以草自右膊肩 穴起。伸手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以代量足之法 凡男妇五五劳七伤肌肉削瘦。盗汗潮热。烦躁咳嗽吐血等证。初灸七壮或二七壮。三七壮。再灸膏肓二穴。

(按类经图翼云四花上二穴。近五椎心俞。下二穴近九椎肝俞。而根据其法度之。未合大成云。上二穴膈俞下二穴胆俞。根据其法度之亦不合。今与资生灸劳穴等法较正如上)

骨热不可治。前板齿干燥。

灸骨会大椎真气不足灸气海 足三里注夏羸瘦 凡在夏初。而患头疼足软。体热食少者。名曰注夏(一作疰夏)

大椎 肺俞 膈俞 胃俞 中脘 传尸劳(有补遗)

第一代虫伤心 灸心俞。并上下如四花样。

(按四花穴。又有上下二穴之法。取心俞当点记五椎下。次用草一条双折按定鼻柱。根分开。比至两口角截断如人字样。展直取中。横放点处其左右草尽处即心俞二穴。又以此草取中。点贴直放点处。上下草尽处亦为二穴合心俞共灸四穴如灸肺俞点记三椎下为法余仿此)

第二代 灸肺俞。四穴如前

第三代 灸肝俞。四穴如前

第四代 灸厥阴俞。四穴如前

第五代 灸肾俞。四穴如前

第六代 灸三焦俞。四穴如前

此症五日轻。五日重。轻日其虫大醉方可灸又须请普庵咒镇念之。

一凡取痨虫。可于三椎骨上一穴。并膏肓俞二穴。各灸七壮然后以饮食调理。方下取虫药。

一灸腰眼穴法。于癸亥日二更后。将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时。令病患解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间有微陷是穴。正身直立。用墨点记。然后上床合面而卧。各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其虫必从吐泻中而出。烧 远弃之。可免传染。此比四花等穴尤易取效。

失血

咳血吐血(有补遗)

间使 列缺 太渊 鱼际 神门 百劳 风门 肺俞 肝俞 脾俞 乳根 上脘 三里

肺痿肺痈

 (有补遗)

肺痿 咳嗽上气喘急。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为肺痿之病。

肺俞(灸三壮) 气户 太渊 肺痈 咳嗽吐臭痰。胸中隐隐痛。自汗喘急。呼吸不利。便是肺痈之候。

尺泽 太渊 列缺 少商 合谷 间使 太陵 支沟 肺俞(灸三壮) 库房按金匮云。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亡津液得之。为阴虚之症。如咳久肺瘪。

喉哑声嘶咯血多不可治肺痈由感受风寒。停留肺中。蕴发为热。或挟湿热痰涎蒸淫肺窍。以致血为凝滞。变成痈脓治法大忌温补。凡初受风寒咳嗽。即见上气喘急。将成肺痿肺痈之候。可施以灸法。若肺痿热已深肺痈脓已成。吐出如米粥者皆不宜灸。灸则助邪伤肺。反为害矣。

头面病

头痛 风寒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脑痛连两额属太阳 头额痛连目齿属阳明 头额痛连耳根属少阳 太阳穴痛属脾虚 巅顶痛属肾 目系痛属肝(有补遗)

百会 天柱(真头痛速灸此三穴) 风池 风府 前顶 上星 攒竹 后溪 腕骨 少海解溪丝竹空 中渚 合谷 头维 头临泣 足临泣(丝竹空下治偏头痛○以上诸穴当验邪所从来择用之)

醉头风 口吐清涎。眩晕。或三四五日不省人事。不进饮食。此痰饮停于胃脘。药宜利气化痰。

印堂 攒竹 风门 膻中 中脘

头旋(有补遗)

百会 络却 目窗 风池 侠溪 丰隆 甲脉 至阴

头肿 一名发颐。肿在耳前后(详见卷六大头瘟)

曲池 大迎 曲差 完骨

面肿作痒

迎香 合谷 陷谷(面目壅肿刺出血愈) 厉兑

目病(有补遗)

目赤肿痛 赤热时气流行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盛。元气虚者则传染为累。

上星 睛明 攒竹 风池 合谷 三间 太阳 目窗 百会 前顶 丝竹空大 少泽小 关冲 睛痛欲出

十指缝中(刺出血) 内关 内庭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凡头目苦痛。取睛明、玉枕。

