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医家对早泄的认识

 笑瞧流水 2017-03-31



01

责之于气血


《医心方》引《玄女经》中认为:精之所能不妄泄,是因为和气、肌气、骨气、神气四气,“节之以道”而“开机不妄开”。


“玉茎不怒,和气不至;怒而不大,肌气不至;大而不坚,骨气不至;坚而不热,神气不至。故怒者精之明,大者精之关,坚者精之户,热者精之门。四气至而节之以道,开机不妄开,精不泄矣”。


所谓四气,《玄女经》认为是阴茎正常勃起、维持一定硬度的原因:和气至则阴茎怒,怒就是阴茎因情欲而感振;肌气至则阴茎大,即阴茎勃起增大;骨气至则阴茎坚硬;神气至则阴茎发热。


《素女经》指出“精泄而出,则气伤也”,并指出“皆由不徐交接而卒暴施(泄)之所致也”。


《素女妙论》认为“临门忽痿垂涎者,为血伤”,并指出这是由于“泄精过度、精液竭乏所致”。


关于气血导致早泄的论述多见于古代房中家的著作中,这些著作大多已经亡逸,现在所能见到的多是其他书中所引用的部分,对于具体的病机阐述记载不完整,所以其病机分析欠缺,难以窥得全貌。



02

责之于心


明代万全所撰写的《广嗣纪要》认为容易泄精是因为神乱而心气不足。


“又有交接之时,其精易泄,流而不射,散而不聚,冷而不热者,此神内乱,心气不足也”。


即认为这种心气不足导致精易泄常常伴有精液非射出而是流出、精液清冷等表现。


他认为精液能正常射出和温暖,全在于心气足而以摄纳、心神安和而得以调控。



03

责之于肾


关于肾藏精、肾主生殖的理论在论治射精功能失常时一直占有主流地位。《素问·六节藏象论》便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为精之处所,肾能封藏精,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劳欲损伤,损伤肾,使肾精不足或肾气不固,便会产生射精功能异常。


隋代巢元方等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中也明确提出:“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


《诸病源候论》论述道凡所见、所听、所感、所触的色欲刺激都会扰动肾气,其人肾气虚弱,藏精功能异常,不能摄纳,肾气一动则精便泄出。


《广嗣要语》则把易于勃起、一交即泄、梦遗自遗统统归结为肾精不固:“未交易兴,既交易泄,或自遗梦遗,真精不固”。

                     

明代徐春甫所撰写的《古今医统大全》则认为易痿易泄的原因是:元气不足,肾虚阳脱”


《广嗣五种备要》记载到:


“男病有五:一、精寒;二、精无力;三、精顽缩;四、精易泄;五、阳痿弱。


凡此皆淫欲无度,或醉饱行房,或热药助长,或思虑忧愁,或惊恐郁结,或强力久战,以至真精耗散,肾虚精少”。


并指出射精的生理过程:“盖人未交感之时,精皆涵于原气之中,未成形质,惟男女交媾,则欲火炽盛,此气化而为精,自泥丸顺脊而下,充溢于两肾,由尾闾至膀胱、外肾而施泄”。


即认为精寒、精无力、精顽缩、精易泄、阳痿弱的男性五病的原因是色欲旺盛,纵欲无度、或是饮酒后进行性行为、或是长期服用助阳的热性药物、或是思虑忧愁、或是惊恐郁闷,导致或肾精耗散、肾虚不能制约而精妄泄。


他认为,精是元气所化,正常情况下体内精以元气的形式存在,当男女交媾,欲火炽盛,元气便气化变成精,从脑顺脊柱流入两肾,并存入两肾,待时机一到,便从尾闾到达膀胱和外生殖器泄出体外。



04

责之于三焦


《古今医统大全》引《三元延寿参赞书》认为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精气游溢存储于三焦,当男女交媾时欲火便会翕撮三焦,火推动精气流溢,然后从命门泄出。


