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陵泉穴详解

 haw911 2017-03-30

一、阴陵泉

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该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二、脾经合穴。

合,会合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

三、本穴属水。

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功能作用

排渗脾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定位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阴陵泉穴详解

主治

1. 腹胀,腹泻,水肿,黄疸。

2. 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

3. 阴部痛,痛经,遗精。

4. 膝痛。

操作

直刺1~2寸。治疗膝痛可向阳陵泉或委中方向透刺。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配足三里、上巨虚主治腹胀、腹泻;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主治小便不利。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

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例:陆瘦燕针灸医案·湿滞经络着痹篇

陈某某 女 20岁 龙华门诊号66085

初诊:64年5月16日,左腿腓肠肌肿硬疼痛,行履滞重历已七年,治疗以来,肿势尚未消退,按之坚硬呈条状,今年二月体检时发现左肺有结核病灶,故休养在家。平时疲劳后即感腨部酸楚,困於久站,更由于肺气不足,时易感冒。面色尚润,略有恍白。脉细濡,舌苔薄腻边若锯齿。病先受於太阳,湿邪稽留,病久络疏,瘀邪互滞,故拟标本两调。

处方:肺俞(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左)合阳(泻,左)委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捻转,背俞不留针,其余留针加温,承筋拔罐。

二诊:64年5月30日,治疗以来,两侧腓肠肌痛势大减,坚硬略消。入暮咳嗽较多,呼吸时胁肋稍有隐痛。脉细数,舌苔薄腻,治再培土益肺,理湿蠲痹。

处方:脾俞(补)肺俞(补)膏肓(补)太渊(补)阳陵泉(泻,左)合阳(泻,左)委阳(泻,左)承筋(泻,左)委中(泻,左)

手法:捻转,背俞及太渊不留针,下肢穴留针加温,承筋拔罐。

阴陵泉穴详解

三诊:64年6月9日,咳嗽已少,脉滑数,舌苔薄滑,再拟益肺清热,理湿消肿。

处方:肺俞(补)太渊(补)阳陵泉(泻,左)合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同上

四诊:64年6月20日,屡施益肺理湿法,病去七八,摄片见肺结核病好转,唯久病正虚,伏邪内蕴,再拟标本两调。

处方:肺俞(补)太渊(补)膏肓(补)阳陵泉(泻,左)合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同上

五诊:64年7月25日,咳嗽已少,病势渐趋稳定,再宗前法续进以巩固之。

处方:肺俞(补,双)膏肓(补,双)太渊(补,双)脾俞(补,双)合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同上

按:本例患者,腓肠肌肿硬,行履重滞。脉来濡细,舌苔薄腻。陆师据此辨为湿邪稽留足太阳经。湿者脾之气也,湿邪稽留,乃脾土困倦而致。按症论治,标本兼顾。补脾土利水生金,故取穴用脾俞;益肺金,扶正御邪,而补肺俞;补太渊手太阴俞土穴,为虚补其母之法;用膏肓则是补三焦元气,此为治本之法。泻合阳、委中、承筋、委阳等足太阳经穴,以疏痹邪。并用阴陵泉以利水,阳陵泉以强筋,意在利经筋之水湿。计针十六次而收显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