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密传《太乙版黄帝内经》(太昊)十

 漳村李大眼 2022-06-14 发布于山西

《太昊》

《太昊.卯甲》

病者,脏腑诸经俞穴,皆可病之也。其状一,其病异。其病异,其痛一也。故言:类类也,类不类之类者。弗类以治之,不已。复类以为之,非良工也。此良工之所不为也,圣人所弃之。

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者,引项脊(尸兀兀)背如重状。刺其郄中,腰骶脊间。冷水擂郄中络露,出其血。或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足少阳脉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者,膝外廉之高骨也,夏无见血。

足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则脘如冰置,如有所见,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和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足厥阴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值之累累然,乃刺之。其有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太阳之络病,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目巟)(目巟)然,晦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为止。

九阳之络病,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怒,刺九阳之络俞。郄中结络如黍米,刺出黑血令赤平而已。

六阴之络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沸沸然。刺六阴之脉俞,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三痏。

阳维之络令人腰痛,痛处上,怫然肿。刺阳维脉,脉与大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六阴并冲衡络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冲衡络绝,乃恶血归之。刺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委阳殷门之阳二痏出血。此即六阴冲合,六阴衡冲之会也。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跷阳之申脉上三痏。在跷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阴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刺阴维之脉会,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三痏。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交信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亷束脉为三痏。

少阳络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则筋缩冲急。刺少阳络俞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目巟)(目巟)欲僵仆。刺足太阳阳明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郄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

阳明络病大便难,刺足少阴。六阴络阻少腹满,刺足厥阴。少阴络病腰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少阳之络病引脊内廉,刺足少阴。六阴阳明络纵,腰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刺腰(尸兀兀)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痛取右,右痛取左。

痛有无名,不中经络溪谷,非脏非腑筋骨血髓之疾者;何谓也?乃气病也。气病者,即非脏腑经络,亦非溪谷筋骨血髓者有之。其气怒也,处肌肉膜隟间。刺其痛处,暨七以下肋突间。其乃阳明之络也,刺则已。

《太昊.卯乙》

夫欬者,热也,风也,病(病水火)也,邪也。其为祸也,龠肺橐心,败膈坏胸。故久欬也,积邪及水祸,伏火病(病水火)涎之患也。刺之以胆肺之络者,已矣。

且肺之令人欬者,皮毛之所以合矣。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胃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与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则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其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者,为泄为痛。

其邪之乘秋,则肺先受其邪。其邪之乘春,则肝先受其邪。其邪之乘夏,则心先受其邪。其邪之乘长夏,阴,则脾先受其邪。其邪之乘冬,则肾先受其邪也。

故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

肾欬之状,欬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刻涎。

夫五脏之久欬也,乃移之于六腑。故脾欬不已,则胃受之。胃欬之状,欬而呕,呕甚长虫出。

肝欬不已,则胆受之。胆欬之状,欬呕苦汁。口苦舌青,鼓睛而面若腐铜状。

肺欬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之欬状,欬而遗矢。

心欬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之欬状,欬而失气,气与欬俱失。

肾欬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之欬状,欬而遗溺。

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之欬状,欬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故《下经、欬》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上逆者,治其下。下遗者,治其上。

《太昊.卯丙》

《上经.类热》曰:“夫风郁,温热,寒痹,阴阳寒温毒者,皆寒变也”。'故热病者,其皆伤寒之类也’。

何谓也?因'其外感风寒,或脏或腑之气冒冒,是以蒸蒸而热也。伤于风者,先窍塞而闷闷憬憬。伤于寒者,先僳僳而息风涕漓’。是以凣属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

夫巨阳者,诸阳之所宗也。故为诸阳之主气,以统摄也。人之伤寒也,则邪乘于阳而阳闭之。其内气(气火)不用,而薄于脏腑经脉之间,不得以疎,故热泛泛也。为病热者,热虽甚,不死也。

其两感于寒,而病热者,必不免于死也。何谓哉?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强,腰脊如有木在其中。身洒洒漓漓,胛肩重。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夫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也。

伤寒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时减如故。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其治之者;先各通其脏脉。待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其热已,时有所遗者,邪之散而未去也。故诸遗者,热甚强食之。强食之,则邪气撒而入之,故有所遗也。