怕热羞明 皆由火燥血热。若目不赤痛。但畏明者。乃肝血亏。不能运精华以敌阳光之故。

行间眼红肿涩烂沿睛明 二间 三间 合谷 光明风目眶烂

头维 颧目眶赤烂(俗名为赤瞎)刺目眶外出血。以泻湿热。

眼生翳膜 翳自热生。如碎米者易散。梅花瓣者难消。其有赤眼。与之凉药过多。又涤以水。血为之凝。翳不能去治宜发物。使其邪动。翳膜乃浮。辅以退翳之药。则能自去。此症受病已深。未可一时针愈。须如法三四次刺之。

睛明 太阳 翳风 瞳子 光明 合谷 命门 肝俞 临泣(治白翳) 攒竹 液门后溪(治赤翳)

又凡胡椒。韭菜根。橘叶。菊叶之类。皆可杵烂为丸。用绵裹塞鼻中触之。过夜则星自落。

眼生倒睫拳毛 目病之人脾受风邪。则弦紧而外皮松。令毛倒睫。频频拭擦。毛渐侵睛。扫成云翳。药治无效。当用手扳将内眶向外。以针刺出血愈。

青盲无所见

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肝俞

雀目不能夜视 此肝虚也。盖木旺于寅。绝于申。酉戌时木气衰甚遇夜始生至卯稍盛。

是以晚暗而晓复明也。

肝俞(灸七壮又刺后穴不宜出血) 睛明 光明 临泣 三阴交

迎风冷泪 此由醉后当风。或暴赤眼痛不忌房事恣食热物所致。

头维 睛明 临泣 攒竹 风池 液门 合谷 腕骨 后溪妇人经行与男子交。感秽气冲上头目。亦成此证。

三阴交眼睑 动头维 攒竹偷针眼 眼内 生小块。须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此以解太阳之郁热也。

耳病

 (有补遗)

耳聋 亦名重听有从外不能达者。其病在经。有从内不能通者。其病在脏。

新聋多热。取少阳阳明 久聋多虚。补足少阴。

液门 中渚 外关 翳风 耳门 后溪 听宫 听会 合谷 侠溪

耳鸣 此乃痰火上升。壅闭听户。或因脑怒而得者。少阳之火客于耳也。鸣不甚。其脉细者多虚。

耳门 听会 听宫 前谷 腕骨 阳谷 肾俞耳 生疮形似赤肉。又耳出恶水曰

听宫 翳风 耳门 合谷 下关

鼻病

 (有补遗)

鼻塞不闻香臭 鼻司呼吸。往来不息。或因风寒闭腠理。则鼻塞不利。火郁清道。则香臭不知。或生息肉而阻塞气道。谓之鼻 。此阳明热滞留结也。

百会 风府 百劳 上星 水沟 迎香 通天

鼻痔息肉通天 囟会(各灸七壮效)

鼻渊又名脑漏 郁热重者。时流浊涕而多臭气。谓之鼻渊。热微者。鼻流清涕。谓之鼽上星 风府 曲差 人中 合谷 鼻衄上星 风府(血由此而入脑。注鼻灸三壮立止) 二间 合谷 隐白 又用蒜一头捣如泥。作饼如钱大。一分浓贴脚心。左衄贴右。右衄贴左。两孔俱出。左右俱贴即止。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舌病

属性:(有补遗)

舌肿难言 七情所郁。及心经热壅。则舌肿不得息。

金津 玉液 廉泉 少商 行间

千金曰。舌肿满口溢。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刺舌两边大脉出血(

刺中央)

原病式曰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

舌满口,以 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针所出血几盈斗。一方用蒲黄末掺之。

小儿重舌 刺行间

舌强 中风痰滞。每有此症。

哑门 三间 中冲 行间

舌缓 治同上

舌上黄 鱼际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咽喉病

属性:(有补遗)

喉痹(俗作喉闭。闭壅也) 此症先两日胸膈气紧出气短促。蓦然喉痛。手足厥冷气闭。

少商(将患者臂以手将下十来次取油发绳扎大拇指使血聚于指刺出血喉痹即解男先针左

女先针右) 曲池 合谷 三间 关冲 风府 天突 丰隆 隐白 窍阴

一凡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者。兼以三棱针刺手大指背头节上。甲根下排刺三针。

双乳鹅 热气上行。肿于喉之两旁为双鹅。肿于一边为单鹅。此其形必圆突如乳。乃痈

疽之

类。结于喉间。故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并刺后穴。若毒未甚脓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