“膀胱为左肾之府,三焦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而出,夹脊而上,贯于脑。


上焦在膻中,内应心;中焦在中脘,内应脾;下焦在脐下,即肾间动气,分布人身。


方其湛寂,欲念不兴,精气散于三焦,荣华百脉。及欲想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从命门输泻而去”。


关于三焦,《三元延寿参赞书》亦有论述,大体看来此书对于三焦的概念,含有作为脏腑的三焦,和命门部位的三焦两种概念。


此书首先介绍了作为脏腑的三焦,指出三焦是类似于脂膜的组织,大小如手掌,其位置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而出,夹脊而上,贯于脑”;


紧接着该书又说明了作为部位的三焦的概念,认为“上焦在膻中,内应心;中焦在中脘,内应脾;下焦在脐下,即肾间动气,分布人身”。


可以看出实际上该书对于三焦的论述是一种折衷的产品,其所谓的精气游溢于三焦,其实说的就是脏腑之精。也就是说,该书认为泄精的原因是欲火逼迫脏腑之精从命门外泄。



05

责之于心肾


关于泄精责之于心肾实际上含有两种。


一种是心火和肾气得失衡,如《东医宝鉴》便认为:“心火旺盛,肾气不足,心有所欲,速于感动,疾于施泄”。


也就是说精其制在肾、其主在心,色欲旺盛导致心神不安,心火旺盛,下影响肾,肾气不足以固摄,便疾于施。


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也说道: “盖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精之蓄泄无非听命于心”。


另外一种是心火和肾水的失衡,也就是所谓的心肾不交。《辨证录》论述较为完备。


其中提到:“心喜宁静,不喜过劳,过劳则心动,心动则火起而上火,火上炎则水火相隔,心之气不能下交于肾,肾之关大开矣,盖肾之气必得心气相通,而始能藏精而不泄。今心不能摄肾而精焉得而不走乎”。



06

责之于君火相火


相火理论滥觞于《内经》,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莫衷一是。


大体而言,心主君火,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 相火居于下焦,连于命门,关于肝肾。


金元时代的朱丹溪所撰写的《格致余论》记载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


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朱丹溪认为肝肾之中均有相火,相火上与心火相联系,因为情志刺激等原因导致在上的君火不宁,君火动便会引起下焦相火妄动。


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中相火妄动,使二脏正常的疏泄、闭藏功能异常,精便妄泄。


明代岳甫嘉所撰写的《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亦认为肾精的妄泄是君火扰动相火,二火炽盛逼迫所致。


“肾精之妄泄,由乎心火所逼而然。盖心为君火,肾为相火,而相火奉行君火之命令焉”。


张景岳在《宜麟策》也赞同这种书法:“肾为精之府,凡男女交接,必扰其肾,肾动则精血随之而流”;


“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怒则伤肝而相火动,动则疏泄者用事,而闭藏不得其职,虽不交合亦暗流而潜耗矣”。


他指出男女性行为一定会扰动肾,肾为精之府,肾动则精泄;同时肾与肝、心相关,肝主疏泄,郁怒则肝中相火动,相火动则疏泄功能亢进。


心为君火,情志之扰动先激动君火,君火为相火之主,君火动则相火亦动,如此肾的闭藏功能失常而精妄泄。


陈士铎的《辨证录》中对于早泄亦从君相火、心肾关系分析其病因。


“谁知心肾之两虚乎,夫入房可以久战者,命门火旺也;然作用虽属于命门之火,而操权实在于心宫之火;


盖心火乃君火也,命门之火相火也;心火旺,则相火听令于心,君火衰,则心火反为相火所移,权操于相火,而不在君火矣;


故心君之火一动,相火即操其柄,心即欲谨守其精,相火已暗送精于精门之外。至于望门泄精者,不特君火衰极,相火亦未常盛也”。


陈士铎认为,心虚导致君火衰,君火衰则相火无制,相火妄动,迫精妄行,并指出早泄到严重阶段,不仅君火衰弱,相火亦衰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