若如是者,皆病已衰,而热邪有所藏。因贞与谷气相薄,两热相和,故有所遗而不去者也。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病热已愈,多肉食则遗。坚食者,热病之其禁也。

两感伤于寒,其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两感伤于寒,其病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两感伤于寒,其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其若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数日乃死。其病死耶?其命终也?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气火)盛,故不知人。泪其气乃尽,故死矣。

凣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温病。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于汗皆出,勿与止。止之,若未已,则病畜其腑,留而不去,遗其身殃。

伤寒病温,莫可轻之,其温不去,则久而留毒,累累之畜,久则引而发之,其来若雷霆,其去若解芯。得时可为,失时者不救。

《太昊.卯丁》

《眞意.有无》曰:'阳薄于阴,气动为风。风者,气之怒也。薄者,气怒薄于物也。人之病生于风,故为百病长’。长者,始于斯而甚于斯也。夫病也,其来寒热暑湿躁五者,皆风之入者矣。

夫风之伤人也,或寒或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弦晕,风之为也。其病各异,其名不一。或内至五脏六腑,其病各有所别也。夫风气藏封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使其内自害,其外消败。故风之中人,亦为封矣。

风者,善行而数变。其腠理开,则洒然而寒,腠理闭,则郁热满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憟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其人瘦,则其风气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气火)相干,其道不利。故衬肉愤(月眞)而有疡,卫气(气火)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所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气火)热胕,其气不得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肤皮疡溃。夫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转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右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手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欬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日赫),其色赤。甚则言不可快,其诊在口舌,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其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墯,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其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胆风之状,多汗颈肩胛脊恶风。背如有负,头束口苦。目涩髎紧,嗌干如刺。胁满食不消,人寅欬不已。诊睑青,卧不安,多夣而惊,心如县。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两胁瘨(月眞)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脑风之状,卒厥不知人。鱼睛相天,面青唇紫浮白。间风反弓,枕风耎跌。翳风拳拳立足,庭风头如撞机,皆卒不知人。

诊其间风者,面青唇紫。枕风者,唇乌舌紫。翳风者,唇粘舌如棘。庭风者,面土唇黑。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也。悖逆时常,勇于无谓,则为风邪所入,入其所干矣。故事于治者,莫若事于摄养者也。

故曰“人脑为清明之府,故非风寒莫之能乘,非毒火而莫之能病。其胆肺为首,阴平而阳秘,气血之所以营守,邪莫之能乘也”。乘之,则瞻肺之气消,而病乱之,则莫能治,治而莫能已,已而莫能袪矣。

《太昊.卯戊》

上古也,民生朴。其情恬澹,皆养乎天命。作于春秋,摄养于冬。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皆应乎常,安于自然之宇无虞者也。

今时之人,得而暴食。欲得而大作,其不得而苦。劳劳乎事,慻慻乎其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无扰神志。故能形与神俱,霔其天眞。故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眞,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乃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眞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之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髙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谓德者,得也。非得之物,乃得之与无(无本字空旷豁然乎达也,精萃之二微而功著者也。)之眞也。非得之于事,而乃得之于天常也。德者,大也,容也,开阔也。非得之于学,乃得之于养也。其心处乎平常,其心正乎无事,其思处乎非我而无谓也。

《太昊.卯己》

天地有常,常以焄然。布气于化,荣枯物猷。人亦有常,自然之道矣。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髪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眞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髪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髪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髪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气亏血少。故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髪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气火)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眞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发齿去,形不支。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分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也。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髪鬓白,身体重。步行不正,而无子耳。

人有天眞之气有余,其天寿过度者,气脉常通,肾气平均而有子也。

虽然,则男子不过八八,女子不过七七,天地之精气(气火)竭矣。夫是营气有余,后天资泩,则反乎生意。据物合而逆天造,进乎极而终于常者,亦八十而囿已。

夫全生有道者,能却老而全角。虽身年皆百数,而天眞不竭,故寿而有子也。

上古有眞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气火),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眞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变,顺乎常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矣。

《太昊.卯庚》

天地有常,常有非常。非常者,是谓病。人亦如之,故邪留之为病。其邪散于筋骨,肌腠经脉之间为痹。

故《上经.筋经》曰:'风寒湿三气之杂至也,合而并薄之为痹’。其风气胜,而寒湿不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而风湿不胜者为痛痹。其湿气胜,而风寒不胜者为着痹也。