。若生于咽下者。难治(咽在喉之后)

金津 玉液 少商

单乳鹅

海泉(在舌下中央脉上○一作廉泉,误)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齿牙病

属性:(有补遗)

牙疼 足阳明病

人中 太渊 冲阳 吕细(在内踝尖上。灸二七壮)

牙疼 手阳明病

承浆 颊车 三间 合谷 列缺(旧名龙元)

一治牙痛。于耳前鬓发尖内有动脉处。随病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壮。神效。不必贴膏

如发再灸。即可断根。

齿龋 齿腐也内经注。齿痛也。

承浆 劳宫(各灸一壮) 小海 阳谷 少海 合谷 二间 厉兑

牙床腐烂。齿牙脱落名曰走马牙疳。乃热毒蕴积所致。

针穴同前 宜服清胃泻火之药。又用黄连五倍子煎水鸡毛洗口中。

龈痛 齿根肉曰龈

角孙 小海

肾虚牙疼出血

颊车 合谷 足三里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手足病

属性:风痹(有补遗)

外关 天井 少海 尺泽 曲池 合谷 委中 阳辅

肩臂痛

天井 尺泽 少海 曲池 三里 合谷 外关 中渚

手指拘挛

阳谷 (一法灸膝眼穴)

腋肘痛或肿

小海 尺泽 间使 太陵

腿叉风(腿膝酸疼是也)

环跳 风市 阳陵泉

一凡膝以上病灸环跳 风市

膝以下病 犊鼻 膝关 阳陵泉 三里

足踝以上病灸 绝骨 昆仑 三阴交

足踝以下病灸 申脉 照海

膝风肿痛(即鹤膝风。有补遗)

阳陵泉 阳辅 临泣 梁丘 膝眼 足三里 膝关 委中 阴陵泉 商丘 太冲 中封

香港脚○此因风寒暑湿所浸或饮酒浓味损伤脾胃湿热下注肝肾而成。其病先从气冲穴隐核痛起湿胜者筋脉弛纵浮肿。但重而不上升。四肢俱寒。治宜辛温发散继以分利祛湿。热胜者筋脉蜷缩。枯细不肿四肢俱热有时上冲。治以清火降热其湿热分争湿胜则憎寒热胜则壮热有兼头疼身痛状类伤寒者但初起于脚膝热肿或屈弱不能动移为异耳。

凡香港脚上攻胸膈喘急呕吐不止。自汗脉短。促者死入心则恍惚小腹痹胀左寸乍大乍小者死入肾则腰脚肿小便闭额黑胸满。左尺绝者死。若见危候而脉未绝者以附子为末。津调涂涌泉穴。

一法刺 肩井 三里 太冲 神应经治香港脚 一风市(灸五十壮) 二伏兔() 三犊鼻(五十壮) 四膝眼 五三里(百壮) 六上廉 七下廉(百壮) 八绝骨 寒湿香港脚

(灸七壮效)

转筋

转筋在手十指者。灸手踝骨上七壮

转筋在胫骨者。灸膝下廉筋上三壮

腹胀转筋者灸脐上一寸十四壮

脚转筋 承山 脚踝上(内筋急灸内踝外筋急灸外踝)

筋骨软弱。不痛不痒曰痿,足弱不能行曰 。由五内虚耗。血脉筋骨肌肉痿弱。无力以运所致。状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彼因风寒邪实。故作肿痛。痿属血气之虚。但不任用而无痛楚。不可混同风治(有补遗) 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 中渎 三里 足不能行三里 三阴交 复溜 行间穿跟草鞋风 昆仑 丘墟 商丘 照海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腰痛

属性:(有补遗)

腰重痛不可忍。转侧起卧不便。脚膝挛痹。屈伸不利。灸两脚曲 两纹头。四处一齐灸各三壮用两人两边同吹至火灭。若午时灸了。至晚或脏腑鸣。或行一二次愈。

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平脐点记。乃用度脊中。灸随年壮。灸讫藏竹。勿令人知。

凡腰痛不能立者须刺 人中 凡腰痛身之前。刺足阳明原(冲阳)身之后。刺足太阳原(京骨)身之侧刺足少阳原(丘墟) 通治腰痛穴 肾俞 白环俞 腰俞 委中 昆仑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心胸胃脘腹痛门

