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咳平喘——泻白散

 李静曦 2017-04-01


泻白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30克,()甘草3克。

【用法】上锉散。入粳米1撮,水煎,食前服。

【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现常用于气管炎、肺炎等。

【方解】

    方名“泻白”者,因肺脏在色为白,泻白即所以泻肺。本方以地骨皮、桑白皮清肺泻热,配甘草、粳米固护脾胃,是小儿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剂。肺主气,司呼吸,合皮毛,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发为咳喘;伏热伤阴,则皮肤熟甚,午后尤甚。桑白皮入肺经,清热平喘,为君药;地骨皮可养阴泻肺火,为臣药;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骨皮寒凉较甚,幼儿肺热咳喘又多挟外风,用地骨恐有引邪入肝肾之阴之虞,故历代医家反复强调:挟外感者禁用本方!如清末张山雷曰;“外感寒邪,抑遏肺气,鼻塞流涕,咳嗽不爽,法宜疏泄外风,开展肺闭者,误用是方,清凉抑降,则更增其壅矣。”吴鞠通更警告说:“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锢结而不可解矣。

    至于本方与白虎汤、生脉散的区别,前人有专论道是:火热伤肺之治有三,实热侮肺,用白虎汤治其标;虚火烁阴,用生脉散治其本;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

现代应用

 

1.咳嗽  

杨协胜之女,寒热咳嗽、腹痛泄泻。医者未知痛一阵泻一阵属火之例,木强反跋之理,妄用消耗之剂,渐至面浮气促,食减赢瘦,又误用芪、术之药,潮热愈重,痛泻愈多,延绵2月,众谓童痨难治。乞诊于余,先与戊己丸作汤,2剂痛泻顿止,继以泻白散生脉汤.2剂潮嗽皆安。《谢映庐医案》

    2.痘衄  一小儿痘疮衄血,右寸脉数.此肺金有火也,用泻白散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元汤而愈。《保婴撮要》

3.肺结核,盔汗  

杨某某,男,26岁,工人。1979311日就诊。患浸润性肺结核,盗汗长期不愈,虽用抗痨药物,但每夜汗出均浸湿枕褥。由于长期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故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身体消瘦,颧红,舌质红绛,脉细数。即用桑白皮、地骨皮各30克,生甘草10克,浮小麦50先,水煎服。共服8剂,盗汗即止。《安徽小医学院学报》(19861:33)

4.荨麻疹

王某某,女,49岁.1977714日就诊。患荨麻疹6年余,时发时止,累经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个佳。患者为病所苦,急躁心烦,夜难入睡。曾于1973年赴省医院诊断为:顽固性等麻疹。经治疗后已愈。半年后因迁居新房,室内尚潮湿,数月后复发。瘙痒难忍,搔之随手增大,尤以四肢为重。遇热加剧,得冷稍减,冬轻夏重,反复两年多,延至1977年夏,皮疹遍及全身,唇厚如肿,触摸疹块处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即以风热挟湿论治,拟用桑皮、地骨皮各30克,甘草、苦参各10克,蝉衣20克捣碎,水煎服。相继服用12剂而疹消。为巩固疗效,将前方碾为细末,每次6克,12次,连服2月,至今7年未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3)

5.老年肺炎

以本方加减:桑白皮25克,地骨皮、黄芩、车前子各15克,甘草6克,葶苈子、枇叶、知母各10克,浙贝12克,随证加减,治疗老年肺炎58例。结果:显效5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湖南中医杂志》(1996514)

6.呼吸系统疾病

 用本方加味: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山药、桔梗、炙百部、炙枇杷叶、川贝母、炒杏仁、炒苏子,治疗呼吸系统疾病300例。上呼吸道感染者加金银花、连翘、玄参、金灯笼;肺炎咳吐黄痰者加天竺黄、前胡、浙贝母、鱼腥草;干咳为主者加沙参、麦冬、百合、生地黄;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黄精,重用山药。结果:临床治愈120例,显效152例,总有效率为94%。《山东中医杂志》(199712547)


注意:以上一些处方必须是专业医师开取,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药量有加减,切不可私自使用。以上处方都是医师基于实践得来,仅供大家参考,不可私自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