以四时言之,其痹有五。以冬遇此者,为之骨痹。以春遇此者,为之筋痹。以夏遇此者,为之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之肌痹。以秋遇此者,为之皮痹也。遇者,言其发也。

以脏腑而言之,亦同也。因之,五脏六腑,皆有所合者病也。以合脏之为阴,合腑之为阳也。'久留而不去,舍于其合’。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者,则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者,则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者,则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者,则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者,则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而内扰脏腑筋经,外害肌腠者也。

凣痹之客五脏者。肺痹之状,烦满喘而呕。心痹之状,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上气则恐。肝痹之状,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懐。肾痹之状,善胀。(尸兀兀)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之状,四支解墯。发欬呕汁,上为大塞。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刺不已,亦益乎内也’。其风胜者,其人易已也。诸痹也,其入脏不去,客变而聚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其客于六腑者,随食饮起居之客者也。故曰'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三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则各舍其府也。

其治之道,《下经.针刺》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荣者,水谷之精气(气火)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而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夫痹者,有痛有不痛者。有不仁者,有寒有热者,有燥有湿者。是其三气胜薄于形体之应也。夫痛者,寒气胜也,有寒故痛矣。

其不痛不仁者,其病久入深,而荣卫之行濇。其经络时疎,故不通耳。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痛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夫痹也,其有过者也。痹在骨,则骨气外泄。其骨气外泄,则骨节间臃肿,不能引曲。故骨节强以刺痛,而重也。

痹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其瘀在脉中,则其过而不用。不用,久则死矣。

痹在筋,则屈不伸。脂膜消,则其筋枯不用。

痹在肉,其肉不仁。其肉消,荣卫不达也。

痹在皮,则皮寒。其卫不支,经脉不伸,故知寒。

故此五者,则有不痛也。不痛,其治不已矣。凣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太昊.卯辛》

经曰:'二气背离而不交,为之厥。

胜而相薄,为之逆。

入而不发,为之痿。

气邪相并之争,为之痹。

营气(气火)瘀阻,则为之肿。

卫气(气火)不宣,为之浮。

寒热相持,则为(月眞)胀。内积外热,则为之消。外滞内畜,则为之满’。

故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风疝。濇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太昊.卯壬》

《下经.针要》曰:'刺虚则实,满而泄之。菀陈则除,邪盛则虚。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虚言实,若有若无。察后与先,为虚为实。虚实之要,九针最玅。补泻之时,若得若失。九针之名,各不同形。实须其虚,虚须其实。经气(气火)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近远如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欲无营众物,必正其神’。

'刺之道,虚则实之,实则泻之。实之者,针下热也。泻之者,针下寒也’。故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则热。满以泄之者,针下寒也,泻之则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出之者,出针勿案。熔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案之。疾而徐则虚者,旋出针而徐案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玅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期当补泻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之也。刺虚须其实者,阳隆至,针下热乃去之也。经气(气火)已至,慎守勿失者,勿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神不敢墯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心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三里者,膝下三寸也。低(骨行)中,举膝易见也。跗者,太冲也。跗大趾内上者,公孙也。跗下阳明者,内庭也。跗下少阳者,临泣地会也。巨虚者,跷足(骨行)独陷也。下廉者,下陷者也。

九针也,上应天地四时阴阳。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有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脉应人,筋应时,声应音。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出入气应风,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气(气火),八针除风寒湿,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谓之各有所主也。

夫人者;以神营精卫,思志意想,而应八风。以神志卫意,为天为阳。精想营思,为阴为地。以喜怒衰乐,以为人也。此三者,亦分阴阳四时也。

人者;其动气应天,其静气应地。喜怒衰乐,为四时八风。人之发齿耳目,以应五音六律。人之阴阳,以五气诸腑应天,六脉血脏应地。经筋骨肉皮,人形之五部也。气血筋骨肉,质之五行也。

贞脏以肝气应地,心气(气火)应天。肺气应天,脾气应地。肾者,以命应天,肾气应地。目以金木水火土本,精神气血相应。

阳之数九,以应九窍。目为神窍,鼻为气窍。耳为肾窍,舌为心窍。口为脾窍,前为精窍。右目为肝窍,右耳为肺窍。后为谷窍,右鼻为营窍也。

人有骨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三百六十五俞。天经三百六十五日,以别七十二候。候继二十四气,气归十二。天地阴阳,与人无迩也。故人之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者,亦归之矣。