属性:心痛 心痛在岐骨陷中。胸痛则横满膈间。胃脘痛在。心之下。(有补遗) 曲泽 内关 太陵 神门 中脘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大。当灸太 昆仑各三壮。谓表里俱泻之。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出者愈也。

又心痛针 涌泉 太冲 胸胁痛(有补遗) 支沟 天井 太陵 期门 三里 章门 丘墟 阳辅 行间 腋下痛或肿 阳辅 丘墟 临泣 胃脘痛 胃之上口曰贲门。与心相连。故胃脘。当心而痛。亦由痰食积气郁遏清阳浊阴不降。阻碍道路而为痛其或满胀。或呕吐噎气吞酸不能食。或大便难或泻痢不止。或面浮面黄。

本病与客邪杂见也。

内关 膈俞 胃俞 商丘 腹痛(有补遗)

内关 膈俞 脾俞 肾俞 中脘 三里 陷谷 太白 商丘 行间 绕脐痛天枢 气海 水分 小腹胀满痛阴交 气海(凡脐下三十六疾小腹痛甚欲死者。灸之即生) 三里 内庭 太白 大敦 中封阴寒腹痛欲死 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致脐腹痛极者。急用大附子为末。唾和作饼如钱浓。置脐上以大艾炷灸之。如仓卒难得大附。即用生姜或葱白头切片代之。若药饼焦。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换之。宜待灸至汗出体温而止。或更于气海丹田关元各灸二七壮。使阳气内通。逼寒外出。手足温脉息起。则阴消而阳复矣。

 

<目录>卷五\证治参详

<篇名>中蛊

属性:(有补遗)

五蛊毒注 中恶不能食 中脘 照海

凡人饮食后忽然腹中不快。或烦躁如狂。心腹搅痛欲吐不吐。蓦然仆晕。面目青黑。四肢逆冷。涎唾沉水或嚼生豆而不知腥。或嚼生矾不涩者。是中蛊也。

积聚门

属性:(有补遗)

胁下积气期门 章门 尺泽(治肺积) 行间(治肝积)

伏梁 环脐而痛中脘贲豚气 从少腹起。气上冲胸腹痛肾俞 章门 气海 关元 中极痞块 气壅塞为痞。凡人饮食无节。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则胃络所出之道以渐留滞。结成痞块。必在肠胃之外。膈膜之间。故宜用灸以拔其结络之根。

上脘 中脘 通谷 期门 (灸积块在上者) 肾俞 天枢 章门 气海 关元 中极(灸积块在下者) 脾俞 梁门 (灸诸痞块)

凡灸宜先上而后下。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多灸为妙。以上诸穴择宜用之。

然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察其脉络所由者。皆当灸之。

火力所到。则其坚聚之气。自然以渐解散。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须择其要处。至再至三。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

一治痞须灸痞根。在脊骨十三椎下当中点记。两旁各开三寸半。以指揣摸觉微有动脉。

此即痞根也。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皆效 君针积块 瘕法。先于块中针之。甚者又于块头一针。块尾一针。讫以艾灸之立应(块头二七壮。块中三七壮块尾七壮)

黄胆

 (有补遗)

黄胆发浮

百劳 膏肓俞 腕骨 中脘 三里 阴陵泉(治酒疸) 丹田(治色疸) 遍身面目俱黄。小便黄赤或不利。

脾俞 然谷 涌泉 (并以上各穴选用) 脾疸 口甘病 脾俞 阴陵泉 胆疸 口苦病 胆俞 日月 阳陵泉

肿胀门

 (有补遗)

水肿 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三阴经。肿属脾。胀。肿则阳气犹行。如单胀而不肿者名蛊胀。为木横克土难治。肿胀朝宽暮急为血虚。暮宽朝急为气血两虚。肿胀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难治。

胃俞 肾俞 神阙 水分 (以上宜灸) 水沟 足三里 公孙 阴陵泉 复溜 中封 曲泉 (以上随宜灸刺) 单腹胀脾俞 水分 公孙 复溜 行间 血鼓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复溜 行间 泻痢胃泄色黄。饮食不化。胃俞。

