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怀古寄幽思

 wps0321 2017-03-31
清明怀古寄幽思

王琳宝

一年一度春风暖,柳绿花红到清明。源远流长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里独有的节令和节日合一的日子。它既有慎终追远的肃穆凝重,又有敦亲睦族的暖人亲情,催生出我满腹五味杂陈的怀古幽思。

清明节融时令民俗于一体,极富华夏民族传统特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法定假日,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咀嚼古老节日的悠长韵味。

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最初只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当其时,气温升高,万物复苏,适于春耕春种。后由于和寒食节日子邻近,渐合二为一,寒食亦成清明之别谓。它的来源还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儿子奚齐继位,便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其弟重耳为避祸流亡,受尽颠沛屈辱之苦。随身臣子纷纷离去,独余介子推不离不弃。一日重耳饿极昏死,介子无食以救,虽割股奉君挽其一命。19年后重耳复国,是为晋文公。执政以后,文公封赏群臣,唯忘介子。经人提醒,方才幡然忆及,即差人前请,但介子皆不至。文公无奈亲自出马,却见介家大门紧闭,闻介子早已背负老母躲进绵山,遂命军卒搜山寻踪,然未果。于是依臣子放火烧山之计,三面放火,留出一面,以供母子逃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人影未见。文公上山巡查,看见母子二人烧死于一株大柳树下,痛惜不已。他从介子脊梁后的树洞里发现一片残破衣襟,上书血诗一首:

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文公含泪将血书藏于袖中,策人将母子二人安葬于大柳树下。为示纪念,改绵山为介山,并将放火烧山之日定作寒食节,晓谕全国。此年,文公率领群臣素服登山拜祭,见坟前枯柳复活,枝条依依,如介子长发飘然。遂赐名“清明柳”,并折柳编圈戴在头上,又将拜祭之日钦定为清明节。

清明、寒食原本不同日,到唐时将扫墓之日定为寒食(冬之后105天),因其在清明前后,便将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使其兼有节令与节日的双重功能。后因寒食节禁火只吃冷食,为防冷天冷食伤身,先民们便陆续创意出踏青、郊游、插柳、拔河、斗鸡、荡秋千、蹴鞠等运动项目,在祭奠先祖的缅怀追思中,添加进了赏春健身的内容。使人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惆怅里,同时看到了冬去春来清新明丽的盎然生机,平添一腔继往开来的壮志情怀!

岁月悠悠,风云变幻,多少王朝如走马灯般来去匆匆,多少宫阙楼阁化为荒草废墟,然而湮灭不了的是几千年华夏风情民俗的一脉传承。有了清明,于是我们便有了将春天和理想同时播种的机遇,有了共同期待金秋丰收的理由;有了清明,于是我们便有了一种古香古色的形式,可以用它承载历久弥新的内容。正是二者的奇妙结合,得以让我们从纷繁的忙碌中暂且抽身,在祖先的坟茔前怀想追思,思索生命的渊源和意义;在烈士的青石碑前凭吊纪念,体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而那些供果、香纸、鲜花、鞭炮之类则是作为我们后来者的思念依托,透过香氛、烟火、声音向九泉之下的先贤表达绵绵不绝的缅怀。

“万物生长在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默念着《岁时百问》里的话语,我宛若看见春天正款款而来,百花仙子如约而至;我愈发觉得清明将临,追思渐浓。我仿佛已经站在思念的峰峦之上,望见了清明的清晰的身影,望见了故乡的绿云碧树,望见了父老乡亲的熟悉面容,望见了先贤坟头的翠柏烟柳……是的,我相信,你、我、他会在那一天去做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却是同样魂牵梦萦的地方,找寻到自己绵延千古的生命之根,血脉之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