天有三百六十五日,地有三百六十五度,形以三百六十五节应人。天生于一,地成于一。人合以一,以为生计。

是以观动静,而知生成。知天常,以明地机。观形色,以知寿夭。一以通天常,六律应之。二以候五色,七惑应之。三候以气动,八风应之。四辨之以时季,九野应之。五别五域五行,风寒暑湿燥应之。若日之灮于曐,气之并于月耶。

知之血,以候发之毋泽。知之气,以候五音之辨。辨音声之甚一,以候宫商角征羽五音,以合六律。脏腑法有亏盈余,应有余不足。闻息知气,观面五位以知精。精之秀于质,气之秀于色,神之秀于目。

天一地一人一之为三,三三九部,以候高下有余。地有九野,以应九候。一天候风寒暑热,头项胸背应之,以候阴阳,侯节寒热应之。

二地候脏腑筋骨,经脉节俞应之,以候表里开闭节度,皮毛汗弗汗应之。

三人候虚实之变,血气(气火)精经应之,以候生死,盛虚根元应之。

一分天,候首胸面齿。一分人,候肝胆脾胃肠。中上反复,泄多血少。十分地,候筋骨精髓。下中反复,有涩十分,有蹇利之变。五分人,以候缓急,强弱生死。六分地不动,火水不足,三分见寒。关节次第,九分而明。

别四时,辨清浊。人与寒温暑湿四时,一而应之,以其候相反。一者,四方上下。各以其常作解,释然。

《太昊.卯癸》

《上经.宗言》曰:'切有五常,气、脉、谷、音、形色也。切者,切合也,无合不切。夫气以形切,血以脉切。虚实以谷切,气以音切。通滞以色切,病不病以常切也’。'五常之要,在于一也。一者,天地之至极也’。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盛气塞,形瘦热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声洪气盛,声喑气衰。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色美内热,色枯血败。此其常也,反此则病。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形消而寒,此谓反也。形肥而注,此其反也。音大失中,此谓反也。声喑气盛,此谓反也。内寒色美,此其反也。血盛色枯,此其反也。

气盛血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舆肺也。脉小血多者,饮热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形消而寒者,怒伤气而血泣也。形肥而热及血妄水注者,湿反于上而热客于下,土躁而反失约也。音喑气盛者,邪客肺也。音洪气哀者,邪客于心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下经.谕》曰:“经之所在,营之所溜。所溜者养,所注者生,津其所溜,液其所注,溜之注之,万物生之。大小深浅,广狭远近,流注多少,各不在一也”。何谓哉?五脏六腑髙下大小有所别也。脏腑之别,受营不等,应之亦然矣。其经所受液而行之,受气以扬之,故有其别也。

“所谓经脉,受血而营,和雷气以治,相环以远,蠢动盎然”。“所谓脏腑,雷气相受,如水扬波,蠢然相环,周而复来”。故其气不足者木,其血不足者痹。气不足,其间变则聚弗能也。血不足,物不达则支弗济也。弗能,则水不利而淤。弗济,则运不力而瘀,此害生之门也。

水始病则目窠胀,颈脉动,时而欬,阴股间寒。欬在嗌,上气,足胫肿,腹如身重,其水成矣,案之随手,如裹水状,此其侯也。

寒气客于肠外,舆卫相搏,气不得布荣于形,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方生。其始也,大如鸡子,渐而益,至其成如身重,久者离岁,案之则坚,推之则移。妇人月事以时下,名白肠(病睾)。

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血道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渐而益,状如身重,月事不以时下,名曰石瘕。时若当,欣快无可恶,则导而下之,皆生于女子也。

寒气客于皮肤间,鼞鼞然,腹大不坚,身尽肿,皮厚剥,案则窅然不起,色不易,名日肤胀,邪自外客入者也。

腹胀身皆大,其大若肤胀等。色苍黄,筋起络见在腰腹四肢,名曰臌胀。

寒气客于胃,渐移于胆,食饮则嗌嗝,胆刑其脾,则食即吐逆,案腹如石,色苍白,头弦不时,名曰伏杀,寒刑之所伏也。

故“病有其因,物有所畏,形有所不拊,其内有所奉,病之成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