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脾俞 大肠泄色白。食已窘迫。肠鸣切痛。

大肠俞 小肠泄。溲涩。便脓血。少腹痛。

小肠俞大瘕泄。腹痛。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瘕结也)

天枢 水分 (以上名为五泄)肾泄五更溏泄久而不愈。

气海 关元 洞泄不止 肾俞 中脘 中气虚寒腹痛泻痢 天枢 神阙水泄有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胃中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此证当灸大椎二五壮立已。如用药宜车前子擂。丸白术茯苓之类。及五苓散。可选用之。又诸泻痢入胃。名曰溢饮。渴能饮水。水下复泻而又渴此无药症。当灸大椎。

 

疝气

 (有补遗)

疝属肝经。湿热痰瘀乘虚下流作病。又因外寒所郁气不得通筋脉收引则痛或酒色无节。

浊气流入下部。或劳碌。或遇寒。发作有时。或有形结于小腹不能顿消。乃湿热为标。肾虚为本。其证或有形如瓜或有声如蛙。有小腹痛连睾丸者。有痛在下部一边者。湿热须分多少而治。受热则挺纵不收。受寒则牵引作痛。受湿则肿胀下坠 肝俞 气海 关元 中极 三阴交 外陵(在脐左右各开一寸五分灸疝立效永不再发)归来 大敦 行间 太冲 阑门(一名泉阴) 一法关元旁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一法令病患合口以草横量两口角为一折照此再加二折屈成三角如△字样以上角安脐中两角安脐下两旁当下两角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两穴俱灸。艾炷如麦粒。灸十四壮。或三七壮。神效。

阴头肿痛不可忍者。卒疝也。妇人阴中痛。皆刺大敦行间。

 

二阴病

遗精 梦交而出精者。谓之梦遗。无梦而泄精者。谓之滑精。

膏肓俞 肾俞 中极(以上灸随年壮) 三阴交 曲泉(兼膝胫冷痛者效) 中封又精宫二穴。在十四椎下旁开中三寸灸七壮效。

白浊 肾俞 关元 中极 阳痿 此乃肾与膀胱虚寒之症。

肾俞 气海 (多灸妙)小便不禁 此常常出而不觉也。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禁而频来。宜补肾膀阴血。

泻火邪为主。有睡中遗溺此为虚证。婴儿脬气未固。老人下元不足。皆有此患。但小儿挟热者多老人挟寒者多。不可不辨。

气海(小儿遗溺灸亦效) 关元 阴陵泉 大敦 五淋 气淋小便涩常有余沥 石淋茎中痛。溺如砂石(又名砂淋) 血淋溺血。遇热即发。膏淋便出如膏。劳淋劳倦即发。痛引气冲(有补遗)

间使 气海 关元 石门 阴陵泉 一用白盐炒热填满脐中。艾炷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

小便闭癃 闭不通也。癃。即淋沥也。

小肠俞 阴交(当膀胱之上□故灸此) 阴陵泉大便秘结章门 太白 照海脾虚不大便三阴交(灸三十壮) 商丘脱肛 此由气血虚而下陷脐中(灸随年壮) 长强(三壮) 水分(灸百壮。治洞泄脱肛) 若兼湿热者宜用五倍子明矾各三钱研末水二碗煎沸。热洗立收。脱肛三五寸者。洗过。

再用赤石脂为末以油纸托上。四围皆掺之妙。

便血 病在胃与大肠。故名肠风亦名藏毒。粪前者谓之近血。粪后者谓之远血。皆由湿热下注也。

中脘 气海(凡血脱。色白饮食少进。脉濡弱。手足冷灸此二穴妙。) 一凡便血诸治不效者。但取脊骨中与脐相平。按高凸之处觉酸疼者灸七壮即止。如复发再灸七壮。永可除根。至于衄血一切血症百治不效者。经灸永不再发。

一法于脊间二十椎下。灸随年壮。

痔漏 痔疾若破。谓之。痔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

二白(在掌后四寸) 长强 承山 复溜 商丘又灸十四椎下各开一寸治肠风诸痔效。

 

篇中

首论头病取足、右病取右、男女早晚之气、手足经络顺逆之理、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末论治病驱运气血通接至微之妙、而又叮咛勉其学人、务必以尽精诚、则可以起沉 之疾、言虽直、其义详明、尤且贯穿、次第有序、使后之学人易为记诵其传不泯、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